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追尋自我: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的危與機

        2020-12-15 06:48:47黨永強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自我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

        黨永強

        摘要:自我認同危機是現(xiàn)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導致許多社會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它不僅表現(xiàn)為自我的迷茫,還表現(xiàn)為從眾性自我認同和自戀性自我認同。其實質都是錯失了本真的自我,而在世俗潮流中形成虛假的自我認同,這也是存在主義對現(xiàn)代性的主要批評。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伴隨著自我認同方式的轉變,資本主義的商業(yè)文明和個人主義文化往往使人們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落入諸多陷阱。為此,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存在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以人的自我實現(xiàn)來確立個體的成長性自我認同并擺脫現(xiàn)代性自我的困境。顯然,這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是困難重重的。而對西方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的危與機加以反思,即是為了給中國現(xiàn)代性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這一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危機;?自我實現(xiàn);?成長性自我認同

        D002A009409

        自我認同危機是現(xiàn)代性的突出特征之一,也是導致許多社會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吉登斯在《現(xiàn)代性的后果》一書中指出:“現(xiàn)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們拋離了所有類型的社會秩序的軌道,從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態(tài)。在外延和內(nèi)涵兩方面,現(xiàn)代性卷入的變革比過往時代的絕大多數(shù)變遷特征都更加意義深遠。在外延方面,它們確立了跨越全球的社會聯(lián)系方式;在內(nèi)涵方面,它們正在改變我們?nèi)粘I钪凶钍煜ず妥顜€人色彩的領域。”?①全球化正在把現(xiàn)代性帶向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僅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同時也改變著個體的自我觀念。和前現(xiàn)代社會較為穩(wěn)定的身份性自我認同不同,現(xiàn)代人正在遭遇自我認同的危機,即在“我是誰”這一問題上表現(xiàn)出迷茫和困惑。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伴隨著自我認同方式的轉變,資本主義的商業(yè)文明和個人主義文化往往使現(xiàn)代人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落入諸多陷阱。人們出于對自身存在的焦慮而完全遁入世俗文化的潮流中來尋找自我認同,從而形成從眾性自我認同和自戀性自我認同。其實質都是一樣的,即:迷失或者回避了真正的自我,而形成虛假的自我認同。不同于前現(xiàn)代社會基于固定身份和角色而形成外在性自我認同(身份性自我認同),現(xiàn)代人則主要基于自我感受和自主選擇而形成內(nèi)在性自我認同(反思性自我認同)。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存在主義的基礎上,提出以人的自我實現(xiàn)來確立個體的成長性自我認同并擺脫現(xiàn)代性自我的困境。顯然,這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是困難重重的。

        中國正處于從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這種快速的轉型給中國社會的根本面貌和個體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它有力地推動了經(jīng)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也給社會意識和自我觀念帶來了劇烈沖擊,表現(xiàn)為道德滑坡、拜金主義和自我中心主義膨脹、離婚率及社會越軌水平升高、心理障礙高發(fā)等諸多社會問題。在現(xiàn)代性的大潮中,有人感到迷茫,不知自己是誰,要去往何處;有人在追名逐利的漩渦中迷失自己,無力自拔。其深層的心理根源在于自我認同的混亂和危機。自我認同作為人格的核心要素,直接影響著個體的認知和選擇。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就會如何看待他人和世界,并以相應的方式參與社會互動。因此,面對當前自我認同問題日漸突出的狀況,我們需要給予高度的重視。

        本文將從自我概念入手,闡述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的特點以及自我認同危機發(fā)生的根源和表現(xiàn),揭示其逃避本真自我的實質;然后,將進一步揭示導致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危機的六個陷阱;最后,將嘗試從存在人本主義的角度對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的問題作一回應,同時結合中國社會的現(xiàn)狀和傳統(tǒng)資源對當下自我認同的困境提出幾點建議,以期拋磚引玉,深化對此問題的思考。

        一、 自我與自我認同危機

        “自我”(self)是迷惑了西方哲學家兩千多年的概念。自我究竟是實體、知覺、記憶,還是想象?是否存在一個支撐我們同一性(identity)的東西?從亞里士多德到洛克、休謨,再到現(xiàn)代心理學,都對“自我”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的理解。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本質不在于其物理存在,而在于形式即靈魂,而靈魂是聯(lián)合了我們諸多知覺并構成我們特性的非物質實體。這種把自我視為實體性靈魂的觀點被近代歐陸哲學家所繼承。笛卡爾從“我思故我在”推出:自我是非物質的精神實體,是不滅的靈魂。洛克則從經(jīng)驗主義立場出發(fā),認為自我不是實體,而是由記憶聯(lián)結起來的知覺同一體,這才是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我們?nèi)绻岩环N事物在某時間和地點存在的情形,同其在另一種時間和地點時的情形加以比較,我們便會形成同一性(identity)和差異性(diversity)的觀念。……同一性之所以成立,是因為我們所認為的有同一性的那些觀念,在現(xiàn)在同以前存在時的情況完全一樣,沒有變化?!甭蹇耍骸度祟惱斫庹摗?(上),關文運譯, 商務印書館, 1997年, 第 302頁。休謨則從其不可知論出發(fā),將洛克所理解的自我視為幻覺,因為由記憶串聯(lián)起來的知覺是各自獨立的,它們之間不具有因果性和連續(xù)性。到了十九世紀,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將自我理解為意識流的整體,即不間斷的知覺記憶和情感記憶。喬納森·布朗:《自我》,陳浩鶯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年,第3440頁。然而,二十世紀的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則把自我視為無法證實的抽象概念而予以拋棄,因而在現(xiàn)代科學心理學中沒有“自我”這個概念。但“自我”在心靈哲學、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卻是一個重要概念。

        關于自我的本質至今仍無定論。但不管自我在本質上是什么,個體都可以清楚地經(jīng)驗到、意識到“我”在此刻的存在,并且能夠根據(jù)當下“我的”感覺、觀念來進行思考和選擇,這就是人的自我意識。而對“我是誰”的回答就構成了個體的自我認同?!白晕艺J同”(self identity)是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所提出的概念,他認為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自我認同,試圖回答“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問題。這不僅是埃里克森本人的生命困惑,也是現(xiàn)代人的真實處境??档略阉斫鉃檎軐W的根本問題。自我認同是個體對自己相對明確、清晰的自我意識。傳統(tǒng)社會的自我認同主要由社會認同主導,而現(xiàn)代社會的自我認同主要是個體反思后的自我意識。自我認同就像一根主線串起生活的碎片,撐起人格的架構,并為個體提供生活的導航,因為,“‘我將如何去生活這一問題只有在如吃穿住行等生活的瑣事中方能得到答案,而且只有在自我認同的不斷呈現(xiàn)中方能得到解釋”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4頁。。

        自我認同是個人經(jīng)歷和處境的心理沉淀,是社會化過程的產(chǎn)物。具有明確自我認同的個體知道自己是誰,人生的目標是什么,在社會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等等。自我認同包含自我的同一性 、歸屬感和意義感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并體現(xiàn)為自我認識、自我感受和自我評價。自我認同能夠穩(wěn)定地影響個體的感受、思考、選擇和行為。在現(xiàn)代社會中,自我認同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一個不斷尋找的過程,也是充滿變化的過程。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自我認同,有些人一旦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認同就會保持終生,而有些人由于各種內(nèi)在和外在的原因會出現(xiàn)自我認同的較大變化。有些人的自我認同比較接近于其真實的自我,有些人則表現(xiàn)為對虛假自我的認同,甚至是對扭曲、病態(tài)自我的認同。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紀以后,新技術革命的到來徹底改變了社會的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的自我認同也逐漸面臨危機。因為,現(xiàn)代性“不僅僅是外在的轉型:現(xiàn)代性徹底地改變了人們?nèi)粘I鐣畹膶嵸|,也影響到了我們經(jīng)歷中最為個人化的那些方面”②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頁;第1620頁。。吉登斯認為,現(xiàn)代性的幾種力量推動了個人的自我轉變,并導致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危機的發(fā)生:(1)“時空分離”使跨越廣泛時空的社會關系發(fā)生連接,大大拓展了個體的世界范圍。 (2)由“象征標識”和“專家體系”所構成的“社會制度的脫域機制”使社會關系擺脫了場所的特殊性,并使其在無限的時空地帶再聯(lián)結。它使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從個人經(jīng)驗中獨立出來,并為高度專業(yè)化、符號化的專門技術組織所控制。(3)“制度的反身性(reflexivity)”使知識成為推動社會生活及其轉型的重要建構性因素。人們利用對這種復雜、抽象的社會系統(tǒng)的認知和信任進行日常生活性的決策。?②

        現(xiàn)代技術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顛覆了傳統(tǒng)的作為手段的技術觀念。現(xiàn)代技術已經(jīng)不是像鐮刀、錘子那樣僅僅作為供人操作的工具,而是成為人們賴以生活和生存的方式?,F(xiàn)代技術有其自身的系統(tǒng)和運行邏輯,獨立于人并反過來規(guī)制人的活動,使人受技術統(tǒng)治,這就是現(xiàn)代技術的異化。這一點越來越符合海德格爾對現(xiàn)代技術本質的論斷。虛擬世界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休閑、社交等活動提供了巨大的方便空間,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自我觀念:一方面,人們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來體驗更多的自我面向、擴展自己的心理邊界;另一方面,虛擬世界會加大自我認同的張力和沖突,導致自我認同的混亂。因為,虛擬世界中的自我體驗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可能是不被允許的或者是被限制的。比如,性和攻擊的沖動、自戀及變態(tài)的體驗等人性中陰暗的部分,它們會與現(xiàn)實世界的自我認同產(chǎn)生沖突,對原有的自我認同產(chǎn)生沖擊和干擾,或者改變原有的自我認同。同時,虛擬世界已成為人們逃避痛苦、回避現(xiàn)實的樂園,而這會進一步加劇現(xiàn)實的痛苦,甚至會導致心理障礙的發(fā)生。所以,虛擬技術進一步加深了自我認同的危機,并對文明的人性根基產(chǎn)生破壞性的解構。這是當代新技術帶來的新問題,因此我們在享受技術便利的同時,需要嚴肅思考虛擬世界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么。

        現(xiàn)代性的社會制度和技術體系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它們不僅改變了前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結構、運行機制、社會關系,也改變了人們?nèi)粘I钪械淖晕殷w驗和自我認同的方式?,F(xiàn)代人常常因為制度體系的約束、技術的操控、活動場所的變更和角色的變化導致自我認同的不確定性,對自己是誰產(chǎn)生疑惑,不知道何去何從,這就是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危機。

        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危機的出現(xiàn)是由現(xiàn)代人的生存處境所決定的。在現(xiàn)代性處境中,由于缺乏穩(wěn)定的意義框架,個體常常會感到孤獨、焦慮和空虛,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迷茫。原來基于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和角色所形成的身份性自我認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則變得模糊、混亂。存在主義認為,孤獨和焦慮本是現(xiàn)代人的存在方式,而逃避這些感覺則會產(chǎn)生許多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在自我認同上會產(chǎn)生兩種扭曲的自我認同方式,即從眾性自我認同和自戀性自我認同。從眾性自我認同指人們通過跟隨他人和社會的標準來逃避內(nèi)心的痛苦、獲得自我認同。海德格爾批評現(xiàn)代人常常將自己隱沒在“常人”的世界中而墮入“非本真的存在”。這是獲得安全感的最方便的方式,但也因此錯失了“本真的存在”。雖然從眾具有一定的社會、心理原因,但它所導致的后果是個體放棄自己的自由意志以及大眾文化對人的統(tǒng)治。這也是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和許多后現(xiàn)代思想家對現(xiàn)代性的批評。

        另一種扭曲的自我認同方式是自戀性自我認同?!白詰佟保╪arcissism)在心理學上并非一個貶義詞。弗洛伊德認為,力比多可以分為對象力比多(objectlibido)和自我力比多(egolibido)。自戀是力比多過度自我灌注的結果,即個體把原本應該投注到客體的力比多投注到自我身上,是一個人的自我保護本能所采取的防御性策略。科胡特(H.Kohut)基于對自戀性人格障礙的研究而建立了他的自體心理學(self psychology)理論。他把自戀提升到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同樣的高度,將兩者同樣視為生命的內(nèi)在動力。自戀是生命的本能需求,適度的自戀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缺乏自戀或過度自戀都可能導致嚴重的自戀性障礙或自戀性人格。這里講的自戀性自我不是指病態(tài)的人格障礙,而是指由現(xiàn)代性所催生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不健康的自我表現(xiàn)。森尼特認為,“自戀是一種對自我的執(zhí)著偏見,它使得個體無法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間建立有效邊界。自戀把外部事件同自我的需求和欲望相連,對每一件事都只問一句‘這對我意味著什么”②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58159頁;第160頁。。在吉登斯看來,自戀性自我是現(xiàn)代性的一個顯著特征,“自戀既是一種自我憎恨,也是一種自我崇拜。自戀是對嬰兒式憤怒的一種防御機制,以彌補享有特權的自我之無所不能的幻想?!詰僬咚蕾嚨氖浅掷m(xù)輸入的崇拜和贊許以支持一種不確定的自我價值感”?②。自戀是對內(nèi)心沖突的防御結果。自戀者為了掩飾自己的脆弱,或者給自己戴上一副唯我獨尊的面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對外界和他人缺乏信任,時刻保持警戒;或者通過對某種外在文化目標(財富、權力、名望等)的優(yōu)勢性占有來滿足強烈的自戀性需求并獲得安全感。同時,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個體已經(jīng)喪失了對社會環(huán)境的控制,面對公共空間的萎縮,個體便退回到日常的私人生活中去,專注于個體需要的滿足和自我的擴張。

        可以看出,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危機的這兩種情況最后是殊途同歸,即通過追求外在的世俗文化目標來尋找自我認同,都是對本真自我的回避。只不過前者是在迷茫中走向“沉淪”,后者是在恐懼和貪婪中走向偏執(zhí),兩者都沒有活出真正的自我。

        二、 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的陷阱:虛假的自我認同

        存在主義認為,現(xiàn)代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活出本真的自己。海德格爾批評現(xiàn)代人總是逃避“在此”的存在而遁入“常人”之中,以“常人”自居,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泯滅了自己的獨特性。這種“常人”式的自我認同,可以逃避面對虛無所帶來的孤獨、恐懼和焦慮,但卻錯失了本真的自我,而且人們往往對這種逃避的行為無從覺察:“常人總已經(jīng)從此在那里取走了對那種種存在可能性的掌握。常人悄悄卸除了明確選擇這些可能性的責任,甚至還把這種卸除的情形掩藏起來。誰‘真正在選擇還不確定。此在就這樣無所選擇地由‘無名氏牽著鼻子走并從而纏到非本真狀態(tài)之中?!焙5赂駹枺骸洞嬖谂c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321頁。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明確地表達了現(xiàn)代人的存在狀態(tài)和面臨的選擇:“自由,雖然給人帶來獨立性和理性,但也使人變得孤立無依,導致了焦慮和無能為力的感受。這種孤獨感是無法忍受的,個體被迫面臨選擇:要么從這種自由的沉重負擔中逃脫,進入一種新的依賴并屈從于它;要么前進到積極自由的充分實現(xiàn),這種自由建立在人的獨特性和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卑@锵!じヂ迥罚骸短颖茏杂伞?,許和平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2頁。顯然,現(xiàn)代人通過認同權威或大眾文化而逃避了自己的自由,放棄了真正的自我,這是現(xiàn)代性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

        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特點決定了現(xiàn)代人的自我認同方式主要是內(nèi)在性自我認同(反思性自我認同),而不是傳統(tǒng)社會的外在性自我認同(身份性自我認同)?,F(xiàn)代人有更多的自由去體驗自我的不同方面,因而有著較傳統(tǒng)社會更為豐富的自我,這些自我的不同方面就構成了自我的整體,吉登斯稱之為“自我的解放”。然而,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這只能是虛假的自我解放,因為個體隨時會掉入諸多扭曲自我認同的危險陷阱中。

        第一,從心理根源上看,現(xiàn)代人被安全感的匱乏所驅動,通過依附和從眾來獲取安全感,逃避本真的自我。馬斯洛的心理需要層次理論認為,當人的生理需要滿足之后,就會追求安全需要。這種安全感不僅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安全與可控,也來自內(nèi)心的自我信任。精神分析理論進一步認為,安全感的獲得其實是來自個體在嬰幼兒時期從照料者那里所體驗到的可靠和信任。如果在嬰幼兒時期未獲得對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感,那么他就難以建立內(nèi)心的安全感。在現(xiàn)代性處境中,由于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的衰落,生命原有的意義坐標被解構,個體不得不孤獨地面對生命的責任、未來的不確定性和未知的死亡,內(nèi)心充滿著恐懼和焦慮。因此,個體往往會通過依附權威或從眾行為來降低內(nèi)心的焦慮,逃避自主選擇的責任,這是獲得安全感最方便的方式。

        第二,現(xiàn)代人對世俗成功的執(zhí)著扭曲了真正自我,造成了虛假的人格和自戀性自我認同?,F(xiàn)代西方文化鼓勵個人奮斗和成功,而成功的標志是擁有外在善的多少。擁有更多的財富、更大的權力、更高的地位或更多人的關注,可以增強自我存在感,也能滿足自戀性的心理需求,這似乎成為現(xiàn)代人對抗焦慮和獲得安全感的有力武器。人們試圖通過社會競爭來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而不是通過內(nèi)心的轉化來彌補安全感的缺失,其實是走錯了路,它所導致的后果就是占有性自我的膨脹。這種近代占有性個人主義根源于霍布斯,他認為,人都是自私、反道德、反社會的生物。從本性上說,人都希望從社會獲得利益和榮耀,而不是為了社會利益。所以,社會就是一個由利益法則所支配的原始叢林,人會盡力開發(fā)他們的市場價值,以獲取更多的個人利益。

        這種占有性個人主義文化不僅加劇了社會競爭和兩極分化,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自我中心的傾向。人們關心的是個人利益,是自己在競爭中的優(yōu)勝。這種文化塑造了人們追求他人眼中的成功形象、完美形象的心態(tài)。其實,這就是美國社會學家?guī)炖f的“鏡中我”的影像,而非真正的自我實現(xiàn)。正如吉登斯所說,“在現(xiàn)代性條件下,我們所有人在生活中似乎都被鏡子所環(huán)繞,而在這些鏡子中,我們所要尋找的正是一個無瑕疵的、在社會上有價值的自我形象”②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61頁;第179頁。。這是現(xiàn)代人自戀性自我的表現(xiàn)。人們在追求虛假自我的過程中離本真的自我越來越遠,最終會造成意義感的枯竭。因為,“虛假自我壓倒并遮蔽了體現(xiàn)個體真實動機的原初思考、感覺和意愿。真實自我所剩余的便是空虛和不真實,但這種真空卻不能以不同場景中個體所扮演的‘虛假自我來填充”?②。因此,有時候看起來目標清晰、動機強烈而又符合文化要求的行為并不是本真自我的表現(xiàn),其實,他們所追求的只是要得到他人眼中的價值,而不是對真正自我的認同。

        第三,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所塑造的市場人格扭曲了對本真自我的認同。弗洛姆指出,個體“在市場指向中所必須獲得的自體實證,并不是依據(jù)他的自我而是依據(jù)別人對他的看法。他的聲望、地位、成就,以及其他人知道他是某種人的事實替代了真正的自體感?!绻液臀业牧α勘幌嗷シ珠_了,那么我的自我確是以我賣的價錢而構成的”弗洛姆:《自我的追尋》,孫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第61頁。。每個人在市場上和其他商品一樣,除了表現(xiàn)為交換價值以外,無法表現(xiàn)真正的自我?,F(xiàn)代人只關心外物是否可以滿足我的需要,是否可以使我看起來更受歡迎、更有價值。因此,人們以市場導向來塑造自我、包裝自我,只要能在市場上把自己賣個好價,自己究竟是誰并不重要,這就是弗洛姆所批評的現(xiàn)代人的“市場人格”。麥克弗森強烈地批評現(xiàn)代市場對人格的異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像所有其他東西一樣,就是他們的價格?!虼?,人就像別的東西一樣,決定價格的不是賣者,而是買者”C.B.Macpherson,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p.37.。如果一個人的價值不取決于他自己的真實感覺,而是取決于他人的評價,取決于他的交換價值,那么,他就將自己認同為一般的商品,而抹殺了自身的人性和價值。應該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拜物教”和“勞動異化”所作的批判,在今天仍然切中要害。

        第四,現(xiàn)代社會的消費主義文化將人的價值還原為對物品的消費,將人的自我認同引向歧途。現(xiàn)代市場制度是建立在人的消費欲望基礎上的,消費主義文化使人們僅僅追求個人生活的舒適,尋求渺小和膚淺的快樂,不再有堅定的信念,也不再有更崇高的目標感和使命感,而只是依靠對商品的消費和對時尚的追求來獲得自我認同?,F(xiàn)代人不能指望通過具備良好的品德來贏得他人的尊重,“而是要通過諸如你的私車的大小、成色、牌子,住宅的面積,衣櫥里時髦玩意的數(shù)量和你最近去過的避暑勝地的名聲來贏得令眾人仰慕的地位”弗農(nóng)·科爾曼:《精神的力量》,朱毅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頁。。對商品的消費成為個體自我認同的確證。市場不僅提供越來越多的產(chǎn)品以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而且通過無孔不入的商業(yè)廣告不斷激發(fā)人們的消費欲望,使大眾在追求時尚消費的過程中不斷加固自戀性心理,并形成虛假的自我認同。邁克·費瑟斯指出,現(xiàn)代消費文化所強調的是:“遵循享樂主義,追逐眼前的快感,培養(yǎng)自我表現(xiàn)的生活方式,發(fā)展自戀和自私的人格類型?!边~克·費瑟斯:《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劉精明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第165頁。于是,人們在這種消費主義文化的大潮中越來越淪落為“單向度的人”。

        與這種功利主義思維相伴隨的是工具理性主義的盛行?,F(xiàn)代人以欲望為導向,以理性為工具,采取最有效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工具理性是“一種我們在計算最經(jīng)濟地將手段應用于目標時所憑靠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獲比率,是工具主義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查爾斯·泰勒:《現(xiàn)代性之隱憂》,程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第5頁。。于是,價值理性的失落使人喪失了人性的尊嚴,自我淪為欲望的載體而不是統(tǒng)帥人格的靈魂,生命的本真訴求則被遮蔽。

        第五,現(xiàn)代科技將人異化為被物所操控的“零件”,遮蔽了人的本真自我。現(xiàn)代文明通過科技的力量在改善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逐漸地控制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茖W技術一方面增強了人類認識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逐漸將人和自然分割開來,并將人類固置在技術的架構之中?,F(xiàn)代技術已成為一座巨大的和可怕的機器,超出任何個體的控制,而人則淪落為這架龐大機器的附庸,任其宰制。 海德格爾以 “座架”(Gestell)概念意指技術對當今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面規(guī)制和統(tǒng)治,這本身就是對人的扭曲。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術本身是一個解蔽的過程,人通過對技術的運用敞開存在,只不過他反對的是人類在貪婪的驅使下以非自然的方式掠奪自然所造成的技術異化。在現(xiàn)代性的條件下,人必須參照不斷創(chuàng)新的技術來反思自我的存在,人的存在的整體性以及與環(huán)境的同一性不斷被打破,自我日益碎片化??萍嫉陌l(fā)展及其相應的倫理問題在不斷加速自我認同的危機。所以,現(xiàn)代性創(chuàng)造了科技文明的白晝,卻遮蔽了存在意義的維度。因此,“自我的規(guī)劃不得不在一個有技術能力但道德上貧瘠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以反身性的方式獲得。在根本上影響生活規(guī)劃的便是‘個體無意義感逐漸逼近的威脅”⑤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88頁;第5頁。。也就是說,科技并沒有在道德的指導下成為人類建構存在意義的助力,而是扭曲了人的本真自我。

        第六,后現(xiàn)代處境中的各種極端亞文化,如宗教激進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以及邪教等,加速了自我認同的惡性偏離。雖然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主要是個體自我反思的結果,但社會環(huán)境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因為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個體會從其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和文化的反饋中獲取自我觀念,形成自我認同。由于各種復雜的社會原因,有些極端的亞文化群體或邪教組織就會打著信仰的旗號對其成員進行洗腦,這些人的自我認同就會被嚴重地扭曲,并以“正義”之名作出各種殘害生命、危害社會的行為。此外,有些弱勢群體長期處于痛苦的境地而無力改變,生命處于被壓抑狀態(tài),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低自尊的自我認同,這往往會成為各種心理問題和犯罪的根源。因此,吉登斯提醒我們:“現(xiàn)代性制造著差異、排外和邊緣化。現(xiàn)代制度在保持解放的可能性之外,還同時制造著自我壓抑而非自我實現(xiàn)的機制。”?⑤

        所以,在現(xiàn)代社會,看似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在不斷擴大,但事實上,面對洶涌的世俗洪流、龐大的市場以及強大的制度和技術力量,個體控制自我的能力在不斷下降,維持其安全感的架構也變得更加脆弱。因此,個體就很容易向環(huán)境妥協(xié),在環(huán)境中尋找自我認同,因而落入現(xiàn)代性的陷阱,無法在真實自我的基礎上形成健康的自我認同、活出本真的自我。

        三、 追尋本真的自我:成長性自我認同

        危機意味著“?!敝杏小皺C”,反思自我認同的困境是為了尋找希望和出路,本文也試著對此作一嘗試性回應。筆者認為,這個希望無法在后現(xiàn)代的多元化中尋找到,更不能寄托在虛無主義的陰霾中,否則就無所謂“本真存在”或“本真自我”,問題的出路在于如何活出本真自我。自我認同的危機不僅是自我認同的混亂,也表現(xiàn)在執(zhí)著于虛假的自我認同,現(xiàn)代人的最大問題是沒有在自我實現(xiàn)的基礎上找到真正的自我認同。正如弗洛姆所說,“現(xiàn)代人擺脫了前個人主義社會的束縛——這一社會同時給個體以安全感和限定,但沒有獲得個體自身實現(xiàn)這一積極意義上的自由,也就是說,他的理智、激情、感覺和潛能都沒能得到表現(xiàn)”弗洛姆:《序言》,見《逃避自由》,許和平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12頁。。

        從社會化的角度看,人的自我認同是社會化的過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從周圍環(huán)境的反饋中獲取自我觀念,并形成自我認同,而且這一過程往往是無意識的。精神分析的客體關系理論、社會文化學派和自體心理學從臨床經(jīng)驗中證實了這一結論,沙利文(H.Sullivan)用“好媽媽—好我”的模式概括這一過程。而隨著身體的成長和理性的成熟,人的自主性越來越強,不再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影響,而是經(jīng)由反思和判斷,自主地決定自己的自我認同。這基本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傳統(tǒng)社會的身份性自我認同主要是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而現(xiàn)代人的反思性自我認同主要突出自我的作用。面對未來的種種可能性,個體必須作出選擇,并在選擇中造就自我。本真的自我造就本真的存在,本真的存在體現(xiàn)本真的自我。那么,個體應該如何選擇才能活出本真的自我?

        在存在主義看來,存在就是可能性生成的過程,人的使命就是創(chuàng)造本真的可能性。海德格爾將存在區(qū)分為 “非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存在”,是為了驚醒現(xiàn)代人的“沉淪”,將其喚到自己的存在面前,“此在”只有“從常人自身的生存方式轉為本真的自己存在的生存方式”③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第321頁;第327頁;第355頁。,才能面對自身本真的可能性。因此,“此在”應該傾聽“良知的聲音”,從常人的狀態(tài)中覺醒,直面自身存在的有限性所帶來的恐懼、孤獨和焦慮,才能進入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海德格爾所說的“良知的聲音”并不是社會學、心理學的概念,而是對存在的“領悟”,這只是自我覺醒的第一步。個體只有覺察自己的隨波逐流以及對真實自我的回避,才能在當下返回到本真。但什么才是本真的自我,這個問題仍然晦暗不明。在海德格爾那里,自我不是實體,本真的自我是面對死亡、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是“向死而生”的狀態(tài)。而“良知向呼喚所及者呼喚了什么?嚴格說來——無。呼聲什么也沒有說出,沒有給出任何世間事物的訊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講述?!袈暋汛嗽诤魡旧锨皝矶剿畋炯旱目赡苄灾?。……良知只在而且總在沉默的樣式中言談”?③。所以,可以說這個本真的自我是“無”。而此在向最本己能在的籌劃,就是“決心”,因而它又是“有”。但“此在決心之際是向什么方向做決定?此在應為何而做決定,只有決定本身能提供回答。人們要是以為決心現(xiàn)象只不過是把提交出來的、推薦出來的可能性取來抓住,那可就完完全全誤解了決心現(xiàn)象。決定恰恰是對當下實際的可能性有所開展的籌劃與確定”?④。也就是說,在海德格爾看來,不管是“良知”還是“決心”都不是給人以現(xiàn)成的、流俗的聲音和指示,而是在沉默中把人拉回到存在的有限性和唯一性面前,在此獨一無二的體驗中獨立作出選擇。

        那么,何種可能性才是本真的?人應該認同什么樣的自我?無論是海德格爾的“良知”,還是薩特的“選擇”,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既然選擇是針對可能性的,就應該有某種標準來區(qū)分本真與非本真。其實尼采早就明確昭示了存在的意義,即:“成為你自己!” 并且,他以此一再警示世人:不要掉進任何人的陷阱,做自己最忠實的朋友,傾聽靈魂最真實的聲音。因此,為了保持自我的純粹性,他甚至主張個人隱退,逃離時代和世俗的熏染。如果說,尼采憑著詩人般的激情為個體的真實性和獨特性呼喊,海德格爾和薩特以哲學家的理性去論證這一結論,那么,最終是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將之落實到生活實踐的層面。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繼承了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宗旨,將“成為你自己”作為自己實踐的宣言,并將它運用到臨床實踐和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比如教育、管理、醫(yī)療等,為現(xiàn)代人走出自我的困境提供了切實的幫助。

        現(xiàn)代心理學從兩方面回答了本真自我的問題:首先是人的遺傳特質,包括生理特征、遺傳天賦和氣質(temperament)特點;其次是人的后天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對自我的塑造。自我是這兩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科學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理論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兩方面的因素對于自我的作用機制,“本真的自我”(authentic self)是透過“真實的自我”(real self)揭示出來的成長性人格解構。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探索并追求人的“本真存在”和“自我實現(xiàn)”。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是帶著天賦和潛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生的使命就是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道德品質的升華,這也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人本主義目的論哲學的宗旨。所以,只要給以適當?shù)纳鏃l件、“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成長空間,一個人就會自發(fā)地走向自我實現(xiàn),成為他自己。精神分析學家凱倫·霍妮認為,“真我,就是我們身上存在的、獨特的、人格的中樞;是唯一‘能夠而且‘希望成長的部分”②凱倫·霍妮:《神經(jīng)癥與人的成長》,陳收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145、156頁。,“神經(jīng)癥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將精力由發(fā)展真我所具有的潛能轉移到發(fā)展理想化的自我的虛假能力上”?②,因此神經(jīng)癥患者恰恰是脫離“真我”的后果。

        和存在主義哲學不同,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不是一塊白板,而是某種已經(jīng)存在的東西,帶有先天的稟賦和后天的文化烙印,因此,人“‘要傾聽內(nèi)在沖動的呼喚,意思是讓自我顯現(xiàn)出來”⑤⑥馬斯洛等:《人的潛能和價值》,林方主編,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260頁;第79頁;第259頁。。個體可以在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中發(fā)現(xiàn)本真的自我,所以,自我實現(xiàn)不是以世俗的成功標準來衡量的,它只是個體潛能的實現(xiàn)?!白晕覍崿F(xiàn)者的創(chuàng)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指成就,因為這些成就只是人格的副產(chǎn)物,是從屬于人格的。”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許金聲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10頁。每個人的天賦不同,因此滿足自我實現(xiàn)的途徑因人而異。有人希望成為一位理想的母親,有人熱衷于體育活動,也有人表現(xiàn)在繪畫或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而且,自我實現(xiàn)不僅是天賦智能的發(fā)揮,也是道德潛能的實現(xiàn):“只有這種人(自我實現(xiàn)的人)才既向往對自己有益的東西,也向往對其他人有益的東西,這樣才能全心全意地享受它,并且感到滿意。對于這樣的人來說,在成為享受的意義上看,德行本身就是它自己的報償?!?⑤同時,自我實現(xiàn)不是一個終結的靜止狀態(tài),而是一個連續(xù)進行的過程,“做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的選擇就是趨向自我實現(xiàn)的運動”?⑥。因此,只有個體在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才會形成基于本真自我的成長性自我認同。

        現(xiàn)代文明的意義就在于讓每個人在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和意義,做真實的自己,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自我認同才真正是人類健康的希望。所以,個體的本真自我既不像精神分析理論所認為的那樣,完全由過去的經(jīng)歷所決定的,也不是如薩特所說的,是純粹的、抽象的可能性,而是合乎自己天性的、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人格。真我的存在是在此基礎上敞開的可能性。個體的本真自我能夠整合自己真實的感覺、意愿、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我們內(nèi)在真實的統(tǒng)一感,是力量和希望的源泉,也是創(chuàng)造力之所在。

        現(xiàn)代西方社會有較為豐富的物質條件,個人也擁有空前的自由,這些都為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由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局限性,自我往往會掉入各種認同的陷阱,人們要達到自我實現(xiàn)、活出本真的自我也很困難。因此,弗洛姆說,現(xiàn)代人雖然擁有最廣泛的自由,卻沒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活出生命應有的意義和價值。

        和西方有所不同,中國正處在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性社會的快速轉型過程中,這種轉型使個體的生活世界和角色關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城市化進程不斷解構著原有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使自我認同的危機逐漸凸顯出來。一方面,生活空間的遷移、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的變化使人們對自我的身份產(chǎn)生迷茫,不知道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壓力觸發(fā)了自我意識的覺醒,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利己主義泛濫,自我中心主義日漸突出,并進一步加劇扭曲的自戀性自我認同。社會轉型所導致的自我認同的危機充滿著矛盾、沖突和混亂,原來由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和角色所維系的身份性自我認同遇到了挑戰(zhàn),人們不得不在一個充滿變化的世界中尋找自我認同。馬克思主義認為,未來社會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是個體“自由個性的充分發(fā)展”,文明的目的就是要促進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所以,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并建構成長性自我認同,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此,筆者認為,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大力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免除人們的物質匱乏,為個體的心理成長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產(chǎn)生有賴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滿足。如果社會能夠為每個公民提供足夠的生存和安全保障,那么他們就能夠自發(fā)地追求更高級的心理需要,直至自我實現(xiàn)。而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生產(chǎn)力和充足的物質條件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

        第二,注重構建公平、公正的社會制度環(huán)境。正義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社會分配制度和保障體系可以減少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降低社會焦慮,增強人們內(nèi)心的安全感,為人們追求本真的自我并邁向自我實現(xiàn)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這不僅是社會繁榮進步、長治久安的前提,而且是促進個體構建成長性自我認同的現(xiàn)實基地。

        第三,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人是社會最可貴的資源,只有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天賦和潛能,社會才能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只有讓每個人體驗到生命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才能有利于形成其對自身和社會的責任感、使命感,才能有效地推動個體自我實現(xiàn),并逐漸形成成長性自我認同。和戈夫曼不同,吉登斯認為,現(xiàn)代人自我的豐富和多元化并不必然導致自我的碎片化,“至少在某些環(huán)境中,這種場景多元化也可能促進自我的整合。……人們可能巧妙地利用這種多元化創(chuàng)造一種獨特的自我認同”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夏璐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78頁。。因為,現(xiàn)代人的自我認同不是既定的、被給予的,而是在個體追求自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構建起來的。

        第四,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避免落入西方極端自我中心主義的陷阱?,F(xiàn)代性的轉型喚醒了個體的自我意識,極大地強化了自我中心的傾向,并導致環(huán)境危機、社會信任危機和各種越軌行為。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和諧,強調群體的重要性,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這些都將成為我們建構新型自我認同的有益的資源,也是我們透視現(xiàn)代性的重要參照點。所以,我們在推動個體走向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中,要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關系、重和諧的內(nèi)在資源,避免個人中心主義的惡性膨脹。

        在現(xiàn)代性的大背景下,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多和技術手段的進步,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推進現(xiàn)代性發(fā)展的過程中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zhàn):一方面,西方的現(xiàn)代性文明給我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另一方面,它也使我們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因此,面對日益突出的自我認同危機問題,我們必須在文化的碰撞中探索可能的出路。我們應吸取西方現(xiàn)代性發(fā)展過程中的積極經(jīng)驗,接受現(xiàn)代性自我認同方式的轉變及其特點,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推動個體的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為個體形成健康的自我認同提供有利的條件。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正是西方利益至上的商業(yè)邏輯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泛濫,才導致個體喪失了在與他人和社會的聯(lián)結中確立積極自我認同的土壤,并導致自我認同的危機。對此,中國集體本位的傳統(tǒng)文化可以成為中和個人主義文化的重要資源,在充分尊重個人權利的基礎上,注重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引導個體在與群體、社會的關系中逐漸確立自我認同。這個過程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選擇,而是一個互補、平衡的過程,同時也是文化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過程。

        The Pursuit of Self:

        On the Crisis and Opportunity of SelfIdentity of Modernity

        DANG Yongqi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The crisis of selfidentity is one of the prominent features of modernity, and it is also the root of many social problems. It is not only manifested in the confusion of self, but also in the conformity of selfidentity and narcissistic selfidentity. In fact, both of them miss the true selfidentity and form false selfidentity in the secular trend, which is also the main criticism of existentialism on modernity. In modern western society, with the change of selfidentity, capitalist commercial civilization and individualism culture, especially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ten make people fall into many traps on the road of selfidentity. Based on existentialism, existential humanistic psychology proposes to establish individual growth selfidentity by selfrealization and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modern self. Obviously, this is very difficult in modern western society. We review the crisis and opportunity of western selfidentity of modernity in order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on this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ity.

        modernity;?selfidentity crisis;?selfrealization;?growth selfidentity

        猜你喜歡
        自我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
        建筑設計中的現(xiàn)代性觀念
        復雜現(xiàn)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xiàn)代性
        由現(xiàn)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延遲退休政策對企業(yè)員工工作動機影響的分析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5:23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自我實現(xiàn)角度窺探青年自我實現(xiàn)的困境
        科教導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48:21
        自我實現(xiàn)視域下志愿精神的培育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4:07:01
        中國戲劇評論“死水微瀾”現(xiàn)象之我見
        戲劇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0:57:42
        被遺忘的心理學經(jīng)典
        商(2016年1期)2016-03-03 11:23:34
        淺談夢窗詞之現(xiàn)代性
        色狠狠av老熟女| 久久精品国产9久久综合| 色婷婷色丁香久久婷婷| 日本亚洲欧美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麻豆| 亚洲一区二区高清精品|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本免费| 亚洲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欧美激情在线不卡视频网站| 黑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自产二区三区精品| 毛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1久久国产香蕉熟女线看| 正在播放老肥熟妇露脸| 日本五月天婷久久网站| 中文字幕五月久久婷热|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综合| 欧美中日韩免费观看网站| 四虎精品影视|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av福利院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久久系列| 网红尤物泛滥白浆正在播放| 好大好湿好硬顶到了好爽视频| 九九99无码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对白刺激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性色av麻豆| 精品丰满人妻无套内射| 国产在线美女|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免费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影院|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国产传媒| 五月停停开心中文字幕|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精品美女裸身视频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