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單秀水,李菲菲,李輝
淚小管炎是淚小管的慢性炎癥,多由沙眼衣原體、放線菌、白色念珠菌或曲霉菌等感染引起[1],其主要癥狀為眼分泌物多,早期淚小管炎患者可能出現(xiàn)淚點處膿栓或有息肉增生癥狀不明顯,且擠壓淚小管區(qū)或沖洗淚道并無結石排出,部分患者還合并有結膜炎或慢性淚囊炎,因此,在臨床中極易誤診或漏診。淚道內窺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到淚小管內情況,從而為確診淚小管炎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收集2017 年8 月至2019 年5 月對眼科門診就診的有眼分泌物增多癥狀、經裂隙燈檢查淚點或沖洗淚道后高度懷疑淚小管炎的患者109 例(109 只眼),患者均在局部麻醉后淚道內窺鏡直視下觀察淚小管內情況,為確診淚小管炎提供了有力證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收集2017 年8 月至2019 年5 月在唐山市眼科醫(yī)院門診以眼分泌物增多為主訴就診的患者109 例(109 只眼),其中男34 例,女75 例,年齡22~88 歲,平均年齡為55 歲。發(fā)病時間1 個月~2 年,平均病程2.5 個月。
對所納入的患者行淚道內窺鏡檢查,如發(fā)現(xiàn)淚小管內存在息肉或結石者,可診斷為淚小管炎[2]。
所選取的患者除了有眼分泌物增多癥狀,也可能同時具有以下幾個方面(或之一)的臨床表現(xiàn)[2]:(1)淚點擴張;(2)淚點處可見膿栓;(3)淚點處可見息肉組織增生;(4)淚點周圍組織紅腫、充血;(5)擠壓淚小管處有膿性分泌物或豆腐渣樣物質自淚點溢出;(6)沖洗淚道進針時感覺有砂礫感;(7)沖洗淚道時有豆腐渣樣物質溢出。
對所選取的患者行淚道內窺鏡檢查,淚小管管壁光滑,未發(fā)現(xiàn)淚小管內存在息肉或結石,或僅發(fā)現(xiàn)少量分泌物,沖洗淚小管后分泌物消失者,可除外淚小管炎。
所有患者均采用帶有灌注和工作通道的顯微內窺鏡(EndoGnost LS200,德國)檢查。內窺鏡探頭內含有三個管道,一個管道照明和攝像纖維,一個沖洗裝置,中間為工作通道(檢查時需放置返流閥)。首先為檢查患者滴鹽酸丙美卡因滴眼液進行表面麻醉,以淚點擴張器擴張淚點,將含有照明和攝像纖維的淚道內窺鏡的淚道探頭(直徑0.9 mm)經擴張的淚點按淚道沖洗方式置入淚小管內,同時打開沖洗開關,保持灌注。沿著淚小管方向前進,反復查看淚小管,在光纖和淚道壁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以保證圖像清晰傳輸[3],整個過程需要持續(xù)注水,以保證圖像清楚、視野清晰,如發(fā)現(xiàn)淚小管內結石或息肉,可將圖像予以保存。同時查看淚道內的其他部位,如發(fā)現(xiàn)阻塞或狹窄情況,可將圖像進行保存。
對納入的109 例患者進行統(tǒng)計性描述分析。
全部患者均能夠在淚道內窺鏡下獲得滿意的圖像,在109 名疑似淚小管炎患者,檢查中發(fā)現(xiàn),結果陽性者,共99 人(90.83%),其中患息肉有40 人(36.70%),患結石的人數(shù)有23 人(21.10%),結石與息肉共同存在的共計36 人(33.03%),未發(fā)現(xiàn)結石或息肉者,有10 人(9.17%)(表1)。
表1 淚小管內結石、息肉的比例情況
在檢查結果陽性的99 例患者中,在淚道內窺鏡檢查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大部分淚小管炎患者同時伴有其他淚道阻塞性疾病,共計65 人(65.66%),其中淚小管阻塞患者有18 人(18.18%),鼻淚管阻塞者有11人(11.11%),鼻淚管狹窄的人數(shù)有36 人(36.36%),未發(fā)現(xiàn)淚道有其他問題者有34 人(34.34%)(表2)。
表2 伴隨其他淚道阻塞性疾病的比例情況
圖1 淚道內窺鏡下成像情況。1A 淚小管內息肉;1B 淚小管內結石
圖2 淚道內窺鏡下成像情況。2A 結石及息肉并存;2B 淚小管阻塞
淚小管炎為臨床常見病,部分單獨發(fā)生者,可由淚小管與淚囊連接部分或淚總管阻塞、結膜炎下行感染所致,或伴發(fā)慢性淚囊炎的上行感染[4],但通過一段時間的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很多淚小管炎患者并不伴有淚道阻塞、結膜炎或慢性淚囊炎。近年來,淚小管炎被誤診為結膜炎或淚囊炎的病例時有報道[5-6]。本組確診為淚小管炎的99 名患者中,有70 例曾被誤診為結膜炎,有17 例曾被誤診為慢性淚囊炎,誤診率高達87.90%。分析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1)部分基層醫(yī)院醫(yī)療條件有限,患者以眼紅、分泌物增多癥狀就診后,醫(yī)生在無裂隙燈的情況下很難發(fā)現(xiàn)淚點處異常;(2) 主訴為流淚就診的患者,沖洗淚道時只沖洗下淚小管,而忽略上淚小管的沖洗;(3)沖洗淚道不通且伴有膿性分泌物的患者,常直接診斷為慢性淚囊炎,甚至建議患者行淚囊炎相關手術治療;(4)部分發(fā)病早期患者只有眼紅、分泌物多癥狀,但淚小管無明顯紅腫,常誤診為結膜炎[5]。由于上述原因,一些誤診患者輾轉多家醫(yī)院就診,始終診斷為慢性結膜炎,滴用各種抗生素達1~3 年之久,本院就收治過因誤診結膜炎導致淚小管炎遷延不愈,最終導致患者角膜潰瘍、穿孔2 例,其中1 例還進行了角膜移植手術;也曾收治在外院診為淚囊炎,并為患者行淚囊鼻腔吻合手術后分泌物多癥狀無緩解,轉本院就診后診斷淚小管炎1 例。
淚道內窺鏡未發(fā)明及應用以前,對于淚小管炎的診斷方法主要根據(jù)患者自述溢膿癥狀、裂隙燈下觀察淚點區(qū)情況、壓迫淚小管處和沖洗淚道時有無分泌物及黃白色結石溢出[6]。而通過對本組最終明確為淚小管炎的99 例患者的觀察發(fā)現(xiàn),有23 例患者裂隙燈下淚點部紅腫并不明顯,有高達69 例患者術前沖洗淚道時通暢,且并無分泌物或結石溢出。這為明確淚小管炎診斷帶來困難。目前,國內外多名學者[7-10]對淚道內窺鏡在淚道疾病的診治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已有共識:可以直接觀察到淚道內病變的部位,從而做出最直觀準確的診斷,并可以在淚道狹小的空間內進行可視化操作,整個過程中能夠截取圖像或錄像作為研究資料予以保存。本研究正是利用了淚道內窺鏡的上述優(yōu)勢,對淚小管內進行可視化檢查,并保存圖像,為淚小管炎的診斷提供了明確依據(jù)。同時,本研究在檢查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了淚小管炎同時伴有的其他淚道疾病,醫(yī)生能夠在術前對患者的淚道了解更充分,從而為手術做好充分準備,選擇更適合的術式。
本組病例在淚道窺鏡檢查時,有10 例并沒有發(fā)現(xiàn)淚小管內異常。其中有3 例在檢查鼻淚管時發(fā)現(xiàn)阻塞,并在淚囊內發(fā)現(xiàn)膿性分泌物,最終確診為慢性淚囊炎,并經相應淚囊炎手術后治愈。另外7 例在裂隙燈檢查時發(fā)現(xiàn)淚點周圍結膜充血、擠壓淚小管區(qū)有膿性分泌物等疑似淚小管炎癥狀,但在檢查時淚道內未發(fā)現(xiàn)異常,分析其原因如下:(1)部分結膜炎表現(xiàn)為下瞼結膜炎癥重,且眼瞼伴有紅腫,加之患者不良的擦拭分泌物方式,導致下淚點周圍充血明顯;(2)患者分泌物多,部分分泌物隨眼淚流入淚小管;(3)眼瞼內眥部存在瞼板腺炎癥,導致淚點周圍紅腫、充血明顯。上述7 例患者經抗炎對癥治療后治愈。
楊曉釗等[11]曾對32 例淚小管炎患者行淚小管排石聯(lián)合抗生素凝膠注入治療,術后5 例患者未愈,進一步行淚小管切開后發(fā)現(xiàn)大量息肉增生,進一步將其清理后痊愈,由此可見,淚小管炎治療前淚道窺鏡檢查的重要性。王琳等[12]曾進行了有關淚小管炎治療效果的對比性研究,觀察到淚道內窺鏡聯(lián)合淚小管切開術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單純行淚小管排石聯(lián)合淚小管內抗生素注射的保守治療,分析其優(yōu)勢正在于淚道窺鏡可明確淚小管結石、息肉位置,避免其殘留于淚道內。本院所采用的手術是淚小管切開聯(lián)合淚道窺鏡下淚道形成聯(lián)合淚道置管術,對本組99例確診淚小管炎患者進行手術后,隨診觀察3 個月~2 年,所統(tǒng)計的有效率達100.00%,因本文主要探討淚小管炎的檢查及診斷,對手術暫不展開討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降低淚小管炎的誤診及漏診率,是淚小管炎診治中的重要一環(huán),而淚道窺鏡檢查在淚小管炎的診斷中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并能同時發(fā)現(xiàn)淚道內的其他病變,對于手術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