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馮 鐸,李志豪,陳 晶,畢宛毓
(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遼寧大連 116023)
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簡稱“大創(chuàng)”)是教育部組織實施的“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重要內容之一。物理專業(yè)實驗室不僅是“大創(chuàng)”計劃的重要實踐基地,專業(yè)實驗教學也是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之一[1]。
長期以來,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束縛,實驗教學往往不受重視,學生探索性、創(chuàng)新性實踐訓練受到限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2-3]。如何將“大創(chuàng)”計劃和物理專業(yè)實驗教學有機融合,以實驗室為“大創(chuàng)”平臺,以“大創(chuàng)”促進實驗教學,增強學生實驗興趣,進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是物理專業(yè)實驗教學改革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4-5]。
應用物理學專業(yè)實驗項目之一——光催化系列實驗項目,是專為大學生開展的專業(yè)實驗訓練項目。此系列實驗項目分為3 步:分子模擬、制備及觀察、光催化降解,實驗目的使學生掌握環(huán)境保護領域新的技術方法,并學會利用模擬結果和真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的科學思想。由于課堂實驗教學的時間和空間有限,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實驗室通過“實驗教學-內容延伸-探索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在課堂實驗教學的基礎上,拓展教學資源,每年承擔“大創(chuàng)”計劃1~2 項,并將“大創(chuàng)”成果反饋實驗教學,形成以“大創(chuàng)”計劃為導向的專業(yè)實驗教學項目。
以下從“大創(chuàng)”計劃的實驗過程著手,說明如何在實驗教學的基礎上,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
光催化技術是環(huán)境領域一門新興技術,是指在有光參與時,將有機污染物降解為非污染物的技術,在環(huán)境治理、資源保護等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6]。TiO2光催化劑由于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較高的催化活性等諸多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光催化技術的多個領域[7-10]。
然而,TiO2在應用上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純凈的TiO2電子和空穴壽命短、易復合,有效參與反應的數量少;光吸收范圍窄,光的利用率較低等,這些缺點限制了TiO2作為理想光催化劑的潛力。人們采用了多種方法對TiO2光催化活性進行改良,其中進行離子摻雜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原因是離子摻雜不但能減小電子-空穴的復合,還能有效改善TiO2的電子結構,使其發(fā)生明顯的紅移現象,可有效提高其對可見光的利用率。
在實驗教學中,對TiO2進行鐵(Fe)/銀(Ag)/錳(Mn)/鑭(La)等任一金屬離子摻雜,觀察不同摻雜離子對光催化性能的影響。在學生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的基礎上,針對一些對該項目感興趣的同學,進行實驗內容的適當延伸,并承擔“大創(chuàng)”計劃1 項:“離子摻雜比例對TiO2光催化效果的改良研究”。實驗過程以Mn 離子摻雜TiO2為例,首先分子模擬不同摻雜比例對TiO2光催化性能的改良,再通過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進行實驗驗證。
基于密度泛涵方法的從頭算量子力學程序(CASTEP)模塊,采用商業(yè)軟件Materials Studio進行模擬,過程分為建立超胞、設置參數、分析結果3 步。銳鈦礦型TiO2超胞(2 ×2 ×1)結構由8 個Ti原子,16 個O原子組成,如圖1(a)所示。將超胞中任意1、2、3 個Ti離子被Mn離子取代,分別對應摻雜比例為12.5%、25.0%、37.5%,其中摻雜比例指Mn 離子所占摩爾分數,分子結構如圖1 所示。通過MS軟件建立單胞、超胞結構,學生可以對晶體的微觀結構進行觀察分析。
圖1 不同Mn摻雜比例下銳鈦礦型TiO2 超胞結構
當光照射到光催化劑表面時,軌道電子吸收相應頻率的光子能量而發(fā)生帶間躍遷,光子能量的變化會反射出一定的光譜,進而表現出不同的光學性質。介電函數虛部值由電子躍遷決定,即帶隙較窄時,虛部值一般較大[11],電子越容易躍遷。如圖2 所示,未摻雜TiO2的介電函數虛部(圖中黑線所示)在0~40 eV之間出現2 個峰值,其中最大峰值出現在3~5 eV之間,表明此頻率范圍內能夠躍遷的電子最多。然而,可見光光子的能量范圍為1.63~3.1 eV,小于未摻雜TiO2虛部峰值位置,因此可見光的利用率并不高。Mn 離子摻雜使介電函數的虛部峰值明顯向低能區(qū)移動,其中0~3 eV之間出現的極大值已覆蓋可見光光子的能量范圍,表明可見光能夠激發(fā)此區(qū)域內的大量電子,進而有效改良了TiO2的光催化性能。此外,通過分析結果還發(fā)現,隨著Mn離子摻雜比例的增加,介電函數虛部最大峰值逐漸增大,說明摻雜比例越高,催化性能越好。
圖2 未摻雜和不同比例Mn摻雜銳鈦礦型TiO2介電函數虛部圖
學生將配制好的不同摻雜比例的Mn-TiO2粉末加入甲基橙溶液中,通過紫外燈照射3 h 后,發(fā)現未摻雜、Mn離子摻雜比例為12.5%、25%、37.5%的TiO2對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別為47%、81%、68%和60%,結果說明TiO2降解甲基橙的效率隨著Mn 離子摻雜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減小趨勢,如圖3 所示。因此,學生發(fā)現問題:實驗結果與模擬結果并不符合。
圖3 不同錳摻雜比例下,TiO2 光催化劑對甲基橙降解率的影響
針對實驗中發(fā)現的問題,學生繼續(xù)探索研究。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Mn的摻雜量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個最佳比率[12-13]。達到最佳比例時,催化性能最優(yōu),此時電子和空穴的復合率較低,而光能的利用率相對較高。根據分子模擬結果和實驗結果對比,學生得出結論:Mn 摻雜比例為12.5%時Mn-TiO2的催化性能最優(yōu),此時介電函數虛部值出現的第一個極大值(對應頻率為1~2 eV)不超過10。
根據得出的結論,學生又做了進一步的探索研究。通過模擬計算,發(fā)現離子摻雜比例相同時,不同摻雜位置會對催化性能產生影響,不同離子共雜也會對催化性能產生影響。以摻雜比例為25%的Mn-TiO2兩種結構為例,學生研究了在相同摻雜比例條件下,不同摻雜位置對銳鈦礦型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響。
如圖4 所示所示,在1~2 eV 之間出現介電函數虛部值的最大峰,且峰值大小與摻雜位置有關。
圖4 Mn摻雜濃度為25.0%時Mn-TiO2 兩種結構介電函數虛部圖
結構1 峰值為15 左右,高于結構2,根據以上結論,在介電函數虛部出現的第一個極大值(對應頻率為1~2 eV)不超過10 時,催化性能達到最好。所以由圖4 可以認為摻雜結構2 的催化性能優(yōu)于結構1。因此,學生得出創(chuàng)新性結論:在實際生產應用過程中,不僅要選擇合適的摻雜比例,還應盡可能篩選最優(yōu)的摻雜位置。
物理專業(yè)實驗不同于物理基礎實驗,注重拓展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學生基于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專業(yè)實驗教學是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室不僅為學生提供基礎的實驗設備和硬件平臺,提供“大創(chuàng)”的選題來源,實驗教學內容更能豐富學生思想,提供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大創(chuàng)”計劃以專業(yè)實驗教學為基礎,避免了學生選題沒有依據,缺乏理論知識和必要的實驗技能,或者“大創(chuàng)”實施過程中過分依賴指導教師,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索意識的培養(yǎng)。
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認為實驗教學仍舊是理論課程的輔助形式,教學內容和形式往往比較單一,大多數通過老師講解、演示,學生根據固定模式操作,學生缺乏靈活性、自主性學習,造成積極性不高。另外,教學時間和地點比較固定,學生不具有進一步探索延伸的時間和空間。以“大創(chuàng)”計劃為導向的實驗教學,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還能將“大創(chuàng)”成果反饋實驗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契合物理專業(yè)實驗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
物理專業(yè)實驗教學為“大創(chuàng)”計劃提供基礎平臺,“大創(chuàng)”計劃為實驗教學注入活力和改革動力,將兩者有機融合、相互滲透,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目的。應用物理學專業(yè)實驗室以“大創(chuàng)”計劃為導向,探索以物理專業(yè)實驗教學為基礎的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模式。實踐表明,該教學模式不僅能有效整合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實驗積極性,更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的創(chuàng)新能力,切實提高專業(yè)實驗教學質量。相信在今后的專業(yè)實驗教學改革過程中,以“大創(chuàng)”計劃為導向的實驗教學,還將持續(xù)進行并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