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六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1--01
臨床治療冠心病的常見用方法就是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成功率較高,然而手術中還會出現(xiàn)“無復流”現(xiàn)象(NR)或術后再狹窄的現(xiàn)象。NR屬于PCI中比較少見的并發(fā)癥,出現(xiàn)率在0.6%~20%間[1],發(fā)生NR同心肌受損嚴重性密切關聯(lián)。本文分析替羅非班聯(lián)合硝普鈉對PCI術中無復流的價值,現(xiàn)進行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來我院治療的80例急診PCI患者,入選標準:確診冠心病,達到PCI指征;患者家屬知情。排除標準:有嚴重心律失常、嚴重心力衰竭者;肝腎功能不全者;藥物過敏史者。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52-67歲,平均(59.5±2.7)歲。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51-65歲,平均(58.2±2.4)歲。本研究經(jīng)由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許可。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手術前兩組患者都口服氯吡格雷600mg或替格瑞洛180mg以及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口服20~40mg阿托伐他汀片或10—20mg瑞舒伐他汀片,注射70—100U/kg的普通肝素。對照組冠狀動脈內推注100—300μg硝普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冠狀動脈內推注400μg替羅非班?;颊吣挲g在75歲以上或存在高風險,手術后讓患者服用75mg氯吡格雷,每天服用1次。
出院后,隨訪患者1個月。
1.3 觀察指標[2]
遵循TIMI血流分級,判定兩組患者心肌組織灌注狀況,無灌注或封塞遠處未出現(xiàn)血流代表O級;一些對比劑滲透到封閉部位,卻難以充滿冠狀動脈遠處代表1級;部分實現(xiàn)再灌注或對比劑充滿冠狀動脈遠處,與正常冠狀動脈相比,對比劑量的滲透與清除速度更慢代表2級;整個實現(xiàn)再灌注,對比劑于冠狀動脈內,能夠快速滲透與清除代表3級。
手術開始前、手術后1d,收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ml,離心后,利用磷酸肌酸底物方法測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使用免疫抑制方法對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進行檢測,運用化學發(fā)光法測量血清肌鈣蛋白I(cTnI)水平,使用化學發(fā)光法對血漿腦鈉肽(BNP)水平進行檢測。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選擇SPSS21.0分析整個數(shù)據(jù),其中計量資料明確用()形式來反映,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來體現(xiàn),進行檢驗,P<0.05就說明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心肌組織灌注狀況
觀察組的心肌組織灌注情況較對照組更優(yōu)(P<0.05)。表1。
3 討論
臨床研究指出,冠心病的致病原因是冠脈內動脈壁內硬化產(chǎn)生的斑塊,出現(xiàn)潰瘍或破裂所致,進而導致血小板發(fā)生活化黏附、凝聚,并產(chǎn)生血栓等,疾病的發(fā)展最終誘發(fā)冠脈變狹窄或發(fā)生閉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臨床通常選擇急診PCI術治療此類疾病,然而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在急診PCI術當中,很容易引發(fā)冠脈內的血栓發(fā)生脫落,進而引發(fā)其遠處微循環(huán)形成栓塞,進而出現(xiàn)無復流,這樣以來就算一些患者接受PCI治療,預后卻很糟糕。相關文獻指出,在治療此種疾病當中,需要依托具有以下功效的藥物來轉變預后,即:較好對抗血小板凝聚,抑制產(chǎn)生血栓。
硝普鈉屬于擴張血管的藥物,是一氧化氮的來源,靜脈注射藥物至血液后,它可以直接分解為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則快速降解為緩激肽,率先擴大冠狀動脈的微循環(huán),并擴大微小動脈,轉變心肌灌注狀況。替羅非班是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拮抗劑,藥效持續(xù)時間短,它歸屬非肽類,可以快速起效,半衰期是2h,它能夠較好阻隔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與纖維蛋白原結合,進而壓制血小板凝聚與活性。替羅非班可以降低,具有誘導懷的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促進機體出現(xiàn)內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降低血管內皮受損程度,阻止鈣離子內流,從而平衡內環(huán)境,轉變心肌功能。
本研究,觀察組的各心肌損傷指標水平相較對照組更低,心肌組織灌注狀況比對照組更佳良好(P<0.05)。
綜合以上,對于PCI術中無復流患者,經(jīng)由冠狀動脈注射硝普鈉與替羅非班,效果理想。
參考文獻
李向兵.硝普鈉或替羅非班預防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中復流的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32):77-78.
吳哲兵.硝普鈉聯(lián)合替羅非班冠狀動脈內注射對急性心肌梗死急癥PCI術后無復流的臨床效果[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9,28(2):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