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敏
桫欏(學名:A l s o p h i l 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R. M. Tryon),又名樹蕨,是一種起源古老的冰川前孑遺植物。桫欏植株高大,一般株高3-5米,最高近10米。一般主干不分枝,葉項生,形如巨傘,狀若華蓋,樹形優(yōu)美,四季常青,享有“蕨類植物之王”的美譽,蜚聲海內外。
早在距今約1億8千萬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就十分繁茂。它和恐龍同生共榮,成為生物界在遠古時代地球上的重要標志。經過第四紀冰川的侵襲,桫欏僅在一些低緯度的適宜生態(tài)環(huán)境里殘存并繁衍至今,被國家確定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有“活化石”之稱。
桫欏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我省主要分布在赤水丹霞一帶,且在東南亞和日本南部均有分布。該種喜生長在山溝的潮濕坡地和溪邊的陽光充足的地方,常數十株或成百株構成優(yōu)勢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緣灌叢之中。桫欏在我國分布很廣,從北緯18.5°-30.5°。最北的記錄為四川鄰水縣,該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氣候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偏高約2-4℃,具有冬暖、春旱、夏熱、秋雨、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少、干濕季節(jié)明顯等特點。
由于桫欏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qū)系具有重要價值,它與恐龍化石并存,在重現恐龍生活時期的古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恐龍興衰,地質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樣,桫欏樹形美觀,樹冠猶如巨傘,雖歷經滄桑卻萬劫余生,依然莖蒼葉秀,高大挺拔,稱得上是一件藝術品,園藝觀賞價值也是極高。
因為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特別是第四紀冰期的影響,種類瀕臨滅絕,分布區(qū)也大幅度收縮,僅殘存于熱帶、亞熱帶。經歷過無數滄桑的桫欏,由于人為砍伐或自然枯死,現存世數量已十分稀少,加之大量森林被破壞,致使桫欏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惡劣,自然繁殖越來越困難,桫欏的數量更是越來越少,已處于瀕危狀態(tài)。
桫欏瀕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桫欏成年株每年產生孢子數量多,但死亡量也高。在自然界,有幸存活的孢子,從萌發(fā)至形成幼孢子體這一過程,費時達1年以上,濕度、溫度等生態(tài)因子的變化,都可能影響萌發(fā)孢子的生死存亡或延遲以后的發(fā)育進程。桫欏孢子萌發(fā),形成配子體胚胎等過程對環(huán)境要求嚴格,生長發(fā)育對環(huán)境有嚴重的依賴性,這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區(qū)域內生棲繁衍,且成年株周圍5米范圍內桫欏幼株的生長也受到限制,因此適宜其生長的區(qū)域更小了。盡管桫欏偶爾也能侵入新的森林區(qū)域并幸存于此,但它競爭不過當地迅速生長的植物,生長繁殖也受限。桫欏是木本生植物,生殖周期很長,生殖過程在離體情況下進行,發(fā)育進程完全受變化的環(huán)境控制,不利于生存發(fā)展。桫欏無完善的根系,很難適應現存變化較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原始森林逐年破壞,桫欏賴以生存的溫暖、潮濕、蔭蔽、水分充足、土層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受到毀壞或消失,桫欏本身也就受到威脅或毀滅。
桫欏作為瀕危物種,隨時有滅絕的危險,由于桫欏對研究蕨類植物的進化和地殼演變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所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桫欏科的全部種類,列入國際瀕危物種保護名錄(紅皮書)中,成為受國際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且桫欏是現今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加上它有著“植物界活化石”的重要歷史價值,極其珍貴,中國早期公布的保護植物名錄,也將桫欏與銀杉、水杉、禿杉、望天樹、珙桐、人參、金花茶等一道,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的珍貴植物,受到人們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