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佳 劉艷艷
摘 要:成語言簡意賅,形象鮮明,寓意豐富。若運用得當,常常使語言的表達凝練而準確,因而成語被視為語言中的精華。翻譯是一種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在漢英翻譯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成語翻譯。要適度采取一定的策略。
關鍵詞:成語;翻譯;策略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331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語或短語。就漢語成語而言,有的使用范圍很廣泛,包括典故、諺語、俗語、歇后語等一切約定俗成的短語或語句;有的則很窄,僅包括有出處的定型詞語或短句。
1 漢語成語的英譯分類
漢語成語按其構(gòu)成的基本特征,可以分為名詞性成語、動詞性成語、形容詞性成語和典故性成語。
1.1 名詞性成語
顧名思義,這類成語構(gòu)成部分的中心詞是名詞,其組成形式變化多樣,如
1.1.1 名詞+補語
1)原文:此人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譯文:The man had an impressive bearing and a commanding presence.
2)原文:他威風凜凜,確有一副軍人氣概。
譯文:His majestic-looking has a military bearing about him.
從詞語的定義來解釋,“威風凜凜”用來描寫一個人的外部特征,特別是氣質(zhì)。因此以上例句均以名詞為中心詞,譯作了“presence”和“l(fā)ooking”,其特征分別用不同的形容詞來再現(xiàn):“commanding”和“majestic”。由此可知,漢語的成語基本無固定的英語成語或短語與之對應,要在交流中,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才能準確把握成語的真正含義,在英語中成功再現(xiàn)原義。
1.1.2 結(jié)構(gòu)對稱類
1)原文: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p>
譯文:Li Ru,another son-in-law and adviser,said to Dong Zhuo,“The summons we have received contains much that is unclear.Let us present a statement to the throne legitimating our position.Then we can bid for higher stakes.”
2)原文:郭圖進曰:“以明公大義伐操,必須數(shù)操之惡,持檄各郡,聲罪致討,然后名正言順?!?/p>
譯文:At this point Guo Tu said,“Since Your Lordship resorts to arms in the name of the highest allegiance,it behooves us to spell out Caos crimes and circulate the indictment through all districts in order to publish his offenses and secure his punishment.Our claim thus will be valid and our poision lawful.”
成語“名正言順”出自《論語》。“明正”和“言順”是一種因果關系。前后結(jié)構(gòu)對稱,在譯文中卻丟失了這種對稱美感。
1.2 動詞性成語
同名詞性成語一樣,動詞性結(jié)構(gòu)的成語也變化多樣,如:
1.2.1 結(jié)構(gòu)對仗類
1)原文:我知道你是個老實人,安分守己的。
譯文:I know you are an honest man,content with your lot and not causing any trouble.
2)原文:媽,你若好生安分守己,在這屋里長久了,自有許多好處。
譯文:If you just know your place and mind your own business here,in the long run youd gain a whole lot by it.
3)原文:原說過接下來大家安分守己的,我也不提舊事了,……
譯文:We could all settled down then,minding our own business,and Id have let bygones be bygones.
“安分守己”通常在句子中用作動詞、作謂語,因而一般譯作英語的動詞短語或者分詞短語即可。但是如果出現(xiàn)在“是……的”結(jié)構(gòu)中,也可以翻譯成形容詞短語,如例子1)中“content with your lot”。
1.2.2 修飾語加動詞類
1)原文: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
譯文:Petty mediocrities,beneath our notice.
2)原文:舉手之勞,何足掛齒!
譯文:Just a hand lift!Why do you mention it!
3)原文:一點薄禮表敬意,何足掛齒。
譯文:This unworthy gift is only a small token of my esteem for you.Please dont mention it.
在翻譯中動詞結(jié)構(gòu)必須譯出,前面的修飾語必不可少,此處的“何足掛齒”既可以單獨作短句,具體語境又可以混在句子中進行省略。
1.3 形容詞性成語
在進行漢英實踐中,形容詞類短語通常譯成介詞短語、形容詞短語或者分詞短語,充當句子的狀語或者補足語。如,
1)原文:他那鬼鬼祟祟的行動,必然引起人們懷疑。
譯文:His furtive behavior certainly aroused suspicion.
2)原文:你們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也瞞不過我去。
譯文:What youve up to on the sly is no secret to me.
3)原文:……鬼鬼祟祟,倒嚇我一跳。什么好下流種子!
譯文:……acting in this hole-and-corner way?You gave quite a fright,you sneaky devil!
“鬼鬼祟祟”分別譯作了形容詞,如“furtive”;介詞短語,如“on the sly ”;分詞,如“acting in this hole-and- corner way”等。
1.4 典故性成語
典故性成語由歷史典故演化而來,因而翻譯時涉及文化和歷史背景的蘊含,從詞匯來看,翻譯此類成語應注意表層意義和引申義。
1)原文:他們得隴望蜀,永遠無法使心靈得到滿足。
譯文:The more they recieve,the more they want.
2)原文:得隴望蜀,欺人太甚。
譯文:These avaricious people are driving me mad.
3)寶釵笑道:“我說你‘得隴望蜀'呢”。
譯文:“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chucked Baochai.
“得隴望蜀”出自《后漢書》,喻義為貪得無厭。在上述例子中,“隴”和“蜀”均未譯出,但是通過詞、短語和句子體現(xiàn)出了“貪得無厭”的含義。典故性成語翻譯,較實用、有效的翻譯策略就是進行意譯,借助其他途徑展現(xiàn)成語蘊含的文化意義和典故。
2 漢譯英成語常用方法
語言的文化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層面,詞匯最能反映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在翻譯這些承載文化信息的詞語,特別是翻譯成語時,我們應該在源語和目的語讀者接受能力許可的范圍內(nèi),盡可能地保留和傳達原文的文化特色。此處筆者嘗試運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成語漢譯英翻譯。
2.1 移植
移植的范圍高于音譯、直譯和借詞。世界上各個民族的發(fā)展是互相影響的,面對外來文化,各民族都通過譯新詞和進行一定的本土化發(fā)展,來介紹和傳播異域文化。這些詞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逐漸融入到本民族詞匯中,成為本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如中國歷史上經(jīng)歷數(shù)次的翻譯高潮,引入了“菩薩”、“金剛”等大量外來詞。西方文學作品中的“潘多拉盒子”、“蝴蝶效應”等。近代反映西方人生活的“三明治”、“漢堡包”、“色拉”等。
在移植過程中我們要尊重約定俗成,不能胡亂翻譯。甚至有些音譯無法傳遞源于意思,還需要進行必要的解釋。如“師娘”一詞是漢語特有的稱呼,考慮對等原則,可以進行額外解釋,“an honourable form of address for the wife of ones teacher”,經(jīng)過補充解釋說明,哪怕是毫無文化背景知識的外國人,也能理解該人物的身份特征,是“師傅的妻子”。
同樣,典型的成語翻譯,也要根據(jù)語境,尊重喻義背景,適度采取移植策略。如: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竭澤而漁:to drain the pond in order to get all the fish.
2.2 替代
所謂替代,就是為了消除文化差異,用譯入語相近的意象代替原文意象,增加譯文的可讀性。特別是對于那些涉及典故或者喻體的成語表達,如果不能保留喻體,則要靈活替換。如:
水中撈月:to fish in the air;隔墻有耳:Walls have ears;
潑冷水:pour cold water on;甕中之鱉:like a rat in a hole;
2.3 淡化
當翻譯時遇到兩種語言都具有很強的文化特征,如果按照傳統(tǒng)翻譯不能表達出原意,反而會增加讀者閱讀難度。這時,只能通過淡化文化意義的方式來進行翻譯,即在語際轉(zhuǎn)換中消解文化意義。換言之,這也是一種釋義。但是這樣的翻譯淡化了文化背景知識,丟失了原有的生動形象和文化色彩,只保留了基本意義。如:
四面楚歌:to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傾國傾城:to be extremely beautiful
淡化是翻譯實踐中不得以而為之的選擇,為了保全句子的通順可讀,譯者選擇一個角度呈現(xiàn)原成語的意義。
3 結(jié)論
在漢英翻譯實踐過程中,成語在目的語中無固定的、一成不變的對應詞語,我們不應也不必在詞典中尋找現(xiàn)成的、“一對一”的對應式。只有在語境中,分析作品的風格、揣摩作者的意向,才能準確把握成語的交流含義,才能采取有效的翻譯策略,在翻譯作品中完美地呈現(xiàn)原文的成語。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李明編.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古今明.英漢翻譯基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