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宏如
(長沙理工大學,湖南 長沙 410114)
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與優(yōu)良傳統(tǒng)。時代在變,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與實踐也因此始終處于探索與發(fā)展之中。這也是黨的群眾路線問題研究之所以成為一個常說常新的重大話題的緣由所在。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尤其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新戰(zhàn)略、黨治國理政環(huán)境的新變化,以及提高黨治國理政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以不斷提升黨的群眾路線的實效與影響力為基本目標,深入探索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的新要求、新內涵、新方法、新對策,使黨的群眾路線在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彰顯新的活力,是新時代群眾路線研究的根本要義。
趙中源教授是國內研究黨的執(zhí)政理論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領域有相當影響力的專家,其新近推出的著作《群眾路線新論》立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百年之未有大變局”時代背景,是系統(tǒng)探究黨的群眾路線的研究成果。該著作一個重要特點是注重對學術史的梳理,尊重既有研究成果。同時,立足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發(fā)展內在邏輯,對深化研究該課題研究作出了深入和系統(tǒng)思考,提出要以正確定位研究價值取向為邏輯起點,以把握黨的群眾路線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為要領,以服務新時代黨治國理政,尤其是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發(fā)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服務,為新時代深化黨的群眾路線研究勾勒出了明晰的路線圖。
其一,以把握四個關系作為該問題研究的基礎。即把握好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與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關系。切實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建設的根本指引;把握好黨的群眾路線的制度化與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關系。切實把健全黨的群眾路線的制度體系與長效機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把握好黨的群眾路線所涉及的各個主體之間乃至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始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同時注意處理好不同階層群眾的利益關系;把握好黨的群眾路線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在保持黨的群眾路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的理念和方式方法。
其二,以黨的群眾路線發(fā)展歷程為研究脈絡。該著作以探究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的核心要義作為研究起點,對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群眾路線的內涵與特點作了系統(tǒng)梳理,歷史地呈現(xiàn)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與發(fā)展軌跡,尤其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重要舉措、巨大成就作了深入闡釋。以此為依據,對近一個世紀以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及其現(xiàn)實啟示作了深入詮釋。
其三,以深入分析和把握新時代“群眾”主體的新變化新特點為說理依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打破了過去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結構,群眾的主體在這一進程中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群眾的同質性相應降低,身份復雜化、關系多層化,以及利益博弈等一系列因素,使群眾的利益訴求,乃至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都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這無疑對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zhàn),而對這些新情況新趨勢的把握和駕馭正是當前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題中之義。
其四,以探究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聯(lián)系的有效路徑和基本要義。理論研究服務于實踐需要,是理論的說服力與生命力之所在。進入新時代,一方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趨高端和多元;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各種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凸顯,群眾路線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更為聚焦和艱巨。這就決定了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首先必須明晰具體目標和價值目標;同時,要把握長效機制的基本要領,真正使黨的群眾路線常態(tài)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尤其值得稱頌的是,該著作對有效路徑的探索,并未采用理論演繹方式,而是深入實際,通過長時間大量的實地調研,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最終綜合運用黨建理論、社會治理理論、系統(tǒng)論,祭出具體的對策和路徑,大大增強了該成果的實踐指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