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劉 娟
(延安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陜西延安716000)
燈謎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化藝術(shù)形式,這與中國漢字多音、多義,形似的音、義、形輾轉(zhuǎn)相因的特點有極大關(guān)系。一則燈謎即一部“微型文學(xué)作品”、一部“知識小百科”,它是中國人民智慧結(jié)晶的縮影。小小燈謎影映大千世界,從中可以洞察文人學(xué)子、普通百姓的內(nèi)心靈性。
對于“燈謎”的概念界定,有廣義和狹義兩說:廣義的“燈謎”,一指所有可以貼燈供人猜射的謎語,包括文義謎和事物謎;一指含離合隱語在內(nèi)的、以任何文學(xué)形式作載體的所有文義謎。狹義的“燈謎”,主要指宋代以后所有可供猜射的文義謎。[1]8本文探討的燈謎包含廣義的文義謎和事物謎。
燈謎由我國遠(yuǎn)古先民創(chuàng)造的謎語演變而來,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隱語”“廋辭”?!渡袝分欣习傩赵{咒夏桀的歌謠——“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以及《吳越春秋》中記錄當(dāng)時狩獵的民謠:“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都被稱作“隱語”或者“隱”,其中將夏桀暗喻為日頭,愿其早亡;用“斷竹續(xù)竹”來說明做彈弓的動作,用“飛土逐肉”來說明使用彈弓狩獵的動作。隱語古字為“讔”,《文心雕龍·諧讔》記載:“讔者,隱也,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逼涮攸c是用含糊其辭的話來隱藏含義,繞彎子打比方來暗指事情?!皬C辭”,也叫“廋語”,三國時韋昭為《國語》“有秦客廋辭于朝,大夫莫之能對也”中之“廋辭”作注:“廋,隱也。謂以隱伏譎詭之言問于朝也。”引東方朔之語:“非敢詆之,乃與為隱耳。”[2]即不敢公開謗刺,作隱語以發(fā)泄憤恨之情?!蹲髠鳌分幸嘤胁簧龠\用隱語的事例,如宣公十二年,楚大夫叔展用隱語“眢井”“山鞠”(1)《左傳·宣公十二年》:還無社與司馬卬言,號申叔展。叔展曰:“有麥麴乎?”曰:“無?!薄坝猩骄细F乎?”曰:“無?!薄昂郁~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薄叭魹槊┙x,哭井則已?!边€無社與申叔展以前相識,現(xiàn)兩軍對壘,不便明說,遂用隱語來暗示。楊伯峻作注曰:“麥麴與山鞠窮何所喻,……杜(預(yù))注謂兩者所以御濕,申叔展言此者,暗示還無社逃泥中以避也。而無社不解其意,答以‘無’,故叔展以‘河魚腹疾奈何’開道之,無社始解?!眳⒁姉畈洞呵镒髠髯ⅰ?,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749頁。暗示還無社(人名)逃到水澤山林中去;又如哀公十三年夏,公孫有山向前來乞食的吳國人申叔儀以“庚癸”(2)《左傳·哀公十三年》:吳申叔儀乞糧于公孫有山氏,曰:“佩玉繠兮,余無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與褐之父睨之?!睂υ唬骸凹Z則無矣,麤則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眳⒁姉畈洞呵镒髠髯ⅰ罚腥A書局1990年版,第1679頁。暗示他登上首山即可得到糧食。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專門記載隱語的書籍,如西漢劉向在《新序》中記載:“齊宣王發(fā)隱書而讀之。”[3]故“廋辭”“隱語”應(yīng)為我國燈謎之雛形,二者共同特點則為劉勰所說:“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盵4]195
漢魏六朝時的“離合”(3)所謂“離合”,就是根據(jù)漢字獨特構(gòu)造的特點,將一個字的筆畫拆開為“離”,拼在一起為“合”。已是相對成熟的字謎,此時也出現(xiàn)了“詩謎”“會意謎”和“實物謎”等文學(xué)娛樂形式?!妒勒f新語·捷悟》曾載:“魏武(曹操)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否?’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毙腥?,當(dāng)曹操問及答案時,楊修回答:“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盵5]318此即有名的“曹娥碑題隱”,這則謎是將文義拆離后與字義相扣,被后世人們推許為“文義謎之宗”。以后隱語逐漸轉(zhuǎn)化為謎語:“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yōu),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也者,回互其辭,使昏迷也。”[4]195“謎”的性質(zhì)由此而確定。南朝宋文學(xué)家鮑照曾以《字謎三首》(4)其一:“二形一體,四支八頭,四八一八,飛泉仰流?!?井字。四八一八,合則五八,四十也,四十為井字)其二:“乾之一九,只立無偶,坤之二六,宛然雙宿?!?土字)其三:“頭如刀,尾如鉤,中央橫廣,四角六抽,右面負(fù)兩刃,左邊雙屬牛?!?龜字)參見鮑照著,錢仲聯(lián)增補集說校,《鮑參軍集注·卷六》《字謎三首》,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為題做詩,因此也開始了中華燈謎史上首次的“字謎”稱呼。
用實物做謎是曹操的創(chuàng)舉?!妒勒f新語·捷悟》篇記載:“楊德祖(楊修)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gòu)榱桷,魏武出自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5]317意思是曹操隱意門太大。同卷還記載了一則曹操創(chuàng)作的實物謎:“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噉(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噉,曰:‘公教人噉一口也,復(fù)何疑!’”此謎是曹操在酥盒上寫一“合”字,暗示一人品嘗一口酥。雖說是實物謎,但也充分利用了中國漢字形體能拆重組的優(yōu)點,“對先秦隱語以字取義的方法是一大突破”。[1]5
燈謎發(fā)展到唐宋時期,有“詩謎”“戾謎”“社謎”“藏頭”“市語”或“反語”(5)《朝野僉載》記載了數(shù)則反語,如武則天登基為皇帝:“咸亨以后,人皆云:‘莫浪語,阿婆嗔,三叔聞時笑殺人。’后果則天即位,至孝和嗣之。阿婆者,則天也;三叔者,孝和為第三也?!比缥菏鬻胫宦荆骸拔浩蜕渥用鬻耄徴咴唬骸鬻搿?,反語‘身戮’也。后果被羅織而誅?!比缥淙贾粴ⅲ骸傲和跷淙迹粕颀埑醺姆獾戮竿?。讖者言:‘德靖’,‘鼎賊’也。果有窺鼎之志,被鄭克等斬之。”參見唐宋筆記資料叢刊《朝野僉載》卷一,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頁。等不同名稱,不僅取材范圍更廣,而且形式更加多樣化。宋代是燈謎發(fā)展的繁榮時期,也是燈謎發(fā)展史上的重大轉(zhuǎn)折點,文化繁榮與元夕賞燈的結(jié)合使謎語被列入百戲,出現(xiàn)了專業(yè)藝人與專門猜射燈謎的場所。著名的文人學(xué)士如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秦少游等都是“謎道中人”,他們組織專門的“謎社”以作為文人雅士的一種郊游、猜射的雅興,他們“酒邊雅談”,更以名制謎,自嘲取樂。宋人周密在《齊東野語》記載時人以對方姓名調(diào)侃的趣事:“前輩有以姓名為戲者,如陳亞有心、蔡襄無口之類甚多。(6)陳亞,宋真宗時人,善詩。曾作“亞”字謎自嘲:“若教有口便啞,且要無心為惡,中間全沒肝腸,外面任生稜角?!标悂喸c蔡君謨(字襄)相會,嘲戲陳亞“陳亞有心便是惡?!标悂嗠S即對曰:“蔡襄無口便成衰。”劉攽嘗戲王覿云:‘公何故見賣?’王答曰:‘賣公直甚分文?!庇帧敖鼦钇街蹢澮詷修虺鍪仄翁铮瑒⒖饲f潛夫,弟希仁,俱以史官里居??ぜ⒐蹶总庍~戲之云:‘大編修,小編修,同赴編修之會?!蟠?人名)云:‘欲屬對不難,不可見怒?!踉嘎勚嗽疲骸巴ㄅ?,后通判,但聞通判之名?!w王凡五得倅而不上云。”(7)莆田之會時,王曜嘲諷楊平和劉克莊的弟弟劉希仁兩人均為編修(即史官),時人后村隨即對五次任命為通判但終不得升遷的王曜進行了嘲戲。[6]類似的自嘲、嘲諷他人的謎語佳話興盛一時,為燈謎本身增加了不少戲謔的成分。據(jù)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記載宋代蘇軾、秦少游等人以“隱字唱和者甚眾,刊集四冊《文戲集》”。[7]據(jù)史書記載,宋代的文人如宋庠、鄭戩、葉清塵、吳安道,曾以廋辭相往來;蘇軾、秦觀、王安石、黃庭堅,則以隱語相酬和。而耐得翁的《都城紀(jì)勝·瓦舍眾伎》中記載了當(dāng)時燈謎的盛況,燈謎從內(nèi)容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商謎,舊用鼓板吹《賀圣朝》,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正猜、下套、貼套、走智、橫下、問因、調(diào)爽”。[8](8)《夢粱錄·小說講經(jīng)史》進一步對這些形式的謎作了詳解:“商謎者,先用鼓兒賀之,然后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來客念思司語譏謎,又名‘打謎’。走智,改物類以困猜者。正猜,來客索猜。下套,商者以物類相似者譏之,又名‘對智’。貼套,貼智思索。橫下,許旁人猜。問因,商者喝問句頭。調(diào)爽,假作難猜,以走其智。杭(杭州)之猜謎者,且言之一二,如有歸和尚及馬定齋,記問博洽,厥名傳久矣?!?第181頁)甚至一部分無正當(dāng)職業(yè)的閑人食客對之喜好有加,《夢粱錄·閑人》記載當(dāng)時有百業(yè)皆通之人,能夠“紐元子(《都城紀(jì)勝·瓦舍眾伎》解釋為:一種雜扮或名雜旺又名技和,乃雜劇之散段),學(xué)像生叫聲,教蟲蟻,動音樂,雜手藝,唱詞白話,打令商謎,弄水使權(quán),及善能取覆供過,傳言送語”。[9]實為多才多藝之人。
燈謎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體例逐步完備,謎目大有創(chuàng)新,日常生活與經(jīng)史子集都能在燈謎中有所體現(xiàn)。取材上,燈謎涉及社會政治、生活瑣事、天文地理、甚至包括外國名詞也都可以入謎;制作形式上,這時的燈謎精益求精,多要求用成語射成語,從謎面到謎底都有出處方為上乘之作;內(nèi)容上,燈謎力求傳神、典雅、貼切、大方,逐漸成為雅俗共賞的一種大眾娛樂項目。至此,燈謎歷經(jīng)廋辭、隱語、離合、詩謎而成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藝活動形式。
隱喻主要指由對一事物的感知、洞察而聯(lián)想、投射到另一事物的一種文學(xué)表現(xiàn)手法,是對某一現(xiàn)象的深度刻畫或?qū)δ骋唤Y(jié)局的巧妙布局。燈謎中的隱喻有對時政的諷喻,對文學(xué)作品結(jié)局的暗示,對人生百味的體嘗。隱喻也使得對事物的刻畫更為生動、鮮活,對現(xiàn)象的描述使讀者感同身受、身臨其境。
此燈謎出自《紅樓夢》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制燈謎賈政悲讖語》。文中寫元妃從宮里送此謎到榮國府讓大家猜,賈政雖然猜到謎底為“爆竹”卻未能高興,因為這是“一響而散之物”,繁華之后的烏有。此謎語既隱喻了賈元春“如今的恩寵顯貴、轉(zhuǎn)瞬的香消玉殞”,也暗示了家運興旺、勢力煊赫的賈府之后的運勢急轉(zhuǎn),免不了落個“煙消云散”的下場。在《紅樓夢》同一回中還有諸多暗示賈府日后悲慘結(jié)局的謎語,其中賈母所射謎面“猴子身輕站樹梢”,其謎底為“荔枝”。該謎語也影射了秦可卿托夢給鳳姐所說的“樹倒猢猻散”、大觀園日后“人去園空”的結(jié)局。
這是北宋宰相呂蒙正所寫一副對聯(lián)謎,此聯(lián)上聯(lián)缺一、下聯(lián)缺十、橫批缺東西,因此謎底暗喻“缺衣少食,沒有東西”的現(xiàn)象。這是呂蒙正與母親被呂父趕出家門后所作對聯(lián),后被處于貧窮狀況的人們廣為轉(zhuǎn)用,以表達(dá)對社會貧富不均的不滿、對統(tǒng)治階級罔顧黎民百姓的憤恨。
《且介亭雜文》是魯迅于1934年至1936年間所撰寫的雜文集?!扒医橥ぁ笔囚斞赶壬谏虾1粫r人稱作“半租界”內(nèi)的一個書齋,“且介”是失去了“禾、田”剩下一半的“租界”。魯迅借“且介”表達(dá)心中的憤懣,“且介”是失去一半主權(quán)的中國領(lǐng)土,是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寫實。
該謎語出自索福克勒斯所著《俄狄浦斯王》劇本,后也常為國人猜射出現(xiàn)在燈謎中。劇中描述“獅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給俄狄浦斯提出該謎,被俄狄浦斯猜中謎底是“人”后,斯芬克斯履約跳崖而死。該謎語隱喻的是人不應(yīng)該只看到“人”的動物性,更應(yīng)該從哲學(xué)意義上探尋人的價值、人的本質(zhì),對人的自我認(rèn)知作深度透析。
此謎為宋代方臘起義時,托袁天罡、李淳風(fēng)《推背圖》而播散于民間的四句童謠謎。“十千”為“萬”,加點為“方”;“冬盡”為“臘”,“稱尊”意指“為帝”,“縱橫過浙水,顯跡在吳興”是指方臘勢力范圍在今浙江一帶。方臘等人借此“上應(yīng)天書”而廣為傳播,成為當(dāng)時的童謠,以為“上天意旨”,將行“改天換帝”之舉,是社會動亂時期對人民意識領(lǐng)域的掌控。
燈謎中除有意義深遠(yuǎn)的隱喻之外,文人雅士在猜射燈謎時也經(jīng)常將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名稱、內(nèi)容或某一詩句等設(shè)為謎面、謎底。某些燈謎專著甚至將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中每一句話射為一個謎面,如李仁杰編著的《古詩詞燈謎集萃》中選用《大風(fēng)歌》《木蘭詩》等名作,作品中每一句詩詞都是一個謎面,根據(jù)謎目不同,可以有一個或幾個謎底出現(xiàn)。除此之外,猜燈謎也是很多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描寫的場面,如《紅樓夢》中多次出現(xiàn)猜射燈迷的熱鬧場面。下面就選用文學(xué)作品制作謎面、謎底的形式作一論述。
此謎面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邀請劉備飲酒賞梅,席間談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如猜謎者對該名著有所了解,即可知“天下英雄,惟吾與爾”,謎底也即維吾爾。
此謎面出自《水滸傳》第二十回《虔婆醉打唐牛兒宋江怒殺閻婆惜》。這一回講宋江收到梁山晁蓋晁天王差人送來的一根金條和一封書信,回到小妾閻婆惜住處吃酒后,不幸該書信被婆惜發(fā)現(xiàn)。婆惜以宋江私通梁山匪寇相威脅,結(jié)果被宋江怒殺。因此,該謎底為流經(jīng)我國西南地區(qū)的河流——“怒江”。
此謎面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文中描述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得勝歸來后,同行軍士看到戰(zhàn)場上“驍勇善戰(zhàn)的花將軍”竟是“女裝紅顏”,不禁大為驚慌。原來“此花非彼花”,雌雄難辨。由白居易古詩——《花非花》而來的詞牌名也即該謎謎底。
此謎底是《西廂記》中的一句,猜謎者如熟悉該作品內(nèi)容,謎底也就躍然紙上了。此謎面所講“孤竹”是商周時期的孤竹國,該國國王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因為互相謙讓王位而雙雙出逃到首陽山的賢德之事,受到孔子的高度贊揚,認(rèn)為二人是“求仁得仁”的典范。后又不滿于周武王伐紂令天下宗周的做法,“義不食周粟,……遂餓死于首陽山”?!妒酚洝げ牧袀鳌肪砹辉敿?xì)記載了這一歷史。但是謎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故事,而是用了別解的方法,將“孤竹”兩字拆開,“孤”為單,即“一個”,“有憾于武王”,武王名姓姬名發(fā),曲解成“惱怒于姬發(fā)”之意,因此,謎底為“一個怒發(fā)”。
此謎底是杜甫《贈花卿》中一句“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從謎面來看,該謎是兩種自然現(xiàn)象,以“江”“風(fēng)(風(fēng))”“云(雲(yún))”三字合成字形,分別以“江”字之半“工”“風(fēng)”字之半“蟲”組成“虹”,又以“雲(yún)”字之半作“雨”,十分貼切地交代了“虹”“雨”二字變化之由來。還有的則是用唐詩詩句制作謎面,如“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打清代官職,謎底:玉環(huán)同知)”[1]135此謎面出自著名詩人白居易《長恨歌》,講的是楊玉環(huán)與唐明皇兩心相知長相守的愛情故事。明清定同知為州府佐官,分掌督糧、緝捕、海防、水利等,分駐于指定地點。玉環(huán)為地名,地處海防要沖,政府特在此地置知府佐官,謎底將地名“玉環(huán)”和官銜“同知”合為一體,給人以奇妙無比的感受。
燈謎中的文字學(xué)知識正是燈謎最初的意義所指,即文義謎。文義謎是以文字意義來猜射謎底,由謎面、謎目、謎底等組成的特殊的謎語形式。此類文義謎通常為文人才子所猜射,須有一定文字學(xué)知識。除以文字射謎之外,四書、五經(jīng)也是精通典籍章句的文人們猜射燈謎時所喜好的取材范圍之一。
此謎底為繁體“儉”字,其中“一人立”為“儉”字單人旁;“三人坐”是“儉”字右邊上下三個“人”;“兩人小”為“儉”字最下面兩個小“人”;“兩人大”是“儉”字單人旁和右上方的大“人”;“其中更有一二口”是上下“人”中之二“口”,拼合起來則為“儉”。除“字謎”外,燈謎中也有“筆畫謎”,如謎底為“字點(丶)”的燈謎——“寒則重重疊疊,熱則四散分流。四個在懸,三個在州。村里不見在村里,市頭不見在市頭?!?/p>
這是清人筆記中記載的東漢文學(xué)家孔融的一則離合體詩謎,其謎底是“魯國孔融文舉”六字。第一句水潛為“魚”字,第二句“時(時)”字,去“寺”為“日”,合為“魯”字。第三句為闔口為“囗”,第四句為“域”去“土”為“或”,合為“國”字。第五、六句合為“孔”字。第七、八句合為“融”。第九句去“玉”為“文”,第十句“言深藏”即“譽”去掉“言”為“興”,“按轡安行”去掉“安”為“手”合為“舉”。
“臨喪不哀”出自《論語·八佾篇》第26章,原意為“面對禮樂文化的喪失不悲痛”,但是今人則常將此作“參加喪禮的時候不悲哀”解,因此,可做“吊者大悅”之謎底。
“四方風(fēng)動”出于《尚書·大禹謨》,“帝曰:‘俾予從欲以治,四方風(fēng)動,惟乃之休?!逼湟鉃椤笆刮乙缽娜嗣竦脑竿麃碇卫?,象風(fēng)一樣鼓動四方人民,是您的美德”。在此“四方風(fēng)動”即為“颶”。
四書五經(jīng)常為考取功名、當(dāng)官為政者學(xué)習(xí)、誦讀之經(jīng)典,也因此頻頻出現(xiàn)在燈謎中,如以下燈謎皆要求猜四書、五經(jīng)中之語句:千不是,萬不是,都是小生的不是(謎底:平旦之氣);才名猶是楊、盧、駱,勃也何因要在前(謎底:王不干后);……前頭吹笛子,后頭敲破鑼(謎底:魚麗于罶,鱨鱉);……朗誦《漢書》、《史記》(謎底:有班馬之聲)。[17]諸如此類,不一一枚舉。
燈謎活動一般在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舉行,主要用以活躍氣氛、陶冶情操,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民俗活動。燈謎選材除了典章名句,更多涉及能滿足大眾口味的與節(jié)慶習(xí)俗、日常生活相關(guān)的領(lǐng)域。
此燈謎專射人名,每句隱含一人名,隱賈島、李白、羅隱、潘閬名謎?!把鹱怼北闶羌傺b醉倒,“假倒”(賈島);“露出胸前白雪膚”乃形容佳人衣裏的體膚雪白,即“裏白”(李白);“走入繡幃尋不見”寫佳人走入羅帳之后,隱然無蹤,所以是“羅隱”;“任他風(fēng)雨滿江湖”的波濤翻滾,即為宋代詩人“潘閬”,自號“逍遙子”。詩謎的制作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解開謎題后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此謎中“為官清正”為“廉”,“極”與“頗”同義,因此,謎底隱含戰(zhàn)國四大將軍之一的廉頗。燈謎中以人名射謎底為常見之舉,如“聲聲寒雨意難舍(謎底:韓愈)、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謎底:蘇東坡)、太白全集(謎底:李鴻章)”。[19]40-43
此燈謎采用謎面、謎底同義相見法引導(dǎo)猜謎之人,“急赴”為“趕”,“寺中”為“廟”,“相見”為“會”,由此得出謎底“趕廟會”,但是猜謎者須對“廟會”有所了解才可解此謎。廟會是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是具有宗教文化及歲時風(fēng)俗的一種民間活動,一般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舉行。
“泥菩薩過河”有“自身難保”的后果,只因“水土流失”。只有身在中國文化其中才能深刻體味其中之諧趣、奧妙,而中國民間有大量充滿中國人民智慧的燈謎,如:一個童子真俊俏,衣服穿了七八套,懷中藏有珍珠寶,頭上戴有紅級帽(打一農(nóng)作物——謎底:玉米);經(jīng)春歷夏又秋冬(打一節(jié)日——謎底:過年);屢屢不改(打一禮貌用語——謎底:久違)。
猜射燈謎是一種能夠啟迪思維的中國民間活動,它可以將不便明說之狀通過影射、暗喻方式進行表達(dá),取材范圍可謂無所不包。該活動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上登大雅之堂,下入百姓之家,是因其雅俗共賞之特性所致。它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慶的“錦上花”,是民眾閑暇宴飲時的“逗樂劑”。一則具有審美價值的燈謎從形式上的短小精悍,到內(nèi)容上的精妙取材,猶如一首好詩、一幅美畫,給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感。而一則燈謎從謎面、謎目到謎底,也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風(fēng)土人情,包羅萬象,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和思想作用,即所謂“大者興治濟身,其次弼違曉惑”。[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