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英(樂山市中心血站)
隨著無償獻血知識的大力宣傳,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無償獻血隊伍中來。獻血者在獻血時,采血護士會告知獻血者一次獻血量的規(guī)格分別有200 毫升、300 毫升和400毫升,如果獻血者看起來身體比較強壯,通常希望他們能夠一次獻400 毫升血液。有些獻血者遇到這種情況會感覺不舒服,自己來是獻愛心,不希望別人強加什么條件,我愿意獻多少我可以自己選擇,而且獻這么多血液會對我的身體造成傷害嗎?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那么工作人員又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建議,它有科學依據嗎?我們將通過以下幾方面的介紹消除獻血者的這些顧慮。
人體的血液占體重的8%左右,一個體重50 公斤的成年人,全身約有4000 毫升血液。血液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統(tǒng)中參與循環(huán)活動,小部分血液儲存在肝、脾、肺中。當人體失血量小于總血量的10%時,人體只要將儲存血液釋放出來參加血液循環(huán),就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的不適。只有當失血量大于10%-30%,才會影響人的生命活動。當短時間內人體失血量超過總血量的30%,若不及時補充血液才會危及生命。所以一次獻血200-400ml,對獻血者不會存在明顯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健康者按規(guī)定獻全血或血液成分能較快恢復到正常生理水平。獻血后我們的身體會進行自我調節(jié),一般1-2 小時就可以恢復血容量。獻血中失去的血漿蛋白質則由肝臟加速合成進行補充。獻血后紅細胞減少與獻血量有關。也就是說獻血量多相對減少的紅細胞要多些,反之亦然。獻血后獻血者的血液中網織紅細胞會增多,一般4-9 天達到最高峰。這時就表示骨髓造血系統(tǒng)活躍。一次性獻血200ml全血,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恢復到獻血前水平需要7-10 天。男性獻血者相對來說恢復得比女性獻血者要更快一些。獻血后獻血者的白細胞和血小板變化則不完全相同。大多數獻血者白細胞會有所下降,也有一些獻血者白細胞數量在獻血后不但不會減少還會升高。血小板也有相似的情況。又因為白細胞和血小板本身在人體內存活期比較短,新陳代謝又比較快,獻血后幾天就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所以獻200-400ml全血對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影響程度是很小的。獻血后獻血者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血細胞比容都會較獻血前有下降,說明獻血后血液系統(tǒng)流變學有所改變這將有利于血液流動和氧氣的運輸。同時因為少量失血可以引起自身體內的調節(jié)系統(tǒng),將儲存血液釋放出來參加血液循環(huán),同時可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促進新鮮血液再生。所以科學獻血不僅有利于增強人體造血功能,還可以加快血液的新陳代謝,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這樣認識后,還是有部分獻血者有擔心,我們可以用女性每月的生理期的出血量來比較一下。女性每個月的平均出血量在30-50 毫升,有些出血量大的可以達到80 毫升。半年的出血量就達到了200 毫升,有些甚至超過了400 毫升,但這并沒有影響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我們要用科學的眼光來對待獻血。
獻血400 毫升有利于成分血的分離,制備,也有利于儲存、運輸和使用。過去的輸血都是輸注大量的全血,隨著現(xiàn)代輸血醫(yī)學的發(fā)展,成分輸血因其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少、一血多用、節(jié)約血源等優(yōu)點而成為現(xiàn)代輸血的主流。血液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成分分離就是將采集后的血液分離制備成各種較濃和較純的血液成分制品。臨床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根據病人所缺少或減少的血液成分,輸注相應的成分血。一次獻血400 毫升,血液中的各種有效成分含量相對200 和300 毫升更高,可以提高臨床輸血治療的效果。
一次輸400 毫升血液對臨床病人來說更安全。雖然現(xiàn)代輸血醫(yī)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是輸血還是有一定的風險。因為輸血會引起輸血傳染病、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溶血性輸血反應,輸入血漿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等等。隨著血液檢測技術的不斷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也越來越高。但血液檢測仍然面臨著“窗口期”這個難題,“窗口期”一般是指從感染病毒到能檢測出相應抗體的這一段時間。在血液中已經帶有一定量的病毒但是檢測不出抗體,因此處于“窗口期”的血液是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的。臨床上需要輸血的病人,如果需要輸入800 毫升血量時,輸400 毫升只需要2 個獻血者,輸200 毫升就需要4 個獻血者,這樣血液來自多個人的風險相對就要高一些。還有就是因為輸血樣本的增加,也使臨床檢驗輸血人員在配型時工作量增加,有可能因為操作誤差,試劑的因素和其他環(huán)節(jié)的不安全原因而使輸血的風險提高?;颊叩尼t(yī)療費用的增加也會給病患帶來更多的經濟負擔。所以一次輸入400 毫升血液,可以讓受血者被輸入的血液來源的數量減少,致敏源也減少,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的概率也降低,輸血傳染病的風險也要小一些,這樣也有利于輸血的安全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九條規(guī)定獻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為200 毫升,最多不超過400 毫升,兩次采血間隔不少于6 個月。這樣獻400 毫升血液就有法律的依據。在歐美一些國家,體重50 公斤以上的成年人,每次無償獻血量在450-500 毫升左右,東南亞各國的采血量每次也在300毫升以上。所以我國實行的獻血量是合理合法的。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提倡一次獻血400 毫升的好處和依據。當然在獻血時,我們也要尊重獻血者自己的選擇,保障無償獻血者的合法權益,讓獻血者在捐獻血液的過程中即感受到無限關懷,又能真正了解到獻血是一種救死扶傷、無私奉獻的高尚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