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秀清
(桂林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桂林 541002)
車禍外傷具有情況復雜、發(fā)展快、致殘致死率高等特點,發(fā)生車禍外傷后不僅患者生存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患者家庭與社會也會背上沉重的負擔。及時有效的急診急救可以減輕患者受到的傷害,而科學合理的急診急救護理則能使患者受到的傷害進一步減輕,使其生命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1]。集束化護理將一系列基于循證理論開展的治療護理措施集合于一體,為車禍外傷開展一系列的護理干預,其所采取的所有操作都可以改善患者的結局,將其用于車禍外傷患者的院前急診急救,則可以使患者的護理結局得到最大程度的優(yōu)化。
接線員在接到電話后應立即與現(xiàn)場人員進行交流,以了解事件性質、受傷人員數(shù)量、傷情輕重程度、交警和交房部門等協(xié)作單位的參與情況等現(xiàn)場信息,以判斷傷者受傷情況。隨后,指導現(xiàn)場人員先對傷者進行簡單的救助,同時盡快將現(xiàn)場信息告知出診人員,以便其采取適宜的院前急診急救手段。到達現(xiàn)場前,出診人員將口罩、防護服、手套等用具穿戴好,若陰雨天氣能見度低,則穿戴反光服并準備好警示標志。
到達現(xiàn)場后,司機在安全準確的位置泊車,車頭需遠離事故現(xiàn)場,救護人員在排除現(xiàn)場存在的燃油泄露、明火等危險因素后迅速轉移患者到安全區(qū)域。轉移至安全區(qū)域后,觀察傷者的意識狀態(tài)、出血量、受傷程度、受傷部位、受傷性質、末梢循環(huán)以及生命體征等,若傷者意識清醒者詢問受傷癥狀,以五步快速檢傷評估方法(①氣道與頸椎保護;②呼吸與通氣;③循環(huán)與控制出血;④神經受損程度;⑤全身檢查)進行傷情評估,將傷者按照有無應答、有無生命危險分為必須緊急處理、可延后處理、損傷輕微等多個類別,并基于評估結果采取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2]。
按照“先救命再治傷”、“先重傷再輕傷”的原則先救治需要緊急處理的危重患者,再救治可延期處理的傷情較重的患者,這類患者暫時不必立刻挽救,輕微損傷患者因受到程度較輕,可等待救治[3]。在現(xiàn)場救治時,應遵循“迅速有效”、“加強患者安全感”的患者,先進行氣道護理,將傷者口鼻中的血液、嘔吐物等快速清除,并使其頭像側偏,以保證氣道通暢、預防窒息,為患者提供氧氣吸入,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若患者喪失呼吸、心率,則給予心肺復蘇并保證有效循環(huán),為患者建立靜脈通路,補液補血,以糾正休克與缺血狀態(tài)。同時,以心電圖等設備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及時作出急救處理。
為傷處迅速進行止血包扎,以便能及時控制出血。若胸腹腔出現(xiàn)開放性大出血,則通過填紗無菌紗布、綁扎止血帶來達到加壓止血和減少出血的目的,若四肢血管大出血,則以無菌棉墊進行加壓包扎,并抬高患肢,若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則借助氣壓止血泵來止血。止血帶捆扎后應標明時間,以免綁扎時間過長導致肢體壞死。若患者存在骨折問題,則進行簡單的固定。
轉運傷者前需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jiān)測、對其各種通路的通暢度進行檢查,考慮到轉運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意外問題,從而做好相應的準備,在遇到問題時可以順利解決。轉運過程中首先需采取正確的方法,搬運幅度不可過大,以免導致傷者二次受傷;轉運的擔架要牢固穩(wěn)定,以免救護車顛簸或剎車時導致傷者二次受傷;轉運過程中需為傷者保持舒適體位。若患者合并有骨折,則以硬板、頸托等進行合理固定。此外,轉運過程中應先與急診科聯(lián)系,將傷者情況全部告知,以便醫(yī)院協(xié)調各科室提前做好搶救準備,待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治療。
車禍會使患者受驚,處于恐慌、緊張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患者的心率與呼吸會因此而加快,使出血狀況加重,機體也會因此喪失正常的應激能力與對傷害的抵抗能力。護理人員應在院前急救過程中保持鎮(zhèn)定,有條不紊地為患者快速開展各項專業(yè)性操作,以冷靜的態(tài)度獲得傷者的信任,并安撫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配合度。
院前急診急救是否完善合理直接關系到車禍外傷患者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而集束化護理管理可以使院前急診急救更加完善、合理,本文對其應用狀況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