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寶,布仁朝格圖,斯 青,扎西卓瑪,張 壽,常 蘭,李福壽,馬玉林
(1.青海省海西州農牧特色產業(yè)指導服務中心,青海 德令哈 817099;2.青海省海西州農牧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青海 德令哈 817099;3.青海省海西州農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青海 德令哈 817099;4.青海大學農牧學院,青海 西寧 810016;5.青海省海西州天峻縣畜牧獸醫(yī)站,青海 天峻 817299;6.青海省海西州農牧局,青海 德令哈 817099)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畜種和景觀物種。以牦牛為主體的高寒生態(tài)系統(tǒng)和高寒生產系統(tǒng)對青藏高原生態(tài)文明、經濟發(fā)展以及人文和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中國飼養(yǎng)牦牛1 300多萬頭,占世界牦??倲?shù)的92%,青海省牦牛數(shù)480多萬頭,具有世界“牦牛之都”之稱。牦牛充分利用了其它畜種無法利用的高寒草場的牧草資源,為人們提供肉、乳、毛、絨、皮、役及生活燃料,是當?shù)啬撩褡钪匾纳a資料和生活資料。20世紀60~70年代,各地牦牛開發(fā)利用工作逐步啟動,相繼開展了牦牛與野牦牛亞種間雜交,牦牛與肉牛、奶牛種間雜交,牦牛營養(yǎng)平衡等多途徑研究工作,隨著肉牛經濟的發(fā)展,牦牛傳統(tǒng)養(yǎng)殖與現(xiàn)代肉牛養(yǎng)殖的結合應用,給牦牛肉用性能開發(fā)帶來新的更廣前景。
為進一步優(yōu)化牦牛肉品質,有效縮短牦牛養(yǎng)殖周期,實現(xiàn)牦牛肉非季節(jié)性生產的目的,在總結以往牦牛雜交利用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小型著名品種安格斯肉牛,通過冷凍精液人工授精配種,生產肉用犏牛,為規(guī)模化舍飼育肥和半舍飼養(yǎng)殖基礎母牛提供依據(jù)。鑒此,2013年在海西州科技局的支持下,我們提出并實施了“安格斯肉牛和牦牛雜交技術研究與推廣項目”,利用安格斯小型肉牛凍精,對海西州天峻縣、都蘭縣、烏蘭縣等地牦牛進行了人工授精,生產了一批安格斯犏牛,經過多年觀察,該批安格斯犏牛生長發(fā)育比本品種后代好,對高原環(huán)境適應性強,產生了較高的經濟價值。實踐證明,利用人工授精技術進行牦牛與安格斯肉牛雜交的推廣應用可有效推動牦牛產業(yè)的發(fā)展。
根據(jù)海西州牦牛分布的特點,試驗地區(qū)選為都蘭縣巴隆鄉(xiāng)、天峻縣織合瑪鄉(xiāng)、天峻縣新源鎮(zhèn)、烏蘭縣茶卡鎮(zhèn)和銅普鎮(zhèn)等地。
試驗點海拔在3 400 m以上,平均氣溫-5 ℃以下,干旱多風。天峻點屬高寒草甸草場,年降雨量300 mm左右;都蘭點屬半荒漠類高寒草場,年降雨量200 mm左右;烏蘭點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地勢凹平,鹽湖和沙漠廣布,年降水量159.3 mm。
試驗母牦牛251頭(都蘭點42頭,天峻點139頭,烏蘭點70頭)成年牛,2胎次以上,上一年帶犢母牛,膘情中等。常年放牧飼養(yǎng),無補飼。
試驗采用細管凍精,編號為178的紅安格斯肉牛凍精,凍精由加拿大太平洋遺傳育種中心加萬盛公牛站生產,北京華牛世紀生物技術研究院提供;黑安格斯肉牛凍精編號為AG111111,凍精由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提供。
2012—2014年選擇256頭母牦牛(常年放牧飼養(yǎng),沒有任何補飼),實施人工授精配種,母牦牛平均懷孕期為278±14 d,范圍在264~292 d。
2013—2015年共產牛犢160頭,其中2013年產牛犢42頭,成活牛犢28頭,成活率66.67%,死亡流產14頭(詳見表1)。
表1 2013年試驗點牦牛人工授精受胎成活率情況
2014年產牛犢51頭,成活牛犢45頭,成活率88.24%,死亡流產6頭(詳見表2)。
表2 2014年試驗點牦牛人工授精受胎率情況
2015年產牛犢67頭,成活牛犢61頭,成活率91.04%,死亡流產6頭(詳見表3)。
表3 2015年試驗點牦牛人工授精受胎率情況
安犏牛(F1)生長發(fā)育中初生重、3月齡重、6月齡重以及各階段的體長、胸圍等指標與牦牛犢牛的各指標進行比較,各數(shù)據(jù)的處理利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安犏牛的初生重、3月齡重和6月齡重分別17.70±2.87 kg,88.54±12.26 kg和97.64±14.38 kg,顯著的高于牦牛(P<0.05)。安犏牛的初生重、3月齡重和6月齡重分別比牦牛高38.93%、39.02%和23.47%(詳見表4)。
表4 安格斯與牦牛雜交牛活體重統(tǒng)計
3月齡安犏牛的體高、體斜長、胸圍顯著高于牦牛,三者分別高于25.65%、19.74%和11.13%(詳見表5)。
表5 3月齡安犏犢牛、牦犢牛體尺統(tǒng)計
6月齡安犏牛的體高、體斜長、胸圍同樣顯著高于牦牛,分別高于6.23%、8.97%和14.95%(詳見表6)。
表6 6月齡安犏犢牛、牦犢牛體尺統(tǒng)計表
對牦牛采用安格斯肉牛凍精進行人工授精,其受胎率與母牛的營養(yǎng)狀況有關,母牦牛膘情好,受胎率就高,2015年牧戶5家的牦牛處于牧草較好的草場,且牦牛膘情較好,所以受胎率達到83.33%,接近于奶牛人工授精的受胎率,這在青海省牦牛人工授精歷史上達到了較高水平,而且利用安格斯肉牛來生產安犏牛,雖然出現(xiàn)了少數(shù)難產,但比其他肉牛如西門塔爾、利木贊、荷斯坦等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因此保持牦牛較好的膘情狀況是提高受胎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牦牛采用安格斯肉牛凍精進行人工授精進行安格斯犏牛生產,可以有效提高犢牛的初生重、3月齡、6月齡體重以及各項體尺指標,而且安犏牛犢牛適應型強,適合在高海拔地區(qū)生長發(fā)育。因此,采用安格斯肉牛凍精進行人工授精進行牦牛改良是提高牧民經濟收入的良好途徑之一。
安格斯犏牛犢4月齡斷奶時,由德令哈昆侖圣牛生態(tài)畜牧業(yè)專業(yè)合作社收購養(yǎng)殖,產犢母牦牛實現(xiàn)了當年發(fā)情配種。2015年時,根據(jù)前一年年產犢中存在的難產問題,對懷孕母牦牛進行了孕期補飼,方法是從懷孕第6個月開始,每頭母牛每天補飼精料250 g,逐漸增加到500 g,難產死亡明顯下降。從表2和表3看,2014年最高犢牛成活率達100%,總體成活率達91.04%,比2013年的犢牛總體成活率提高24.37個百分點。
通過將人工授精技術應用到安格斯肉牛凍精與牦牛牛種間雜交,懷孕母牛在妊娠期沒有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性腹水及其它不適癥狀,犢牛生產時母牛沒有難產等情況,試驗證明安格斯牛與牦牛雜交,克服了過去在牦牛雜交過程中的難產、營養(yǎng)不良等問題,有望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安格斯肉牛與牦牛種間雜交生產的后代,適應性能好,生長發(fā)育良好,活體重和體尺接近半野血牦牛后代,在高寒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良好的生存能力。如果斷奶后,加強補飼,或集中育肥將會促進安犏牛的快速生長,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