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中圖分類號】R4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1--01
引言:臨床檢驗對患者機體狀況評估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臨床檢驗分析前的影響因素與質量控制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時間段為2019年2月~2019年9月,研究對象為臨床檢驗患者,共計90例。采用分組式結果分析,參與研究患者均按照摸球法分為兩組,對照組(n=45例)患者運用常規(guī)檢驗方式,患者年齡≥4歲,≤76歲,平均年齡(34.56±1.22)歲,患者男女占比為25例、20例;觀察組(n=45例)患者采用質量控制措施,患者年齡≥6歲,≤78歲,平均年齡(36.89±2.03)歲,患者男女占比為26例、19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度低(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臨床檢驗患者運用常規(guī)檢驗方式,即標本采集、儲存以及送檢等。
觀察組臨床檢驗患者采用質量控制措施,具體實施如下:(1)對患者進行宣教,檢驗前護理人員應該先向患者說明疾病檢查結果、標本檢驗的目的、注意事項以及檢驗結果影響因素等。檢驗前需要對患者進行飲食宣教,囑咐其不要服用動物、肝臟、肉、鐵劑以及含有色素類等食物,從而降低結果假陽性率。若患者需要收集痰液標本進行痰培養(yǎng),需要告知其于清晨漱口后深咳一口痰,放于痰液收集杯中。若患者為感染類疾病,需要實施細菌培養(yǎng),采集前禁止患者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隨后進行細菌鑒定[1]。(2)控制標本采集質量,標本采集前4h內需要告知患者不要劇烈活動,飲用濃茶、酒類,禁止吸煙,為提升標檢驗質量,盡量抽取患者空腹血,采集時間以早晨、中午為主,選擇患者健側肢體抽取標本,采集時盡量使患者取坐位、臥位。若患者年齡比較小,可選擇頭皮進針采血,新生兒可以從臍帶采血,對于不可進行靜脈采血的患者取指尖血,嚴格控制采血的劑量,防止發(fā)生溶血[2]。(3)標本的儲存與預先護理,標本采集完成后,盡量減少標本儲存時間,嚴格按照運輸標準送檢,盡快完成標本檢驗。主要是因為標本儲存時間過久,標本內部的化學物質會發(fā)生分解,最終產生生化反應,從而對檢驗結果造成不良影響,檢驗質量也隨之降低。若采集的為尿液標本,盡量選擇晨尿,送檢時間控制在1h內;若采集的標本為胸腔積液,需要盡快送檢,防止蛋白質凝固。(4)提升檢驗人員的專業(yè)技術能力,檢驗人員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具有至關重要影響,檢驗人員的技術關乎檢驗結論的可靠性。所以,醫(yī)院相關部門需要不定期組織檢驗人員進行培訓,主要培訓新的醫(yī)學儀器使用方、檢驗方式等,以提升檢驗人員的專業(yè)技術能力。此外,檢驗人員還需要與醫(yī)護人員密切溝通交流,采用最合適的檢驗方式,促進檢驗結果準確性的提高[3]。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檢驗患者觀察指標為影響檢驗質量因素、檢驗結果準確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一般資料、觀察指標以及計數(shù)資料為本次研究的重要數(shù)據(jù)組成部分,為提升研究數(shù)據(jù)準確性,需要將其統(tǒng)一錄入計算機設備中,數(shù)據(jù)涉及較多需要通過SPSS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n)為本次研究的例數(shù),觀察指標中影響檢驗質量的因素、檢驗結果準確性用(%)表示,t進行數(shù)據(jù)檢驗,兩組研究數(shù)據(jù)差異度高時,以(P<0.05)為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如表二所示,觀察組檢驗結果準確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臨床檢驗對患者疾病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其檢驗質量對患者診療效果有直接影響。不過,影響臨床檢驗的因素比較多,具體分析如下:(1)患者自身因素,臨床檢驗患者不同,身體素質、飲食方式、生活習慣等均存在差異,部分患者需要患有慢性疾病,需要服用藥物。而護理人員未在標本抽取前有效宣教,導致部分患者在標本抽取前未嚴格禁食、禁水,劇烈活動后使用體內鉀、鈉以及鈣等因素受到不良影響,并且患者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等物質會產生復雜的機制,從而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2)采血操作因素,采血時間、部位、姿勢、季節(jié)變化等均對檢驗標本有影響,如患者處于直立狀態(tài)時,所采集的標本血漿總量相較于坐位要低。
參考文獻
陳超,周婷婷,王巖,李雨艷.臨床檢驗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措施與影響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18(A0):165+168.
鄭海軍,王曉艷,張利江,劉曲嵐.臨床檢驗分析前的影響因素與質量控制措施[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9,8(0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