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代的英國,美式“恐怖漫畫”被各界認為可能損害青少年的健全心智,反漫畫運動和相關宣傳得以興起,并促成了針對圖像出版物的《1955年兒童和青少年法案》的出臺。本研究認為通過回顧這場1950年代掀起的英國反漫畫運動潮流,對其成因和后果進行分析,可以闡明都市傳說、媒介事件與道德恐慌等因素的作用機制。
【關鍵詞】都市傳說;媒介事件;道德恐慌;恐怖漫畫;反漫畫
隨著二戰(zhàn)結束,1950年代的英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逐漸恢復,一種從美國舶來的“恐怖漫畫”(hor一ror comics)在青少年中流行,并被認為可能損害其健全的心智。所謂的美式“恐怖漫畫”是在美國進口模板基礎上印刷的漫畫書,其特點是過分強調野蠻、犯罪和殘忍行為。英國素有諷刺漫畫出版?zhèn)鹘y,自18世紀30年代起涉及政治、社會和戰(zhàn)爭主題的漫畫中不乏含有殘忍、情色等意味的畫面內容,一度也曾引發(fā)是否要進行管制的爭議。英國漫畫中的這些“消極”因素一般都是強化作品中政治和社會諷刺的手段,并不是漫畫作品強調的重點,因此并不帶有駭人的“恐怖”屬性。而且這些漫畫的受眾群體是英國思想文化傳統中擁有理性的成年人,因此這些消極因素從未被視作威脅,甚至因為這種手段大量出現在18世紀重要政治諷刺漫畫家詹姆斯·吉爾雷、托馬斯·羅蘭森等人作品中而被認為是英國諷刺漫畫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美式“恐怖漫畫”與英國本土含有暴力因素的漫畫出版物相比,不僅表現形式上有差異,其時代背景也迥然不同。由于美式“恐怖漫畫”在當時最主要的受眾對象是青少年,而相關“恐怖”內容對當時法律條款并無違犯,這引發(fā)了家長群體和有責任感的英國人普遍的擔憂。英國隨之興起了一波呼吁禁止美式“恐怖漫畫”的反漫畫運動浪潮,并促進了針對圖像出版物的法案出臺。梳理1950年代英國反漫畫運動及其宣傳活動的背景,將為我們從媒介恐慌視野理解不同歷史時期各類新涌現的媒介所帶來的社會和文化問題開啟新的視野。
一、反漫畫運動及其宣傳活動形式
英國針對“恐怖漫畫”的抵制行動在二戰(zhàn)結束后第一時間就已經開始,只是最初未能形成規(guī)模。在民間專業(yè)組織、政治團體和報刊媒介的引導和鼓動之下,系列反漫畫宣傳活動的展開得以促進宗教和教育機構舉辦聯合活動,并引發(fā)政府關注。
(一)反漫畫運動組織的成立
早在1946年,英國部分學校教師已經對美式“恐怖漫畫”組織起了反對宣傳。早期的“恐怖漫畫”是直接從美國進口的,1950年開始由于英國政府的進口限制政策,一些出版商開始引進美版印刷矩陣并在本土印制漫畫書,每本印數最高可達5萬冊。[1]英國民眾在有組織的反漫畫宣傳活動影響下,對此類漫畫予以關注并深受震動。
1953年之前的反漫畫運動大多是由英國左翼政黨組織進行的。為了提請政府注意漫畫行業(yè)缺乏明確監(jiān)管的狀況,兒科醫(yī)生西蒙·尤德金(Simon Yudkin)于1953年組織成立了漫畫運動委員會(Comics Campaign Council),致力于獲取專業(yè)人士支持,不僅印發(fā)小冊子、舉行公眾集會,還在各類新聞機構發(fā)表觀點文章。[2]
(二)媒體連篇累牘的反漫畫報道
媒體對“恐怖漫畫”的持續(xù)報道促進了反漫畫宣傳的深入。1952年一位名叫艾倫·普爾(Alan Poole)的青年人向警察射擊并因拒捕而被擊斃,媒體報道稱其住所藏有數百本犯罪和恐怖主題漫畫書。這些報道一度引發(fā)了強烈關注,內政大臣不得不對議會發(fā)表聲明稱,盡管媒體進行了大肆報道,但這個男孩只是擁有一本并不嚇人的西部題材漫畫而已。[3]
1954年9月,蘇格蘭格拉斯哥南部地區(qū)發(fā)生了以“獵殺吸血鬼”為目標的公墓聚集事件。目標荒謬的獵殺行動和參與者的青少年身份讓話題充滿沖突性,引起報道關注和普遍憂慮。盡管多位參與“獵殺吸血鬼”的當事人后來都表示并沒有看過美式“恐怖漫畫”[4],但1954年9月至11月之間,以《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為代表的小報用煽動性報道和評論引導對“恐怖漫畫”的持續(xù)攻擊,將反漫畫宣傳催化為輿論焦點中的媒介事件。
(三)宗教、教育等機構的聯合活動
除漫畫運動委員會的組織活動之外,包括婦女組織、教師組織、教會和貿易聯合會在內的各種志愿機構和兒童文學作家一起加入了反漫畫行動。到1954年11月份時,反漫畫運動內部各方已經達成聯盟。[5]
比如坎特伯雷大主教就表態(tài),美式“恐怖漫畫”并不是現行法律意義上可以治理的“淫穢”漫畫,但它們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危害即便不是更大的,也與淫穢出版物一樣有害,因此法院應該獲得同樣的權力來阻止這些漫畫出版。[6]英國政府意識到,反漫畫宣傳很可能會加劇公眾對采取公共行動的需求。
二、反漫畫運動興起的原因
1950年代英國反漫畫浪潮并不是偶然和突發(fā)的,其反映出的不僅有英國民間從戰(zhàn)后創(chuàng)傷中復蘇的艱難心態(tài),也有英國知識階層對強勢的美式大眾文化輸入后果的懷疑,尤其包含著對英國本土文化特質被侵蝕的擔憂。
(一)戰(zhàn)后的創(chuàng)傷和工業(yè)革命的后果
1950年代英國民眾剛剛經歷二戰(zhàn)后的集體創(chuàng)傷,也正承受著工業(yè)革命后的嚴重環(huán)境污染。比如在“獵殺吸血鬼”事件發(fā)生地的格拉斯哥南部地區(qū)戈爾巴斯(Gor-bals),戰(zhàn)爭期間遺留下來的武器廠和鋼鐵廠造成了水、空氣和光污染問題。埋葬著25萬人的城市公墓,是本地兒童為數很少的集體活動區(qū)域之一?,F實的生活場景誘發(fā)了謠言的傳播,孩子們認為公墓底下住著長鐵齒的吸血鬼。
這一謠言傳播符合都市傳說的一般邏輯,因為“每個人似乎都認識一個認識受害者的人”[7]。美國學者簡·布魯范德認為,所謂“都市傳說”指的是以城市為背景講述個人親身經歷的當代故事。[8]謠言是恐慌的結果,也是恐慌的紓解機制,卻不能解釋并消除恐慌。在反漫畫運動相關宣傳之下,所有父母和有責任心的社會公眾必然傾向于認為“恐怖漫畫”對孩子是有害的。這些漫畫書中不但缺乏較高的道德標準,對暴力和犯罪的描繪很難不讓人聯想起戰(zhàn)后的遍地沉疴。
(二)對美式大眾文化的懷疑
“恐怖漫畫”在二戰(zhàn)后向英國出口,伴隨著美國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輸出。對于英國民眾來說,來勢洶洶的美國大眾文化是巨大的威脅。薩姆·阿隆諾維奇(Sam Aaro-novitch)認為,美國人在漫畫、電影和文學作品中展示謀殺和暴行并銷往英國等國家,不僅僅事關利潤問題,還有使其他國家民眾接受美國大企業(yè)理念,從而形成美國在世界上發(fā)揮領導作用幻覺的價值。[9]
文化研究學者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曾指出,美式大眾文化熱衷于表現變態(tài)人格、強調金錢權威。在《識字的用途》中,霍加特稱英國青少年因沉浸于美式大眾文化,而成了“沒有主見的、溫順的奴隸”以及“有頭無腦的階級”[10]。霍加特的觀點后來受到赫伯迪格(Dick Heb-dige)、雷納·班納姆(Reyner Banham)、丹尼斯·德沃金(DennisDworkin)等多位學者批評,認為其夸大美國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忽略了英國本土文化在戰(zhàn)后的崛起。[11]但后知后覺的批評無法糾正“恐怖漫畫”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正引起自下而上的集體恐慌,現時的憂慮還是讓政府最終作出采取專項限制措施的決定。
三、反漫畫運動的影響
有組織的反漫畫運動及其宣傳活動吸引了所有關懷青少年成長的英國人的關注,卻也在全社會范圍內引發(fā)了針對美式“恐怖漫畫”的媒介道德恐慌。一度猶疑不定的英國政府在轟轟烈烈的反漫畫宣傳下,決定采取必要措施保護青少年成長。而1950年代反漫畫運動最后的結局,是對圖像出版物進行專門管制的《1955年兒童和青少年法案》的出臺。
(一)激起了全社會的道德恐慌
各類社會機構和媒體對“恐怖漫畫”話題的不斷追問,加劇了公眾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憂慮。根據景軍的界定,這樣一種集體性的道德恐慌是公眾在錯誤的或被夸張的信息支配下所產生的風險認知和帶有恐懼心理的集體反應。[12]戰(zhàn)后英國公眾對社會場景和日常生活“失控”的擔憂,很容易派生出“恐怖漫畫”會損害社會道德根基的判斷。
因此,即便有官方專門辟謠,“艾倫·普爾案”仍舊經常被用作反對漫畫的論據。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反漫畫運動的非理性特征。反漫畫運動中的宣傳活動和相關組織活動持續(xù)多年的努力,最終導致全社會道德恐慌水平的升高。
(二)吸引了英國政府的關切
英國國家檔案館研究員艾米麗·史蒂斯頓(EmilyStidston)提到,在反漫畫運動中日益增加的擔憂之下,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收到了7本典型美式漫畫書作為決策參考。這些代表性漫畫分別是《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凱西·拉格爾斯》(Casey Rug-gles)《羅德·卡梅隆》(Rod Cameron)《杰西·詹姆斯給西部帶來六槍正義》(Jesse James Brings Six Gun Justice to theWest)《著名的美國佬》(Famous Yank)《黑魔法》(BlackMagic)和《驚奇隊長》(Captain Marvel)。這7本今天眼光看來無傷大雅的漫畫書當時普遍被認為是導致英國青少年“垮掉”(downfall)的原因,成為政府必須采取措施對青少年進行保護的佐證。[13]
盡管1952年英國國會下議院曾裁定不需要針對此類作品立法予以限制,但變化的輿論推動著政府繼續(xù)進行立法嘗試。“獵殺吸血鬼”事件之后,格拉斯哥戈爾巴斯選區(qū)的國會議員愛麗絲·卡倫(Alice Cullen)在市議會譴責了“恐怖漫畫”和相關作品,并聯合其他議員呼吁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美式“恐怖漫畫”。[14]
英國國會下議院在對關于“恐怖漫畫”的法案進行辯論時,雖有共識,但也有較大分歧。分歧主要表現在一些議員認為不應該對“恐怖漫畫”作出立法的反應,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該在總體上對“淫穢”作品進行立法,而不是對漫畫進行專門性的立法。[15]政府的關切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媒體報道,加重了民眾對“恐怖漫畫”的焦慮感。
(三)《1955年兒童和青少年法案》的出臺
盡管立法的主要目標是禁止出售“恐怖漫畫”,但此舉也將使原本毫無異議的出版物面臨被起訴的危險?!翱植缆嫛钡墓苤茊栴}一度引發(fā)對英國出版自由傳統的挑戰(zhàn)。在經歷了數次激烈辯論后,1955年5月6日英國國會下議院還是通過了《防止對兒童和青少年有害的某些圖像出版物傳播的法案》(An Act to prevent the dissemination of certain pictorial publications harmful to children and youngpersons,一般稱為《1955年兒童與青少年法案》),且至今仍在沿用。
法案規(guī)定,禁止印刷或銷售任何全部或主要由圖片描述犯罪組織、暴力或殘忍行為、令人厭惡或可怕事件等故事的出版物。法案正式實施之后,某些煽情的漫畫書被限制出版,但依據該法案發(fā)起的第一次實際訴訟卻直到1970年才發(fā)生。事實說明,英國政府在反漫畫運動過程中反應過度了,起碼以“恐怖漫畫”為主要目標的圖像出版管制并非真的如此急迫。
結語
在二戰(zhàn)和工業(yè)革命余波里,1950年代英國反漫畫運動的浪潮混合著戈爾巴斯的都市傳說、反漫畫組織的政治訴求、大眾媒介時代的道德恐慌而展開?!?955年兒童與青少年法案》對“恐怖漫畫”的驅逐,為這波浩蕩的反漫畫運動畫上句號。在英國漫畫家盧·斯金格( Lew String-er)看來,運動中媒體歇斯底里的表現損害了漫畫的聲譽。[16]11950年代英國的這場反漫畫運動,其本質與百年前反對便士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反對電視、后來反對電子游戲以及現在反對新媒體是一致的。人們應該明白,青少年對某種全新媒介產品的深度愛好,不該草率地予以解釋。
每一次全新形態(tài)媒介及其應用的涌現,都帶來過全世界范圍內對青少年“垮掉”的嚴重媒介恐慌,但人們擔憂的最壞結果并沒有真正發(fā)生。歷史告訴我們,只要能夠以有力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加以干預,每一代年輕人都能茁壯地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l]Martin Barker.A Haunt of Fears:The Strange History ofthe British Horror Comics Campaign[M].Mississippi:UniversityPress of Mississippi,1984:8.
[2]John Freeman.The Comics That Shook 1950s Britaindiscovered in the National Archives[EB/OL].2015-06-29,https://downthetubes.net/?p=23475.
[3]Martin Baker.the Newson Report:A case study in'com-mon sense'[A].The Audience Studies Reader[M].Deborah Jer-myn& Will Brooker eds,London:Taylor&Francis,2002:76.
[4]Stuart Nicolson. Child vampire hunters sparked comiccrackdown[EB/OL].BBC Scotland News,2010-03-22,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s cotland/8574484.stm.
[5]Martin Barker.A Haunt of Fears:The Stran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Horror Comics Campaign[M].Mississippi: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4:9.
[6]Memorandum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nment,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Scotland and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Horror comics”[EB/0L].C.(54)359,1954—1l一25,https://www.nationalarchives.gov.uk/education/resources/fifties—britain/horror—comjcs/.
[7]Stuart Nicolson.Child vampire hunters sparked comic crackdown[EB,0 L].BBC Scotland News,20 1 0—03—22,http://news.bbc.co.uk/2/hi/uk—news/scotland/8574484.stm.
[8][美]簡·布魯范德.美國民俗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86.
[9]Martin Barker.A Haunt of Fears:The Strange History ofthe British Horror Comics Campaign[M].Mississippi: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4:22—23.
[10]Richard Hoggart.The Uses of Literacy[M].London:Penguin Books,2009:222—223.
[l1]施海泉.伯明翰學派媒介素養(yǎng)觀念的源流與分歧——以理查德·霍加特引發(fā)的討論為例[J]新聞知識,2018(4):3—7.
[12]景軍.艾滋病謠言的社會淵源:道德恐慌與信任危機[J].社會科學,2006(8):5一l7.
[13]EmilyStidston.Illustrating history[EB/0L].2015—01—12,https://blog.nationalarchives.gov.uk/illustrating—history/.
[14]Martin Barker.A Haunt of Fears:The Stran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Horror Comics Campaign[M].Mississippi:Unive卜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84:34.
[15]House of Commons Papers[Z].1954一l955(v01.537,no.51:1037—1246.
[16]Lew Stringer.1954:The year Britain got the horrorsover comics[EB/0L].B1imey!,2010—03—22,http://lewstringer.blogspot.com/2010/03/1954一year—britain—got—horrors—over.ht—m1.
【作者簡介】施海泉,歷史學博士,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傳媒學院副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圖像傳播視野下的政治漫畫與輿論引導研究”(項目批準號為2018SJA207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