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璐 金 花 薛建鵬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陜西·楊凌 712100)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群體面臨著要適應“變化快,不確定性高”社會環(huán)境的巨大挑戰(zhàn)和成長壓力,而“大學生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外界環(huán)境及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沖擊,容易引發(fā)心理問題”。[1]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面臨著各種層出不窮新課題的挑戰(zhàn),需要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學生群體的新特點和新需求,“根據特點找尋規(guī)律, 把握需求實現引導性滿足”,[2]才能應學生所需,工作才能夠取得實效。
本研究立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以某重點高校全體學生心理測評結果為數據樣本,分析大學生群體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據此討論大學生群體在學習和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突出的壓力和困擾,為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指引。
西部某農林高校 X 大學2019 年秋季學期全體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計29888 人的心理普查測評結果為基礎資料。心理普查實際參測人數29537 人,參測率為98.8%;其中本科生71.7%,研究生29.3%。
采用“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進行心理測評,量表共96個項目,測評結果為22 項因子原始分及因子均分,該量表根據心理問題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將22 個因子歸納為三級4 個方面:一級篩查(2 個因子)分別篩查是否存在“幻覺妄想”或“自殺意向”等嚴重的精神疾病癥狀;二級篩查共15 個因子,分內化心理問題(7 個因子)和外化心理問題(8 個因子)兩個方面,描述受測者是否存在某些心理問題的表現,比如“焦慮”“抑郁”“睡眠困擾”等;三級篩查(5 個因子)主要反映受測者心理壓力困擾來源,比如“就業(yè)壓力”“學業(yè)壓力”“人際困擾”等。
采用SPSS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就大學生心理測評量表結果各因子均分進行均值差異對比分析,探討心理問題癥狀、表現、壓力及困擾來源。
心理測評量表結果反映了受測者22 個方面的心理健康情況,因子均值越高代表受測者在該因子的題目上“陽性”應答比較多,說明受測者對這個因子描述的相關問題越敏感,在這個因子上表達的“癥狀”“不適”“困難”比較多。相關文獻表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較大,[3]為考察本科生和研究生群體在心理健康問題上的不同特點,本研究用獨立樣本T檢驗比較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因子均值差異。全體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因子均分的平均值及標準差參見表1,不同群體各因子均分比較折線圖見圖1。
表1 參測學生、本科生、研究生各因子均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M±SD)
圖1 各因子均分均值折線圖(癥狀比較)
就各項因子的均分進行比較(如表1 及圖1 所示),發(fā)現:(1)三級篩查“一般壓力和適應困擾”中“就業(yè)壓力”和“學業(yè)壓力”2 個因子均分最高;(2)內化心理問題的“敏感”、外化心理問題的“網絡成癮”和“睡眠困擾”3 個因子的均分也比較高,其他二級篩查的因子得分相對比較接近量表總均分;(3)一級篩查嚴重心理危機的“幻覺、妄想”“自殺意圖”以及二級篩查外化心理問題的“自傷行為”和內化心理問題的“軀體化”4 個因子得分較低。
本科生和研究生各項因子均分的差異性T檢驗結果表明:在所有22 個因子上,本科生得分均顯著高于研究生,P 值均<.001,達到顯著性水平。相比較而言,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值差比較大的4 個因子分別是“學業(yè)壓力”“就業(yè)壓力”“敏感”“網絡成癮”,這4 項因子也是整體上均值得分較高的幾項;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值差比較小的5 個因子分別是“自傷行為”“自殺意圖”“軀體化”“進食問題”“幻覺、妄想”,這5 個因子正好也是因子均分最低的幾項。
從學生遭遇的“一般壓力和適應困難”的幾個因子角度來分析,“就業(yè)壓力”和“學業(yè)壓力”得分最高,說明相對于適應、人際和戀愛等方面,就業(yè)和學業(yè)壓力是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來源?!熬蜆I(yè)壓力”得分高,表明學生對就業(yè)相關問題保持較高的關注度,普遍存在對個人就業(yè)前景的不確定感和擔心?!皩W業(yè)壓力”得分高,表明學生普遍存在對個人的學業(yè)表現和能力不滿意、學習過程中有受挫體驗等現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此兩項上的均值存在顯著差異,說明隨著受教育水平及閱歷增加,研究生在學業(yè)和就業(yè)相關問題上,對個人能力和專業(yè)領域的認識都更清晰,個人目標也相對明確,所以研究生比本科生應對能力要好,但是就研究生群體而言,相對于其他困擾,在個人學業(yè)發(fā)展和就業(yè)期待值水平較高,因此壓力較大。
研究生和本科生均是“就業(yè)壓力”得分最高,“學業(yè)壓力”居第二,表明在大學不同階段,這兩個方面的問題都是大學生個人成長和發(fā)展關注重點,也是困擾相對普遍的兩個方面。從個體適應和發(fā)展的角度上說,大學階段個體發(fā)展的任務就是學習專業(yè)知識,從而具備工作能力,大學生正處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普遍報告存在壓力和困擾是正常的,這一結果恰恰說明學生發(fā)展的重心沒有偏移。
這個結果也說明,大學生對于個人學業(yè)發(fā)展、未來職業(yè)目標及價值等問題仍然存在著很多困惑,或對個人學業(yè)及就業(yè)前途感到迷茫、擔憂,或因難以彌合理想和現實之間差距而沮喪無措,生涯教育成效尚未達到理想狀態(tài)。尤其是對于以農林為優(yōu)勢專業(yè)的高校大學生,面臨更多現實就業(yè)環(huán)境和個人職業(yè)理想之間的沖突,需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大開展“生涯指導”的力度,以終身發(fā)展和廣義生涯理念[4]為指導,幫助和引導學生在自我、學業(yè)、職業(yè)、生活等方面生命發(fā)展歷程與角色上實現統(tǒng)合和發(fā)展。
“網絡成癮”和“睡眠困擾”是學生外化心理問題癥狀中均值分較高的兩項,睡眠質量差和網絡成癮是普遍存在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5]“網絡成癮”主要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網絡而導致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差異分析結果表明,在“網絡成癮”因子上,研究生和本科生均分存在顯著差異,而且差異較大;而在“睡眠困擾”因子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均分差異較小。
隨著電子信息化技術的革新,手機和網絡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都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與此同時網絡成癮問題日漸突出。測評結果提示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難以控制上網時間,認為自己過于依賴網絡和手機。一方面學生普遍表達對自己依賴網絡和手機行為的不滿和擔憂,說明學生普遍具有自我管理意識和意愿,心態(tài)是追求積極的;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學生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上需要提升。同時,研究生比本科生在“網絡成癮”的困擾程度較小,說明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比本科生要好。
“睡眠困擾”主要評估是否存在睡眠過多、睡眠過少或其他睡眠相關的困擾。測評結果表明:睡眠時間不夠是大學生普遍苦惱,本科生和研究生因子均分差并不大。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普遍反映,忙亂的學習節(jié)奏和宿舍同學間作息不一致導致睡眠不足,而研究生主要反饋科研壓力、師生關系處理等壓力引起睡眠困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當具備時代敏感性,關注“網絡成癮”“睡眠困擾”相關問題的研究,科學分析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互聯網新媒體應用快速推進、學校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深刻影響,及時給予學生科學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建議面向學生群體,多開展“自我管理”“時間管理”訓練營之類的團體輔導活動,加強“身心健康管理”相關的教育內容,切實提升學生對“網絡成癮”“睡眠困擾”等所謂“時代通病”的應對能力。
在二級篩查內化心理問題癥狀中,“敏感”因子得分較高,本科生和研究生得分差異較大。所謂“敏感”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過分擔憂或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看法,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對一些小事也反應強烈,往往可能因為別人一個無意識的眼神,就開始自我懷疑或者認為對方不喜歡自己,也可能因為害怕別人取笑自己或看不起自己而在人際交往中表現退縮。
相對“抑郁”“焦慮”“社交恐懼”等傳統(tǒng)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典型表現,測評量表結果反饋,當下大學生普遍反映自己過分在意他人評價并為此感到困擾,說明學生既有“融入社會,被他人喜歡和認可”的需要,同時也有“保持個性,自信自尊”的需要。尤其是本科生,人格品質發(fā)展尚不成熟,自我認識不完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穩(wěn)固,容易受環(huán)境、他人影響,內心沖突較多。
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價值觀培育、個性養(yǎng)成教育非常重要,在人生觀、價值觀存疑問題上給予積極引導,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更好的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