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波 (江蘇啟東市紫薇小學)
隨著學校以人為本理念的不斷落實,加之社會和家長錯誤理解“自由教育”和“快樂教育”,使得很多孩子突破了“快樂”和“自由”的邊界,逐步走向了放縱和肆意的泥潭之中。這類孩子一旦遇到事情,就會表現出哭鬧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就地打滾。對于班主任的班級管理來說,這類任性型學生需要從根本原因入手,對癥下藥,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效。據筆者對當下喜歡任性的學生成因進行觀察和分類,基本上可以分成這樣幾類:
根源一:過度溺愛,在縱容中肆無忌憚
對于一個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能夠面對眾人,甚至是老師時,會有這樣的表現,并不是一個孩子本真的樣子。很大原因都是社會、家長的教育理念,使得孩子喪失了對是非的評判標準,教師可以暫時以命令的方式,制止這種行為,但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就需要通過家校合作的方式,借助于彼此之間的合作,將學生背后的靠山拆除。
對策一:家校互動,在合作中拆散后臺
首先,教師要借助于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家校聯系平臺,引導家長正確認知和理解“快樂教育”和“自由教育”,讓所有家長都認識到鼓勵孩子個性發(fā)展,絕不是要放縱孩子的行為,家長和社會不能成為孩子肆意放縱自己的保護傘;其次,就是等待學生哭鬧的現場契機,教師不要單一地解決問題,而是與家長取得聯系,與家長共同處理并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身經歷自己父母的態(tài)度,從內在意識深處真正了解到家長的轉變,從而在內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并認識到自己言行背后所隱藏的問題。
許多學生源自家庭的過度溺愛,他們已經在縱容的世界中失去了自我和評判的意識,導致在行為上肆意認為,教師必須要與家長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真正從根源上排除這種現象。
根源二:屢試不爽,在任性中嘗到甜頭
很多孩子之所以一遇到什么情況,就開始通過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訴求,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已經通過這種方式,多次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正是這種“屢試不爽”的成功經歷,更加滋長了他們的這種行為,更加固了他們對行為認知的錯誤判斷。因此,在他們欲求而不得時,就自然會經常使用這樣的伎倆,以試圖達成自己內心的某種欲望。
對策二:冷卻處理,在軟性中打消念頭
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就應該秉承兩個核心原則:第一,即越所求越不能給予。很多家長,甚至老師,為了息事寧人或者試圖解決目前的情況,就通過滿足哭鬧孩子的欲望求得短暫的安寧,試圖通過后續(xù)的努力來改變孩子。殊不知,這種滿足正是滋長學生長久放縱的動力,即便日后運用任何說教都是無法改變的。鑒于此,教師就需要對學生的哭鬧進行冷卻處理,可以先對其不理睬、不過問、不勸說,也告知其他學生不要對其進行安慰,讓這類學生在哭鬧時,無法吸引到更多關注的目光,更無法借助于哭鬧獲取到內心所期待的各種利益。
很多學生在哭鬧表現時,看似委屈,其實內心潛意識中蘊藏著明確的目的,這種目的被掩藏在他們的哭鬧表象之下,有時候甚至連大人都無法發(fā)現,從而相繼中招,為他們再次進行哭鬧提供了支撐,因此教師所采取的冷卻處理,有效地對這類學生的表現進行了回擊,是扭轉這一現象的有效措施。
根源三:受到冷落,在放松中尋求關注
部分學生在生活和學習方面,都顯得較為普通,有的甚至屬于不被人所關注的一類。這一類學生長時間處于受冷落的狀態(tài)中,這就會對內在的心理需求造成較大程度的影響,形成心態(tài)上的失衡,久而久之也會不自覺地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取關注。
對策三:契合需要,在生活中捕捉亮點
教育教學講究因材施教,要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于這種原因所導致的學生哭鬧,教師就不能將其與上述兩種內容等同起來。這種情況是學生出于對自身人格尊嚴和心靈意識的成長需要,從而發(fā)出的一種呼喚。
鑒于此,教師就應該在充分尊重學生認知的基礎上,契合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在學習中、在生活中多關注這一類學生,捕捉他們表現出來的亮點,即便是在老師和其他學生眼中,并算不上什么值得稱贊的地方,教師也可以遴選出來進行表揚。首先是為了更好地讓這一類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老師和同學們都在密切的關注自己,對自己所表現出來的一舉一動是十分關心的;其次,是為了通過表揚的方式,讓他們看到自己身上的優(yōu)點和長處,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老師和同學們心目中的好孩子。有了這樣的定位,他們就會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其他的形象,對于自己的言行也就有了更多的關注審視。
教師除了要學會在源頭上的堵、消之外,更應該防患于未然,讓學生在常態(tài)化的學習和生活中享受到成長的愉悅體驗,并將這種愉悅的種子根植于學生的內在意識之中。教師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從心理意識和習慣層面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