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煊
在外出開會、學習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沒有職務的普通教師在對外交流時稱呼不明。筆者去過很多學校,參加過很多活動,在個人簡歷及簽到簿上,“職務”一欄清清楚楚地寫著“教師”,但卻很少有人叫我“吳老師”,基本都稱呼我為“吳主任”。對此,每次筆者都及時糾正,告知對方我不是主任,只是一名普通教師,但對方仍然稱呼我為“吳主任”。
不稱“老師”稱“主任”,可能出于以下原因:受“官本位”意識影響,在部分人的潛意識里,“主任”比“老師”體面;基于年齡等因素,稱呼“老師”怕我面子掛不??;筆者在教學與教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績,按照“教而優(yōu)則仕”的邏輯,理應被稱呼為“主任”。
實事求是地說,每當聽到別人稱呼我為“吳主任”時,我心里很不舒服。一則,這種稱呼與事實不符;二則,“老師”是教育行業(yè)最有尊嚴的稱呼,叫我“吳老師”才是對我最大的尊重;三則,“老師”成為需要謹慎使用的稱呼,是對教師及教育的褻瀆。
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不僅發(fā)生在校外交流活動中,在校內(nèi)也普遍存在。某位老師被安排到中層干部崗位,即使是普通工作人員,全校教職工也不再稱呼其為“老師”,而是以“主任”相稱,學生也如此稱呼。更有甚者,在一些學校,對于教研組長、課題組組長、名師工作室領(lǐng)銜人等階段性教師成長共同體負責人,也不再稱呼其為“老師”,而是以“組長”相稱。人們不僅習慣于稱呼其職務,還習慣于將職務拔高,中層副職也好,副校長也罷,稱呼時一律免“副”。
叫聲“老師”很難,表面上看只是稱呼問題,實則是教師身份地位問題,是教師成長的導向問題。
在部分學校,享譽省內(nèi)外的名優(yōu)教師,不僅在待遇、地位、話語權(quán)、評優(yōu)評先等諸多方面處于被動,還要小心謹慎地在業(yè)務上迎合各個部門正副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員的管理需求,否則就會成為學校學期及年度考核的末位。部分教師想當主任、想被提拔,不是基于對教育的熱愛而產(chǎn)生的教育理想,而是認為當普通教師沒面子、不受待見、缺少發(fā)展機遇,只有當上主任,才能體面地工作。
“老師”沒有“主任”有面兒,“老師”成為需要謹慎使用的稱呼,會使教師成長導向錯位,讓教育變得浮躁、功利。尊重“老師”這一神圣的稱呼,讓教育行業(yè)內(nèi)互稱“老師”成為政治規(guī)矩,不僅是尊師重教的需要,也是教師成長和教育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