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東坎實驗小學 姜媛媛
人們在探索真知的過程中總會不斷出現錯誤,教師要引領學生反思錯誤、改正錯誤、總結錯因,才能把握數學知識的內涵。生態(tài)的課堂是允許犯錯的課堂,如果我們對錯誤唯恐不及,盡量去制止錯誤,反而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錯誤往往折射出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學生因認知水平有限而出錯,教師要合理把握契機,能變錯為寶,合理地利用錯誤,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升。
資源性錯誤可以折射出學生對概念理解存在的不足,使學生存在的問題得到顯現。如有這樣一道題:3.046 的十分位是什么?有學生認為是“4”,教者會追問學生:那么“0”表示的數位是什么?學生會回答“個分位”。原來他們受整數數位的負遷移影響而出現“個分位”的說法。教者適時引導:個位代表什么?十分位代表什么?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了解數位的順序,能準確地回答出3.046 的十分位是“0”。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靈動想法,鼓勵他們與眾不同的猜想,要將學生的錯誤視作寶貴的學習資源,要讓他們在求知中學會思考。教師要加強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要正視他們學習中存在的錯誤,將他們的錯誤一一羅列并加以梳理,讓錯誤成為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加以整理,使知識變得更系統(tǒng)。數學知識之間是交叉聯系的,只有找到其中的聯結點,才能理清知識的脈絡,借助舊的知識去探索新的知識。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犯錯的機會,讓他們實現從錯誤跨越到正確的過程,從而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如在蘇教版四下《用數對表示平面上點的位置》一課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指令站起來,并提問:為何會出現一排的學生齊刷刷地站起來?在學生指出是同一列后,教者追問學生:誰能發(fā)出一個指令,如何讓一排的學生站起來?有位學生回答(3,1),(3,2)后,有學生發(fā)出疑惑的聲音,他略顯不安,重新發(fā)出指令(2,1),(2,2)……此時下面的同學小聲地議論著。教者引導學生說出第二位站起來學生的位置,在教師的引導下,這位學生逐漸說出了其他學生的位置(2,1),(3,1)……
在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迷戀于標準答案,會把更多的發(fā)言機會給優(yōu)秀的學生。有時學生的回答與教師的預想有差別時,教師往往加以否定,或沒有予以及時的反饋。教師要細心觀察,要關心學生的差異,發(fā)現學生的錯誤,從而探討出更多的解決方法。教師要傾聽學生的想法,用心體會學生的心情,為學生提供表達自我的機會,從他們的錯誤中挖掘有用的內容,讓他們獲得被尊重的體驗。
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去分析錯誤,要真誠地詢問學生,讓他們探索錯誤的原因。教師要引領學生細致觀察,分析錯因,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不以權威壓制學生,不以簡單的“對錯”去評價學生,要關愛學生,讓他們體會到溫情的評價。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可以用延遲評價保護學生的自尊,讓他們能重拾學習自信。教師要對資源性錯誤進行延遲評價,為他們的反思、發(fā)現錯誤留有空間。教師不給學生貼上“錯誤”的標簽,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不挫敗學生的自信,讓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保護學生的自尊,用眼神去肯定他們的行為,以溫柔的語言給學生提供發(fā)展的動力。教師在評價資源性錯誤時,要關愛、包容學生,以靜待花開的寬容去對待學生。
當學生出現內容淺顯、浮于表面的認知型錯誤時,教師要多啟發(fā)引導學生,調動學生的思維。如果問題缺乏啟發(fā)性,學生缺少思考的動力,往往會隨聲附和,對教師產生依賴。如在學習“百分數”內容后,教者讓學生比較78%m與87%n兩個數的大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有學生認為一樣大,也有學生認為87%n大,因為87%比78%大。教者啟發(fā)學生:但它們后面還有m和n呢。經過一番討論交流,學生一致認為不能確定大小。小學生因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關系,在尋找關鍵信息、選擇解題策略時常會遇到種種困難,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話、辯論,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引導,讓他們能抓住其中的本質內容。當學生出現操作性錯誤時,教師要剖析錯因,幫助學生還原錯誤過程,從中找出癥結所在。如在計算“48.3÷4.6=?”時,學生出現了15、0.15、10.05 等幾種不同的錯誤,教者與學生一同分析商的中間部分是“0”的情況,這樣的做法遠比盲目的練習要有效得多。教師出示練習題時宜精不宜多,要通過同題的變式,幫助學生從不同情境中能找到其中的本質規(guī)律。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正確面對錯誤,發(fā)揮錯誤的價值,充分地利用錯誤資源,推動學生的認知與思維發(fā)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