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奇霞
摘 ?要: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中,“空穴來風”的釋義為“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認知的變化,“空穴來風”的語義逐漸向“事出無因”“無根據(jù)”演變。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空穴來風”的釋義變?yōu)椤氨扔飨⒑蛡髡f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現(xiàn)多用來比喻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jù)”。這并未全面反映出舊義已經(jīng)消亡、新義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語言實際?,F(xiàn)行辭書對這一類語義變化的詞語的解釋往往存在模糊性、滯后性的問題。建議詞典針對語義變化的詞語釋義編寫可采取“保留舊義,突出新義”的處理方式。
關(guān)鍵詞:“空穴來風”;《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義演變;詞典編纂;語言規(guī)范化
一、引言
從歷時平面來看,詞義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而從共時平面來看,這種變化卻不易為大眾所察覺。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詞義的轉(zhuǎn)移是由于人們對詞語的望文生義,因誤解誤用而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這種新意義有時甚至是完全背離了其語源意義。久而久之,“訛傳”仿效,誤用的義項反倒成為常用義。“空穴來風”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關(guān)于“空穴來風”詞義的討論已持續(xù)二十年之久,總體而言,對“空穴來風”釋義的探討,主要有三種觀點:
第一,回歸本義。這種觀點強調(diào)詞語的釋義應(yīng)立足于其歷史文化內(nèi)涵,維護它本源的語義,而不應(yīng)將錯就錯、以訛傳訛??梢哉f,“空穴來風”一詞是有其歷史依據(jù)的,從語源上看,“空穴”和“來風”之間也存在著明確的邏輯關(guān)系,不應(yīng)望文生義。針對“空穴來風”出現(xiàn)的誤用現(xiàn)象,提醒人們應(yīng)正確理解該詞的用法和使用語境,建議相關(guān)出版物明析正誤,嚴格把關(guān);而針對“空穴來風”誤用義項被辭典收錄的現(xiàn)象,則持反對意見。如黃琳斌指出,不應(yīng)扭曲“空穴來風”的本義,并探討了“約定俗成”的語言法則的適用條件[1](P56)。
第二,約定俗成。語言符號具有約定俗成性,其演變有時可能會違反語法規(guī)則和語義邏輯,當某些詞語改變原來的約定又得到普遍認同時,不合法也會成為合法。因此,這種觀點承認“空穴來風”新義的既有地位,認可詞典收錄新義,并對語言演變的規(guī)律進行了探討。此類論文認為,應(yīng)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當原義已不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時,就應(yīng)順應(yīng)詞語意義的演變,而不是墨守成規(guī)、膠柱鼓瑟。
第三,客觀反思。這種觀點不再糾葛于詞語意義的主次之分,而是從客觀的角度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反思。此類論文大多從歷時語言學角度,對“空穴來風”進行語源分析,對其不同的釋義提出折衷調(diào)和的解決辦法。并從語言規(guī)范化的角度,指出需要及時規(guī)范以“空穴來風”為代表的詞語的詞義,以免莫衷一是、使用混亂。
上述觀點在不同時代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也有所體現(xiàn)。在2002年增補本中,對“空穴來風”的解釋是“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2](P1105)。在2005年第5版中,其釋義則變?yōu)椤氨扔飨⒑蛡髡f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現(xiàn)多用來比喻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jù)”[3](P780)。目前看來,《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空穴來風”的解釋與其使用的實際情況并不一致。因此,“空穴來風”的釋義問題還有待商榷。本文以成語“空穴來風”的使用為實證依據(jù),通過對“空穴來風”語義變化的分析,探究其誤用的原因,反思詞典釋義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對辭書編纂等語言規(guī)范化工作提出相關(guān)建議。
鑒于成語的書面色彩較濃,本文所有語料均來自各語料庫的書面語部分,選取的語料皆為主流刊物與文學作品。使用的語料庫主要有人民日報語料庫、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BCC)等。
二、“空穴來風”的語義演變
關(guān)于“空穴來風”的來源,大多認為出自戰(zhàn)國時期宋玉的《風賦》:“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崩钪芎沧⒃唬骸翱昭?,謂門戶之穴。言木之句曲者,其多巢鳥;門戶之穴,風多從也?!盵4](P412)意思是說:枳樹彎曲多杈,鳥兒就會在上面筑巢;有空洞的地方,風就會吹進來。就此而言,“空穴”與“來風”之間是存在因果或者條件的邏輯關(guān)系的,“空穴”是“來風”的依據(jù)。如果著眼點為“空穴”,則該詞可以用來比喻事出有因,說明消息或傳說有根據(jù)。唐代白居易《病中詩十五首·初病風》云:“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這里的意思是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會招致蟲子蛀咬,有空的洞穴也容易引來風吹,便是使用的這一含義。如果著眼點為“來風”,該詞則體現(xiàn)出“乘隙而入”的意思。唐代高彥休《唐闕史》云:“公遘疾,生獨侍前。公謂曰:‘筋衰骨弱,風氣因得乘間而入,所謂空穴來風,枳枸來巢也?!北闶鞘褂玫倪@一含義。后來又引申為“流言乘隙而入”,如魯迅先生的《我的“籍”和“系”》:“那么,如果流言說我正在鉆營,我就得自己鎖在房里了;如果流言說我想做皇帝,我就得連忙自稱奴才了。然而古人卻確是這樣做過了,還留下些什么‘空穴來風,桐乳來巢的鬼格言?!边@里的意思是說:流言之來,一定是本有可乘之隙的緣故。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語言的變化,“空穴來風”一詞逐漸朝著與本義相反的意義轉(zhuǎn)移,由“事出有因”變?yōu)椤笆鲁鰺o因”。這種情形在報紙、書刊等媒介上屢見不鮮。筆者對人民日報圖文語料庫進行了檢索,共得到218條“空穴來風”的語料,除去4條糾錯性質(zhì)的語料外,僅有3條表示事出有因;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中,有關(guān)“空穴來風”的語料共有154條,僅有2條表示事出有因;在北京語言大學語料庫中,表示事出有因的語料也很少。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空穴來風”一詞的語義主要有以下三種:
1.表示“事出有因”“有根據(jù)”
(1)西方通訊社一則說這個聲明是同印度外交部官員“長時間會談以后擬訂的”,再則說“印度政府贊同達賴的聲明,是想間接地說出一些難于直接說的東西”,這些推測,正如“空穴來風”,不是沒有因由的。(《人民日報》,1959-05-02)
(2)古巴同安哥拉的關(guān)系,最近成了某些西方報刊的話題。有人注意到這兩個國家的關(guān)系有冷淡的趨勢,并傳出了安哥拉居民同古巴軍人之間發(fā)生摩擦的消息。這種報道,未必就是空穴來風。塔斯社對此卻大發(fā)雷霆,把西方記者罵了一通,斷言古巴和安哥拉的關(guān)系“正在順利發(fā)展”,并且大言不慚地聲稱這是“權(quán)威性回答”。(《人民日報》,1982-02-18)
(3)空穴來風,其源有自。有些地方亂攤派之風之所以長期禁而不止,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那里的領(lǐng)導人本身就是亂攤派的倡導者或“贊助者”。(《人民日報》,1986-08-19)
(4)自然外邊人是言之過甚,但是,空穴來風,仲翁,你也是太登多了。以后總得注意。(茅盾《追求》)
2.表示“事出無因”“無根據(jù)”
(5)西提說,有關(guān)東盟對柬埔寨問題將改變政策的傳說純屬空穴來風。(《人民日報》,1980-05-19)
(6)這個猜想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史實作依據(jù)。(《人民日報》,2018-11-09)
(7)她總怕他會突然無聲無息地死掉,這種憂慮當然不是空穴來風,因為衛(wèi)公就是一聲不吭地死了的。(王小波《懷疑三部曲》)
在一些具體語境中,有時還將“空穴來風”等同于沒有根據(jù)的胡編亂造、謠言等,或者是將“空穴來風”視為是虛無主義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由事出無因、無根據(jù)引申出來的含義。例如:
(8)而所謂對學業(yè)、事業(yè)、德業(yè)人生三階段奮斗內(nèi)容的劃分,則純屬空穴來風。(李輝《一九九四年文壇值得一提的小鬧劇——精心編造出來的〈巴金訪談錄〉》)
(9)建立中庸的現(xiàn)代倫理規(guī)范,則是指在原教旨主義與空穴來風的創(chuàng)造、極端倫理主張與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之間建立起有效的倫理規(guī)范,而這方面古典的中庸論述最具有現(xiàn)代價值。(任劍濤《中庸:作為普世倫理的考量》)
3.別解改用
還有一些用例,則是臨時賦予“空穴來風”新的意義。這類用法大多別出心裁,個性突出,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例如:
(10)流蘇的屋子是空的,心里是空的,家里沒有置辦米糧,因此肚子里也是空的。空穴來風,所以她感受到恐怖的襲擊分外強烈。(張愛玲《傾城之戀》)
(11)倘對這些“缺”點把關(guān)不嚴,成為可被人利用的“空穴”,某些人,即會乘此“空穴”而“來風”:你贈我“茅臺”,我委你“官位”;你送我三五牌香煙,我給你一套住房……遂刮起“投桃報李”的歪風。(《人民日報》,1990-12-12)
(12)在林下小憩,頓覺空穴來風,徐徐拂面,沁人肺腑。(《人民日報》,1991-09-14)
(13)圍墻很簡單,用鋼筋焊成欄柵,栽種的杜鵑服服帖帖往上攀,經(jīng)過約略修剪,形成一道絕好的屏障,茂密既能遮擋視線,扶疏正可空穴來風。(《人民日報》,1999-07-23)
可以看出,在現(xiàn)代書面語料中,基本上沒有再用“空穴來風”表達“乘隙而入”的含義,“事出無因”的用法則呈現(xiàn)出壓倒性的態(tài)勢,近三十年來基本上都是使用這一義項。就此來說,可以認為“空穴來風”的詞義已從“事出有因”演變?yōu)椤笆鲁鰺o因”。
三、“空穴來風”的語法功能演變
在“空穴來風”一詞由“事出有因”向“事出無因”的演變過程中,其語法功能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這主要體現(xiàn)在組合搭配和句法功能兩個方面。
(一)組合搭配
在古代漢語中,“空穴來風”大多處于“亦”“皆”等范圍副詞之后,也會與近義成語“枳句來巢”“桐乳來巢”一起使用。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空穴來風”的組合和搭配更加多樣。當表示“事出有因”義項時,“空穴來風”除了與“是”“如”等表示判斷性的詞語連用外,往往會后接“其源有自”“必有所自”等成語,來補充說明“有所依據(jù)”這一含義。當表示“事出無因”時,“空穴來風”常常出現(xiàn)在否定句或反問句中,并與否定前置詞組合使用,如“恐非”“并非”“并不是”“從來不是”等。因為“空穴來風”在這里表示的是“沒有根據(jù)”,所以這種用法實際是用雙重否定來加強語氣。盡管“恐非”帶有一些委婉的口吻,但依然是在強調(diào)說話人所引證的東西是有原因有根據(jù)的。當前面無否定前置詞時,要么放在“難道是……嗎”反問句里,仍然是表示比一般陳述更加強烈的肯定;要么前面有表示總括意義的范圍副詞,如“純屬”“完全是”等。這是因為“空穴來風”表示“無根據(jù)”,這樣使用能夠起到強調(diào)全盤否定的作用,往往用于批評那些不實言論,感情色彩比較強烈。除此之外,“空穴來風”在表示“毫無根據(jù)”時,也會與“閉門造車”“子虛烏有”“捕風捉影”等意義相近的成語一起使用。
(二)句法功能
成語的句法功能可以分為謂詞性和體詞性兩類。“空穴來風”作為主謂式成語,在古代漢語中,其句法功能多為謂詞性。如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余謂此與愛堂先生所言學究遇冥吏事,皆博雅之士,造戲語以詬俗儒也。然亦空穴來風,桐乳來巢乎?!边@里的“亦”是副詞,在句中作狀語,“空穴來風”則在句中作謂語,具有謂詞性功能。再如《閱微草堂筆記》卷八:“然室無人跡,至使野獸為巢穴,則有魅也。亦宜斯皆空穴來風之義也?!边@里的“空穴來風”處于“之義”前,作定語修飾“義”,同樣具有謂詞性功能。可以看出,在古代漢語的用例中,“空穴來風”的句法功能主要是謂詞性的,在句中充當謂語或定語。
在現(xiàn)代漢語中,“空穴來風”則很少在句中充當謂語成分,更多的情況是充當賓語,偶爾也可以充當定語、狀語等修飾語。可以說,現(xiàn)代漢語中的“空穴來風”已經(jīng)兼具謂詞性和體詞性的功能。
1.充當謂語
(14)即使在新聞記者空穴來風、無事生非時,也不能撕破臉皮。(趙武、艾方中《哈佛管理培訓系列全集》)
例(14)中的“空穴來風”表示“造謠”這種行為,在從句中充當謂語,這類用法并不多見。
2.充當賓語
這類用法最為常見,常用于“是”“非”等動詞之后。例如:
(15)國際輿論和伊拉克人一再要求美國移交“真正的主權(quán)”,顯然不是空穴來風。(人民網(wǎng),2004-05-25)
3.充當定語
(16)在強烈的市場反應(yīng)和多方壓力之下,國有股減持方案將面臨調(diào)整,這已經(jīng)不是空穴來風的事情。(《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10-13)
例(16)中的“空穴來風”作定語修飾“事情”,表示“沒有根據(jù)”的意思。
4.充當狀語
(17)某些國家和媒體或咬住個案不松口,試圖以此抹黑中國游泳,或空穴來風地質(zhì)疑中國選手服禁藥、使陰招。(《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08-09)
例(17)中的“空穴來風”作狀語修飾“質(zhì)疑”,表示“沒有理由”“毫無根據(jù)”的含義。
從以上語料可以看出,在現(xiàn)代漢語中,“空穴來風”的句法功能更加多樣、更加靈活。
四、“空穴來風”的演變原因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空穴來風”的新義項“事出無因”,雖然背離了本義,但使用頻次很高,已成為該成語的常用義。從“事出有因”到“事出無因”,語義的變化不可謂不大,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轉(zhuǎn)變呢?
(一)語素義的主觀組合
一般而言,成語具有意義的整體性和結(jié)構(gòu)的凝固性。不過,由于“空穴來風”語源的文言色彩較重,大眾在對它解讀時,往往會借助其中語素的常用義來進行推測,這種理解方式便是望文生義。其中,“空”和“風”兩個語素尤其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這里的“空”是“孔”的通假字,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一看到“空”,人們會立即聯(lián)想到“空虛”“空洞”等意義,而很難將它與“孔洞”聯(lián)系起來。同時,含“空”的成語也往往具有虛假義,如空言妄語、空洞無物、空中樓閣等?!帮L”作為一種空氣流動現(xiàn)象,無形無相,讓人感到虛無縹緲,難以捉摸。因此,“風”便引申出“流言”“傳聞”之義,如風言風語、捕風捉影、無風不起浪等。人們在對成語的語源并沒有透徹了解時,往往會對成語中的語素進行拼湊式的主觀解讀,由此也推動了整個成語意義的變更。
(二)語境條件的變化
“空穴來風”一詞的最初語境是空曠的洞穴容易招致風的到來。在古代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這一現(xiàn)象是司空見慣的,因此,以古人的思維認知去理解,自然不存在問題。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很少能見到自然狀態(tài)的洞穴,對孔洞招風更是知之甚少。由于現(xiàn)實語境發(fā)生了變化,便很難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按照字面的常用語義去推測便成為慣常的作法。
(三)詞典釋義的引導
值得注意的是,詞典的釋義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漢語大詞典》(第八卷)中,“空穴來風”的一個義項便是流言蜚語[4](P412)。于是很多語料就將“空穴來風”等同于“流言”來使用。例如:
(18)迄今抗戰(zhàn)陣營中尚潛伏若干妥協(xié)主和分子,道路指目,當非空穴來風。(鄒韜奮、茅盾等《我們對國事的態(tài)度和主張》)
例(18)中的“道路指目”是形容事情已經(jīng)很明顯,眾人皆知。因此,這里的“空穴來風”是不實言論的意思。“空穴來風”由“流言乘隙而入”而引申出“流言”之義,大概是將“流言”看作是中心語,而把“乘隙而入”當作可以省略的修飾語。“流言”本來指的就是沒有根據(jù)的話,所以“空穴來風”也就逐漸與“無根據(jù)”產(chǎn)生了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隨著這種“新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空穴來風”便向虛假、事出無因等意義靠攏了。
五、《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空穴來風”
(一)存在問題
2005年之前,已有學者指出“空穴來風”釋義中所存在的問題,但效果并不明顯。《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空穴來風”的義項進行了增補,也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不過,在現(xiàn)代漢語中,“空穴來風”的原義基本不再使用,“事出無因”的含義則占有絕對優(yōu)勢。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體現(xiàn)出來的是,原義與新義共存于當下的言語交際中,二者的地位似乎沒有差別。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詞典的編撰與修訂是存在模糊性和滯后性問題的。
1.模糊性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空穴來風”的釋義是“比喻消息和傳說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現(xiàn)多用來比喻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jù)”[3](P780)??梢钥闯?,詞典只是將兩條截然相反的義項并置在一起,卻沒有更多的說明。詞典的含糊其辭與語焉不詳,勢必會給使用者造成很大程度的困擾。同時,很多工具書對“空穴來風”解釋也不統(tǒng)一,除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相關(guān)釋義外,《辭?!罚ǖ诹妫⑵浣忉尀椤氨扔髁餮猿讼抖搿盵5](P1255),《漢語大詞典》則將其解釋為“多用以比喻流言蜚語乘隙而入……亦指流言蜚語”[4](P412)。這些釋義雖然不像《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那樣截然對立,但仍然存在著一定分歧,這也會給使用者帶來一定的混亂。
2.滯后性
詞典的滯后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當詞語出現(xiàn)誤用時沒有予以及時糾正;二是在詞義發(fā)生變化時沒有及時跟進。詞典是由詞匯知識豐富、專業(yè)功底扎實的語言文字工作者參與編撰和修訂的,具有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不過,由于諸種因素的影響,當詞語出現(xiàn)誤用時,詞典并未能夠及時糾正,或者說,語言文字工作者并沒有對大眾的語言使用予以規(guī)范。同時,詞典還應(yīng)及時捕捉詞匯的動態(tài)變化。在上世紀60年代,“空穴來風”的意義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轉(zhuǎn)變,而且表示“事出有因”義的語料近三十年基本不再出現(xiàn),“空穴來風”的新義已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墒窃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及其以后的版本中,該詞條的釋義只是在舊義的基礎(chǔ)上追加了新義??梢哉f,《現(xiàn)代漢語詞典》并未全面反映出這一語言事實,體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滯后性。
(二)規(guī)范原則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類似于“空穴來風”這樣的詞語仍會涌現(xiàn)出新義,甚至會出現(xiàn)新義取代舊義的現(xiàn)象。如果想要徹底解決辭書釋義與現(xiàn)實用法不統(tǒng)一的問題,我們就有必要對相關(guān)詞語予以規(guī)范化。而要進行詞匯的規(guī)范化,應(yīng)考慮以下三個主要原則:
1.必要性
所謂“必要性”,就是要考慮該詞語在普通話詞匯中有無存在的必要,在表達上是不是必不可少的。就此來說,“空穴來風”一直沿用到今天,出現(xiàn)在各類傳播媒介中,并具有相對固定的使用規(guī)律,這說明它能夠滿足人們的表達需要。同時,“空穴來風”本身就是一個典故,可以豐富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和文化知識系統(tǒng)。因此,“空穴來風”的存在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