朱 瀟
(甘肅省張掖中學,甘肅張掖 734000)
高中生的班級生活是高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班級生活不僅僅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其本身就是生活”。提高學生的“幸福指數(shù)”是高中班級管理的要義所在。幸福不僅是一種生理體驗,更是一種心理體驗、精神體驗,這種幸福體驗是深刻且持久的。在高中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對高中生的“幸福指數(shù)”予以充分重視,在班級管理中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班級是高中生學習生活的基本單位。從表面上看,學生都處于班級之中。但很多情況下,身體在場并不代表心理、精神在場。許多學生往往是被動地上學,沒有奮發(fā)向上的激情,沒有積極參與的欲望,沒有幸福學習的體驗。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生活樣態(tài)只是“存在”,并不“幸?!?,沒有產(chǎn)生一種“幸福感”。
著名社會學家?guī)於髡J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清晰的“鏡中自我”。但筆者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發(fā)現(xiàn),許多高中生的自我認知是模糊的,他們對學習的目的性、方向性,個人與班集體的關系等方面認知不清。比如,許多高中生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置身事外,猶如一個“局外人”,過著與集體保持距離的“局外生活”;還有一部分高中生與班集體的關系“貌合神離”,參與集體活動時表現(xiàn)被動、不積極;另外,也不乏有一些高中生,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博得教師和同學們的稱贊。凡此種種,都體現(xiàn)了學生對“自我認知”的模糊。
比如,筆者曾經(jīng)遇到一個學生宋某,他的性格有一些孤僻,雖然成績還行,但毫無班集體榮譽感。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他經(jīng)常犯莫名其妙的錯誤,或偷偷打游戲,或假裝生病不上自習。通過多次與他多溝通,筆者發(fā)現(xiàn)這個學生對自身和學習缺乏認知。向其他同學了解他的情況后,發(fā)現(xiàn)他平常也很少與同學交流,但有時他愿意多說話時,才能感覺到他的思維很跳躍。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認知模糊的表現(xiàn)。
當下,絕大多數(shù)高中班級管理都采用了“科層制”的班級管理模式,高中生在班級中處于被約束的地位,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有限。從起床到做操,從學習到自習,高中生往往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下,學生很難體驗、感受到幸福。受傳統(tǒng)教學評價及社會主流評價方式的影響,有的班主任更是用“分數(shù)”來看待學生、評價學生,導致學生十分排斥集體生活。班主任忽略了學生在班級中的行為傾向和心理表征,忽視了學生的“存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由此導致高中生在學習、生活理念和行動上不認同班集體,個體發(fā)展與班級發(fā)展不能形成合力。
筆者曾經(jīng)遇到一個比較典型的情況,一名學生在周記里描述:“每天像機器人一樣地生活,什么時候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輸入好的程序,如果錯誤地執(zhí)行了指令,就會受到毫不留情的處理……”由此可見,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學生確實難以感到幸福。
美國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能讓人產(chǎn)生一種高峰體驗。班級管理要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價值感”“意義感”“歸屬感”和“幸福感”。讓高中生從“存在”走向“幸福”,是班級管理的價值取向。幸福,不僅是簡單的個人享受,而且是一種自我價值、自我意義的實現(xiàn)。
奧地利著名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家弗蘭克爾認為,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也就是說,高中生首先要形成一種集體歸屬感,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在日常班級管理實踐中,班主任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知?!罢J識自己”不僅是學生應當探究的,更是學生應當積極踐行的。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集體的關系,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作為班主任,更要積極關注學生,看到每個學生的長處,堅信每個學生的潛能,關注、穩(wěn)定并激發(fā)學生的積極面,由此讓學生的消極面無處藏身,正所謂“長善救失”。學生用自身的積極面戰(zhàn)勝消極面的時候,也是學生自我個性彰顯的時候。
例如,對于上述提到的宋某,筆者在判斷其自我認知模糊的原因之后,立即制定了改進方案:首先,讓他思考幾個基本問題,如“學習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意味著什么”“怎樣的高中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這些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可能是張口就能回答的問題,卻讓宋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周之后,他用滿滿三頁紙的篇幅,表達了他的想法。其他學生也明顯察覺,他開始變得主動起來,無論是課堂上回答問題,還是課后的閑聊,都能時常主動提出話題,吸引大家討論,不知不覺,他的幸福感已經(jīng)油然而生。
提高學生“幸福指數(shù)”還需要引導學生形成班集體生活的使命感,讓學生對待集體的態(tài)度從“貌合神離”轉(zhuǎn)為“眾志成城”,讓學生從內(nèi)心真正接納班集體,從而歸屬班集體、融入班集體。筆者在班級管理實踐中用“我的班級我管理”“我的活動我參與”“我的社團我管理”來真正實現(xiàn)“我的班級我做主”這一管理理念。如此,班級活動、生活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種天然的召喚力。通過將主體角色融入班級,每位高中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絕活等都能夠得到發(fā)展。學生能夠感到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價值、意義和地位,進而感受到自己的“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在班級中,每位學生都能積極樂觀、自尊自強地生活并感到幸福。
實踐中,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如何在程序化的高中生活中尋找樂趣”,討論的結(jié)果是:高中生活難免程序化,但在程序化的過程中必須要有“自我”的存在?!俺绦颉奔瓤梢杂衫蠋熭斎耄部梢允菍W生自己編寫,只有學會安排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才能將老師的指令成功地轉(zhuǎn)化為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實際上,當學生確立高中學習、生活中的“自我”意識后,被動學習、做事的心態(tài)變成了主動學習做事的心態(tài),他們的主體角色也就得到了體現(xiàn),這樣更容易體驗到成就感,從而產(chǎn)生幸福感。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人之所以作為一個“此在”而存在,就是因為人與世界在原本關系上是在一個原發(fā)境域中被共構(gòu)而成。在班級這片“土地”上,班主任要創(chuàng)設人性化的班級氛圍,提供多樣化的活動課程,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到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感受到有人關心、愛護的幸福,以及人性的光輝和溫暖。只有這樣,才能讓高中生在精神層面上獲得“存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