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存波 (山東臨沂市沂南縣第四中學)
2007 年,剛到一所瀕臨撤并的鄉(xiāng)村中學任教導主任,恰逢評選“教學質量獎”,學校分了一個“市級教學質量獎”名額、四個“縣級教學質量獎”名額。由于學校領導班子大調整及其管理的問題,關于教師考核的數據一無所有,評選制度也沒有,如何確定獲獎人員成了難題。最后在學校郵箱找到了當時的學生學業(yè)水平成績分析,無奈之下,經班子研究決定以此為評選依據,確定獲獎者名單。教師對于評選辦法沒有提出異議,但公示評選名單后引發(fā)了強烈的反響,有失望的,有叫好的,還有漠不關心的。失望的是靠“感情牌”混日子,且此前已獲得過不該屬于自己的獎項的人;叫好的是默默無聞工作,且工作出色,但不曾和優(yōu)秀沾邊的人;漠不關心的是對學校評優(yōu)絕望的人。經評選有位年輕的教師獲得“市級教學質量獎”,第一次獲如此“大獎”,自己都不敢相信;甚至有些老師說她,怎么這樣的也能評上獎?我問他們,那什么樣的該評上獎呢?按以往該是和領導們走得近的。通過這次評獎事件,讓學校新班子明白了學校質量持續(xù)下滑而瀕臨撤并的一些原因。
還是那次“教學質量獎”評選,有兩位女教師到教導處要獎,并哭鬧了一場,理由是某領導說過的,這次教學質量獎有給她們的。這理由確實難登大雅之堂,怎能讓教師信服。最后,學校班子還是堅持既定的評選方案,維持了評選結果。當然,后來工作中也遇到許多“會哭的孩子”,但更多“不會哭的孩子”更需要公平與正義,更需要有人為其服務與負責,慶幸的是,學校班子成員都是“真男人”,很自然,再會哭鬧的孩子也不會“有奶吃”。
通過這一“評獎事件”,多數教師看到了新的“希望”,學校新班子認識到了很多問題,這是值得慶幸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fā)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基于問題,學校從制度重建做起,為學校早日走出“低谷”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從工作量、工作績效等方面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考核。工作量的考核解決了干多與干少一個樣的問題,績效考核解決了干孬與干好一個樣的問題。有效解決了教師心理不平衡和敷衍塞責的現象。
常規(guī)教研形式化、虛無化的現象比較普遍。主要因為管理者沒有考慮教師的真實感受,沒有從教師的真正需求出發(fā)加以引領和指導。要求教師做的,對教師來說往往是“年年歲歲事相似,歲歲年年果不實”。因此,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與評價是破解難題的必由之路。如備課形式與評價的創(chuàng)新。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抓好備課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一環(huán)。然而日常檢查中發(fā)現,教師為完成每周的教案數量努力的多,注重教案質量的少。為此,一是編印了“教案設計”專輯學習材料,指導教師如何書寫有效教案,提高教案書寫能力。二是倡導不同形式的備課的方式,讓教師自主選擇。主要方式有:活頁教法、學法設計案,導學案設計,“網絡備課+網絡備課跟蹤卡”,“書頭備課+資源整合卡”等,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特定的教學內容,以及自身的愛好和特長靈活選擇,讓教師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備課,提高了教師備課的主動性與實效性。三是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從數量、完成率和質量三方面進行評價,而且每周一檢查并及時公布結果,尤其在質量提升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避免了上課與備課“兩張皮”的情況,杜絕了為應付檢查而課后補寫教案的現象。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學校對教師考核由“淺考核”轉入“深考核”,由“假考核”轉向“真考核”。使考核結果成為教師找差距、補短板的依據,成為評優(yōu)時教師最信任的“公平”。
讓教師參與日??己思仁菍λ麄兊男湃?,又可以提高考核的信度。同時,減輕了教干的負擔,更有利于增大考核過程的透明度,進一步減少教干與教師間考核與被考核的抵觸情緒,更有益于教師看清差距、揚長避短,從而達到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如讓教師輪流參與教學常規(guī)的檢查、考核量化,從實踐效果來看,并沒有剛開始實施所擔心的教師考核不認真、針對不同的人執(zhí)行不同標準考核、考人嚴考己松等問題。其實施的關鍵在于:一是教干要和參與的教師共同吃透評價標準,在考核前達成共識,避免各自為政、固執(zhí)己見;二要對同一項考核內容采用多人獨立考核評價的方式進行,進一步減少人為因素而造成的偏差;三要把好質量關,教干要敢于提出質疑,尤其對于同一項考核內容,而不同考核人間量化分值偏差較大的,要采用合議協(xié)商再賦分,確??己说墓耘c嚴肅性。只有這樣的考核結果作為評優(yōu)的依據,才能令教師信服。
把考核放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即可確??己说臅r效性和準確性,還可有效發(fā)揮考核的評價、激勵和促進作用。同時,避免集中考核的大工作量與遺忘性錯誤。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德、能、勤、績”的全面而準確的考核,是確保評優(yōu)能評出“正能量”的關鍵。如學校將教學常規(guī)考核放在教學過程中,每周一檢查一總結并及時公布結果,不但可以讓教師清楚自己的考核成績怎么來的,而且能促進教師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不足之處。每學期末搞一次評議活動也是很有必要的,此時的評議并沒有明確的使用意圖,避免教師打出有針對性與有目的性的虛假分數,再去掉幾個最高分和最低分,這樣核算出的成績與教師的工作實際還是很吻合的,將這樣的成績運用于評優(yōu)中,教師自然很認可。如有的學校在職稱評聘時才進行評議,有意向者相互壓低競爭對手的分數、向其他教師打招呼打高分等丑態(tài)百出,評議結果更是令領導頭疼,評選出的人員也難以讓教師信服。這是具有巨大“破壞力”的,一是打擊優(yōu)秀教師的積極性,二會破壞學校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甚至造成學校管理失衡、失控,使學校走向衰敗。
“物以稀為貴,花以奇為美”,學校的評優(yōu)亦是如此。記得剛到某校任副校長時,校長安排負責評選“校優(yōu)秀教師”,并更換宣傳櫥窗里原有的優(yōu)秀教師榜單。這對教師來說是件好事,對學校來說可以激勵先進,傳遞學?!罢芰俊?,但在召集年級主任們商定評選方案時,發(fā)現他們并不積極。經了解其原因在于,此前評定的宣傳櫥窗內的“優(yōu)秀教師”,各年級評選人數差距太大,名額多的年級沒有那么多符合條件優(yōu)秀教師,致使有些不優(yōu)秀的教師上榜;而名額少的年級相對更優(yōu)秀的教師評不上。致使有些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拒絕上榜,后來還有個別的“優(yōu)秀教師”被家長所質疑,自己孩子在“優(yōu)秀教師”所帶的班級里,本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但通過一段時間的了解,與自己的預期相差太遠,于是產生了想給孩子轉校的想法,由此對學校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僅敗壞了學校的聲譽,而且抹殺了學校的公信力。因此,學校評優(yōu)需要領導全面研判,莫一時興起而大發(fā)“慈悲”,隨意增加評優(yōu)的名額,或厚此薄彼而降低評選的條件,這都是不堅持原則與底線表現,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破壞學校生態(tài)。
尤其在校級以上單位組織評優(yōu)活動中,學校里的“能人”就會凸顯出來,總有個別人繞開學校而獲獎,這不僅挑戰(zhàn)了學校制度的權威性,對于其他教師的打擊也是不言而喻的。為此,學校在評優(yōu)結果運用制度中明確規(guī)定:凡是不在學校公示評選范圍內的一切證件,在學校評優(yōu)、職稱評聘等時,一律視為無效證件。這一制度的實施得到教師的普遍認可,進一步融洽了干群關系。某年評選縣級優(yōu)秀教師,學校分了兩個名額,但在下發(fā)證書與文件時,有五名教師在列,曾引發(fā)爭議。但在當年的職稱評聘時,不予賦分,至此也平息了教師的“失衡心態(tài)”,進一步凈化了學校生態(tài)。
靠物質獎勵激發(fā)出來的工作熱情,往往不會持久,必須靠不斷升級的獎勵來提供前進的動力,教師的胃口會越來越大,對物質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最致命的是,物質獎勵就像個無底洞,就算你想要急剎車,那也是風險相當大的,弄不好“車毀人亡”。但適度的物質獎勵還是要有的,要讓其成為教師意想不到的“驚喜”?!熬瘛奔钆c“物質”獎勵就像一道炒菜,“物質”獎勵僅僅是其調味劑,少而適量方能味美,教師吃著才會舒服;“精神”激勵才是這道菜的精髓。
學校中往往有少部分人,干點自己分內工作,都會厚著臉皮邀功要賞,形成干工作前先談條件的惡習,這都是“物質”獎勵不當造成的“后遺癥”。學校教干要善于從“精神”層面上激勵教師,以教師易于接受的方式去安排工作,要表達一個意思有不同說法,也有不同的語調與語氣,總有一種或多種是易于教師接受的。評優(yōu)亦是“精神”激勵的有效手段,近年來,學校每學年末都要進行“校優(yōu)秀教師”“校優(yōu)秀班主任”“校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等評選,頒發(fā)證書,獲獎者在職稱評聘時可以累積加分。這對于不需要“分數”的教師是一種榮譽,是對其工作的肯定,而對于需要“分數”的教師,更是一種目標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