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京城一票 圖片提供/站酷海洛
蟈蟈隸屬于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學名螽斯,別名蟈蟈、叫哥哥、蛞蛞。蟈蟈屬于大型昆蟲,成蟲體長4 厘米、體寬1 厘米左右,雄蟲前翅互相摩擦發(fā)出“闊闊闊”的聲音,雌蟲不會鳴叫。我國最常見的有兩種螽斯,兩者身形、體態(tài)相似,可是鳴叫聲音卻是大相徑庭。作為鳴蟲賞玩的蟈蟈是優(yōu)雅螽斯,而長有翅膀會飛的是暗褐螽斯。
蟈蟈在我國分布地域廣泛,有南北之分。南方蟈蟈,由于個體小、叫聲不夠洪亮,很少作為鳴蟲賞玩。而北方地區(qū)的蟈蟈,由于個體大、顏色漂亮、鳴聲悅耳,很早就為人們所飼養(yǎng)。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河北、京津、山東各省市是野生蟈蟈的主要繁衍生息地。山西、河北的太行山脈、北京的燕山山脈、山東的沂蒙山脈更是優(yōu)良蟈蟈的主要產(chǎn)地,秋天飼養(yǎng)的野生蟈蟈大多產(chǎn)自這些地區(qū)。
蟈蟈一般生活在草叢、矮樹林、灌木叢中,尤其是山腳下、河灘邊的向陽灌木叢,最得蟈蟈青睞。在野外,蟈蟈卵越冬之后一般在四、五月間幼蟲破殼而出,經(jīng)過四到六次脫皮,六七月間涼爽的清晨,蟈蟈會倒掛在灌木叢中,頭向下,胸部脫裂線分開,慢慢從頭、前足、腹部到后腿逐漸脫出,歷時一小時左右,并將脫下的蟲皮吃掉,成為真正的成蟲。成蟲的壽命一般在八十到九十天,到了十一前后,野外就很少能聽到蟈蟈的鳴叫了。
蟈蟈屬于兇猛的雜食個體,在野外以其他昆蟲為食,食肉性強于食植性,這點可能和我們很多讀者的印象不符。野外成蟲雄蟈蟈都是獨居,有很強的領地性。隨著氣溫的升高,中午雄蟲蟈蟈開始振翅鳴叫,以吸引雌性個體前來交配。蟈蟈交配后,一般在八九月間開始產(chǎn)卵,一只雌蟲可以產(chǎn)卵300 ~400粒,所以中國自古就把蟈蟈寓意為多子的象征。
蟈蟈一般是以顏色進行分類,主要有五類品種。
綠蟈蟈,一般生長在平原田野,在黃河流域的糧食產(chǎn)區(qū)最為密集,個體較小,體色翠綠,鳴聲高亢。
山青蟈蟈,丘陵灌木、河灘雜草中最常見,綠色偏淡,夾雜黃褐色,個頭中等,最喜午后鳴叫。
草白蟈蟈,生活區(qū)域與山青接近,但是羽化時間比山青略晚,個體偏大,壽命長,顏色接近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
黑蟈蟈又稱鐵蟈蟈,主要生活在京郊山區(qū),尤以京郊平谷所產(chǎn)最為著名。其頭項后背深黑色,藍臉,粉肚,側膀翠綠,翅背黃褐色,個體大,鳴聲強勁厚重。
異色蟈蟈,因為雜交、生活環(huán)境、個體變異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出現(xiàn)很多中間色的品種,藍綠色、金黃色、紅褐色蟈蟈都屬于這類。
蟈蟈作為鳴蟲,被飼養(yǎng)、賞玩在我國已經(jīng)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唐宋時期始有蓄養(yǎng),到了清朝更是成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十分喜愛的鳴蟲之首。
每年端午到立秋期間,蟈蟈野外產(chǎn)區(qū)就會有專人大量捕抓野生蟈蟈,一般只捕捉雄性個體,裝入竹皮編的小籠中,販賣到城市。可能在很多人夏秋的記憶里,都少不了有人推著自行車,車后扎起人字形木架,掛滿幾百只蟈蟈籠的記憶。賣蟈蟈可能是走街串巷唯一不用親自吆喝的營生,幾百只蟈蟈的鳴叫傳入耳中,自然吸引大人、孩子前來選購。到了夏秋之交,您要是在北京的胡同里走過,一準兒能聽到各院里傳出的蟈蟈聲,掛在院里石榴樹下、葡萄架上、窗框邊、房檐下通風的陰涼處。講究的人家會用帶門的竹籠飼養(yǎng)(形制如同縮小的鳥籠),大部分就用購買時的竹皮籠,籠子上一準兒插著蔥芯、黃瓜,午后、傍晚蟈蟈的鳴叫渾厚悅耳,伴著人們生活的五音,給大眾的生活平添了一抹閑趣。
如果您去故宮游覽,到了金鑾殿,導游多數(shù)會給您講乾隆皇帝“萬蟈來朝”的故事。皇帝認為清朝乃是上邦之國,而其他國家都應該臣服于大清帝國,希望看到萬國來朝的景象。雖然咱們乾隆皇帝有這樣美好的愿望,可是其他國家不買賬怎么辦呢?皇宮里的造辦處自然有辦法,每年正月初一,造辦處把提前飼養(yǎng)好的蟈蟈裝進鳴蟲罐,擺放在大殿內(nèi),等乾隆皇帝參加大典進來前一刻鐘給蟈蟈加溫(冬蟈蟈遇熱則鳴,一般冬天飼養(yǎng)溫度在20℃左右,加溫到25℃蟈蟈就開始鳴叫,一只開始叫,其他的也就都跟著應和)。乾隆皇帝來到金鑾殿的時候,蟈蟈就會叫成一片,蟈蟈的鳴叫聲就是“蟈蟈蟈”,這蟈與國同音,正好應了同音字的彩頭萬國來朝。儀式過后,這些蟈蟈也會分賞給王公大臣,慢慢地冬蟈蟈的賞玩也就在民間流傳開了。
冬蟈蟈,即冬天賞玩的由人工繁育的蟈蟈,清末民國時期在北方的京津地區(qū)最為流行,冬天的茶館里絕少不了各色蟲具葫蘆和蟈蟈的鳴叫。那時候,冬天賞玩蟈蟈絕對是稀罕物,屋外漫天飛雪,室內(nèi)三五好友,一盞熱茶,懷中夏蟲,賞器、賞鳴又得一番情趣。那時候由于繁殖技術的隱秘和冬季加溫繁殖成本高,一只蟈蟈幾兩銀子十分普遍,多為王公貴胄、富家大戶所得?,F(xiàn)代,隨著繁育技術的成熟和繁育量的增加,冬天賞玩蟈蟈已經(jīng)十分普遍,一只普通的冬蟈蟈不過二三十元。
清朝流傳至今北方飼養(yǎng)冬蟈蟈,多是用蟈蟈葫蘆作為盛器。各色形制的葫蘆可謂琳瑯滿目,棒子形、柳葉形、雞心形……加上金屬簧圈、配上各色口蓋,器物之美更為賞玩增色不少。近代隨著江浙滬地區(qū)開始流行冬天賞玩蟈蟈,出現(xiàn)了以上海地區(qū)“譚罐”為代表的有機玻璃罐蓄養(yǎng)冬蟈蟈的潮流,因其實用性強,漸漸替代了葫蘆作為冬蟈蟈盛器一支獨大的地位,更為現(xiàn)代普通愛好者所接受。
人工繁育的冬蟈蟈,需要加溫、加濕,生長環(huán)境又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所以沒有野生蟈蟈個體強壯。由于未曾受到自然界惡劣環(huán)境的影響,相對壽命更長,成蟲后能活四到五個月。人工繁育的冬蟈蟈鳴聲普遍不夠響亮、低沉,偶得聲音洪亮者稱為“亮叫”、聲音圓厚者稱為“叫憨”,都是百不得一的精品。為了挽救叫聲不足者,又孕育而生了“點藥”這門手藝,以改變蟈蟈鳴叫的音色。
蟈蟈賞玩,雖為“雕蟲小技”,但其內(nèi)涵卻又“博大精深”,其中奧妙與樂趣更是世代相傳,惹得人們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