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經緯小學 張美娜
教學內容:統(tǒng)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4 課。
教學目標:
1.認識“司、跌”等 5 個生字,會寫“司、庭”等 7 個字。
2.正確跟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
3.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
教學重、難點:
1.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
教學過程:
1.游戲導入: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猜故事。(課件出示司馬光砸缸的圖片。)
2.課文引入:這個故事同學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今天它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課本中——文言文《司馬光》。
3.簡介文言文:文言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頭。學好文言文,不僅是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繼承,還可以提升我們的素養(yǎng)。
1.回顧姓氏:司馬是個復姓,我們在《姓氏歌》中還學習了一些復姓,記得嗎?(歐陽、諸葛、上官……)
2.介紹名字的由來。因為司馬光出生時,他父親在光山這個地方做官,所以為他取名光。
3.學寫“司”。
司是半包圍結構的字,要先寫外后寫內,橫起左邊向左伸,口短豎向內收,橫折壓在豎中線上。
【設計意圖】這篇文言文,是學生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學生對文言文很陌生,但又對它充滿了好奇。因此,以猜圖片的游戲導入,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動機,為接下來的授課做好鋪墊。此外,由《姓氏歌》的復姓遷移到“司”字的學習,既復習了舊知,又掌握了新知。
1.學生讀新詞。
2.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就多讀幾遍,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課件出示:司、跌、皆、棄、持。
同桌互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齊讀。
3.你是用什么方法識記這些生字的?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停頓處,畫停頓符號。
5.教師強調停頓處,學生跟讀,讀出恰當?shù)耐nD。
1.多種方式引導誦讀。
課件出示: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如果老師去掉拼音這個幫手還能讀嗎?
如果去掉停頓還能讀嗎?
你們知道嗎, 古人寫文章和我們今天的書寫習慣很不同,古人是按從右往左書寫,如果把課文還原成古文形式,還能讀嗎?
以前古文中并沒有標點,去掉標點還會讀嗎?
古文獻中有些字缺失了還能讀嗎?(原文只留“戲…登…跌……棄……持……破……進……)
2.嘗試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停頓處做標記,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律。學生初讀時,采用同學互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下愉快樂讀,增加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之后的讀文中,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讀,既能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變化,又能夠熟讀成誦。
1.回顧學古詩的方法:借助插圖、借助注釋。
點撥:這兩個方法都可以借鑒到文言文學習中去,其實反復誦讀也能幫我們理解。
2.課件出示課文第一句話。
課件出示: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默讀第一句話,你知道了什么?
點撥:介紹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人物、他們在做什么。
想一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點撥:先弄清楚每個字的意思,再把它們連起來說一說,注意詞語間的順序。
“群兒、戲”,學生可以根據(jù)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理解?!坝凇庇山處熯M行講解?!巴ァ笨梢詤⒄諘伦⑨尅?/p>
在庭院中游戲心情怎么樣?
甕是什么?
點撥:書中注釋你明白嗎?還可以看插圖。如果只是腳跌到水中就不用打破甕。足跌,可以說成失足跌入水中,這表示整個人落進水里,你看用上組詞法這句就解釋通了。
3.課件出示課文第二句話。
課件出示:
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嘗試讓學生用剛才學到的方法理解這句話。
分角色朗讀。
【設計意圖】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思維碰撞,成長變化的過程。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的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遷移運用,如參照文章書下注釋、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觀察插圖等方法在自學、合作學的方式下完成。教師抓住“于、甕”等進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模式下突破重難點,理解文章內容。
1.說說課文里的司馬光做了什么事。
2.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怎樣想,怎樣做?(引導學生動腦筋想辦法。)
3.你喜歡司馬光嗎?為什么?
4.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吧。
出示星級挑戰(zhàn)要求:
學生自己練說,然后全班交流。
你們覺得他講得怎么樣?誰來評一評?
【設計意圖】根據(jù)學生學習的能力,設計星級挑戰(zhàn)賽,意在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得到提升和鍛煉。通過講故事的環(huán)節(jié),學生理解文中的詞語,再輔以自己的想象,生動再現(xiàn)故事情節(jié)。既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練又培養(yǎng)了想象、語言表達的能力。
1.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有什么不同?(出示原文和現(xiàn)代文。)點撥:這篇文言文只有兩句話,區(qū)區(qū)30 個字,就講清楚一件事,非常精煉。
?
2.文言文和現(xiàn)代語言有沒有一樣的地方?
點撥:戲、登、跌、棄、破、活這些詞意思沒變。
1.長大后的司馬光和得救的小孩怎么樣了?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司馬光,增加學生文化底蘊,學習司馬光身上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好品質。
反思:
《司馬光》一課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關注學情。俗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意自現(xiàn)?!彼栽诮虒W本課時,我把夯實學生的朗讀訓練作為學習小古文的敲門磚。通過教師的示范朗讀,讓學生關注到停頓,幫助學生體會小古文的語感,提高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之后又通過去拼音讀、去停頓讀、古文形式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給予學生廣闊的空間自由朗讀,并運用富有針對性的策略加以指導,經過多次的反復朗讀,最后熟讀成誦,背誦課文。
學生學習這一類型的課文,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舊知帶新知,把學習古詩的方法遷移到學習小古文中,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小古文的難度,保留了學生學習小古文的熱情。教學中,準確理解古文與通過想象豐富故事是一對矛盾統(tǒng)一體。所以我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學情,設置不同的星級挑戰(zhàn),激發(fā)學生講故事的熱情,這樣有了形式的支撐和情境的浸潤,學生語言的表達就更自然流暢了。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毙」盼恼Z言精練,意蘊豐富,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資源。教師要用朗讀為學生接觸文本搭建橋梁,用恰當?shù)膶W習方法為學生認知文本提供渠道,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小古文帶來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