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
【摘要】幼兒園是學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由于幼兒的身心尚未發(fā)育成熟,因而對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模式的要求相對較高。幼兒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價值觀雛形,初步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進而為其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基礎,促進其身心的健康成長。本文通過探討幼兒園家園共育的有效策略,旨在為幼兒教育質(zhì)量的提高貢獻有用的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 ?家園共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3-0091-02
前言
幼兒教育也就是學前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校教育中的基礎內(nèi)容。由于幼兒在幼兒園中學到的內(nèi)容有限,所以幼兒教育的任務不應全部寄托在幼兒園中,家長也應注重對幼兒的家庭教育,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家園共育主要指的是幼兒園與家庭相互配合,并通過雙向互動的交流活動共同完成幼兒的教育工作[1]。為保障家園共育的順利開展,幼兒園應引導、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教育中,家長也應配合好幼兒園教師的工作,與幼兒園統(tǒng)一目標,充分發(fā)揮家園共育模式的優(yōu)勢,以促進幼兒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幼兒園家園共育的應用現(xiàn)狀
(一)教育觀念落后,缺乏對家園共育的正確認識
現(xiàn)階段,很多幼兒園由于自身教學水平的限制,仍未樹立起對家園共育的正確認識,導致無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引導作用,因而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于家園共育的重視程度均相對較低。同時雖然一些幼兒園已經(jīng)積極地將家園共育的教學理念滲透于教育工作中,但仍然只停留在片面、狹隘的階段,缺乏與幼兒家庭的深入合作,也就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不少幼兒園教師都存在著這樣的想法,認為幼兒的教育工作是幼兒園的任務,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時間應由教師進行安排,家長無需過多干預。部分家長也認為自己將孩子送進幼兒園就是因為工作繁忙沒時間陪伴、教育,只要按時接送、細心照顧便萬事大吉了。根本不愿意參與到幼兒園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二)溝通渠道受阻,家長與教師的配合度較差
家長會是家長與教師溝通的主要渠道,但由于幼兒的教育管理難度較高,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大,所以一些教師常常將家長會開成幼兒的“告狀會”,總是向家長傾訴幼兒在校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甚至會對幼兒的家庭教育提出一定的批評或指責。雖然一些幼兒園為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而建立了家園聯(lián)系欄、微信交流群等,但常常流于形式,部分教師為了減少麻煩,只是定期分享有關家庭教育的文章資料,對于家長是否認真閱讀并不關注[2]。也有一些教師將寶貴的溝通渠道當成是“公告欄”,每天機械性地發(fā)布教學計劃以及家長需要為幼兒準備的教學材料,很少會考慮家長的建議。另一方面,雖然現(xiàn)在不少幼兒園都在積極地組織家長、教師、幼兒三方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但一些家長的參與意愿較低,甚至會以沒時間為理由拒絕參與。
(三)家園信任缺乏,家長與教師的地位不對等
由于擔心教師會區(qū)別對待自家孩子,所以家長在與教師進行溝通時,總是一味地強調(diào)自家孩子的優(yōu)點,對于幼兒存在的不良習慣避而不談。教師無法對幼兒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教育效果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有一些家長認為教師才是進行教育工作的專業(yè)人員,自己交錢讓孩子上幼兒園,就是為了接受更加權威的教育,教師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所以在家長會上只是一味地被動接收,不愿思考教育問題,甚至不敢發(fā)表自己的建議。另一方面,一些教師也會質(zhì)疑家長的教育專業(yè)水平,常常會忽略家長對于幼兒教育的想法,嚴重影響了幼兒教育質(zhì)量的提高。
二、幼兒園家園共育的應用對策
(一)提高認識,拓寬家長與教師的溝通渠道
家園共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家長與教師進行有效配合,共同承擔幼兒教育的責任。首先教師應摒棄落后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從而形成對家園共育的正確認識。然后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做好家長的溝通工作,幫助家長樹立起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同時家長也應明確家庭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意義,只有將幼兒園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相結(jié)合,才能獲取到更為理想的教育成果。家長應每日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做作業(yè)、看畫冊,幫助幼兒識別各類小動物以及簡單的數(shù)字、字母,以提高其理解認知能力。同時家長也應參考幼兒園的布置張貼顏色鮮艷的圖片,并擺放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玩具,這樣無論是居家還是在幼兒園,幼兒都能感受到熟悉感與溫馨感。
幼兒的成長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家長與教師均會面臨較多的幼兒成長問題,兩者只有加強溝通與交流,才能及時了解到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及時采取針對性的解決對策[3]?;诖耍處煴仨毤涌焯岣咦陨淼墓ぷ髫熑胃?,拓寬與家長的溝通渠道,以提升家園共育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長早晚接送幼兒的時間與其進行溝通,簡單地向家長介紹幼兒的在校表現(xiàn)以及獲得的表揚以及獎勵。家長也能及時向教師反饋幼兒的情況,比如幼兒今天不舒服或者來校之前因為某些事情心情不佳,需要教師給予特別的關注。同時對于存在較大問題的幼兒,教師可以通過約家長來校面談、家訪等方式進行單獨溝通,比如部分幼兒在校囂張跋扈,總是欺負其他小朋友,或者是孩子過于內(nèi)向,愛哭,不愛說話,教師都應以誠懇的態(tài)度細致地向家長說明情況,并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提高家長會的規(guī)范性以及科學性,在進行集體溝通的過程中,應詳細地向家長介紹班級的具體情況以及幼兒存在的典型問題,并講解一些有效的育兒知識,鼓勵家長多給予孩子陪伴以及關心。同時教師應借助QQ、微信等軟件建立班級交流群,定期開展線上育兒討論,可以不限制討論內(nèi)容,但始終要圍繞著幼兒開展話題。教師也可以尋找有價值的新聞時事內(nèi)容設計話題,以傳播科學的育兒知識,糾正家長的錯誤育兒觀念。如果家長在幼兒習慣養(yǎng)成、行為解讀方面存在困惑,也可隨時在交流群上與教師或其他家長進行討論。
(二)建立信任,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教育中
幼兒園也應加大對家園共育的支持力度,積極組織多種形式的親子活動,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教育中。例如,在周末的時候組織家長幼兒共同參觀自然博物館、動物園等,并開展相關知識競賽活動,以激發(fā)幼兒的問題探究興趣,擴展其知識面。也可以邀請家長與幼兒參與植樹、撿瓶罐等環(huán)?;顒?,這樣不僅能增進親情關系,也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環(huán)保意識。同時在進行集體活動的過程中,家長間也能得到有效的交流,可以共同探討教育經(jīng)驗,以提高自身的幼兒教育水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xiàn)在不少家庭都會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時間帶孩子進行周邊游,一些家長在自助游方面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經(jīng)驗?;诖?,教師可以將活動的組織權利交給家長,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游,以幫助家長認識到自身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師也可從活動的組織者轉(zhuǎn)變?yōu)閰⑴c者,如果家里有年齡相仿的幼兒,教師也可帶自己的孩子來參與這些活動,這樣能有效拉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有助于教師將科學的育兒觀念分享給家長[4]。當然,考慮到一部分家長工作繁忙,幼兒園不宜強制家長參加,教師應了解家長的休假情況,合理調(diào)配活動時間,以免給家長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共育活動應該是靈活多樣的,幼兒園必須轉(zhuǎn)變觀念,不能拘泥于傳統(tǒng)的形式,應加快創(chuàng)新活動模式,以充分調(diào)動家長的參與積極性。以家長會為例,目前大部分幼兒園的家長會仍是教師的“一言堂”,由于形式過于守舊,所以很難吸引家長,特別是隨著網(wǎng)絡通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家長平時便可通過通訊軟件與教師取得聯(lián)系,并了解孩子的幼兒園表現(xiàn),傳統(tǒng)家長會模式所能發(fā)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小[5]。可如果將家長會變成有關幼兒教育的“辯論會”,則能有效提高共育活動效率,同時也可利用家長的智力資源不斷改進幼兒教育方案,進而有效提高幼兒園的整體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幼兒園在組織共育活動時常常將重心放在接待好家長上,僅在表面形式上下功夫,家長過來參加就相當于走個形式,無法給幼兒教育帶來實際意義。為此,幼兒園應著力提高共育活動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讓孩子和家長都十分積極地參與進來,這樣既能提高幼兒園的口碑,也能獲得更為理想的家園共育效果。
(三)明確目標,家長與教師共同推進家園共育
幼兒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階段也是人生智力發(fā)展的基礎階段,適當、正確的教育方法對于幼兒的身心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家長應明確教育目標,注重運用各種手段,有系統(tǒng)、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并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樂于分享、積極向上。為進一步發(fā)揮家長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教師應積極構(gòu)建符合要求的“家長委員會”,在選拔委員會成員時要本著公平公正、自愿參與的原則。由于部分幼兒的父母可能無法陪伴在其身邊,所以“家長委員會”中既要有父輩成員,也要有祖輩成員。通常情況下,全職媽媽更愿意成為委員會中的一員,但由于不同性別、年齡的群體在教育理念上存在著較大的差別,所以教師也應積極鼓勵時間充裕的爸爸們進入“家長委員會”,而祖輩成員的挑選應本著“年齡小、身體好”的原則,以確保委員會各項事務的順利開展。每個班有3-4個委員會成員為宜,學??啥ㄆ诮M織整個幼兒園的委員會成員共同交流育兒經(jīng)驗,并商討共育活動,這樣能有效發(fā)揮群體效應,委員會成員也能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有助于激發(fā)全體家長的參與熱情。
在家園共育活動中,家長的主動性是提高教育效果的關鍵,有一些家長不愿參與相關活動,認為家園共育沒有意義,這主要是由于沒有滿足他們的需求,達到他們的期望。因此,教師應主動了解家長對于家園共育活動的想法,并鼓勵其對活動主題、形式提出自己的建議。不同幼兒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了不做無用功,幼兒園應認真統(tǒng)計家長的需求,可分組進行家園共育活動,隨著溝通的不斷深入,幼兒園和家長必然能朝著理念一致的教育方向前進。另一方面,幼兒的家長從事著各種各樣的行業(yè),為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家長的家庭資源,根據(jù)不同職業(yè)的不同特點,積極開展家長助教活動,邀請家長來給幼兒當“老師”。比如班上有從事消防工作的家長,可以邀請他們來進行消防知識科普活動,以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讓家長來給幼兒上課,不僅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也能激發(fā)其尊重、崇拜家長的情感。如果班上有在公安局工作的家長,教師可以組織“我是小警察”的活動,首先由家長為孩子講解警察的日常工作與生活特點,然后鼓勵幼兒與家長一起進行角色扮演,以豐富課堂的形式與內(nèi)容。
結(jié)束語
幼兒教育質(zhì)量的提高僅靠幼兒園一方的努力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教師應深入學習家園共育的教學理念,并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幼兒教育管理中,通過緊密的配合與協(xié)調(diào),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優(yōu)質(zhì)教育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裴小紅.新時期幼兒園如何做好家園共育工作[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 2017(2):122-123.
[2]王晨霞.家園共育視角下的幼兒感恩教育[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8(1):227-228.
[3]張廣秀.淺談幼兒園家園共育中的有效溝通策略[J].動漫界:幼教365, 2019(24):76-77.
[4]王定霞.淺談幼兒園如何做好家園共育工作[J].中國校外教育,2017(26):154.
[5]路穎曉.“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家園共育溝通模式探索 ——線上線下良性互動是必然趨勢[J].法制與社會,2017(24):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