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蔣 娟,朱 丹(指導)
(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重慶 400030)
急性腰扭傷為針灸科常見疾病之一,常因用力不當或外力牽拉致使腰部肌肉、筋膜等急性損傷,并可伴有椎間小關節(jié)錯位及其周圍關節(jié)囊嵌頓,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劇烈、腰部僵直、腰肌緊張、活動不利,但無脫臼、皮損、骨折等[1]。本研究用綜合方法治療急性腰扭傷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2例,均為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針灸門診2019年2月至10月診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19~57歲,平均(40.33+10.33)歲;病程24h之內。觀察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18~55歲,平均(38.71+9.73)歲;病程24h之內。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急性腰扭傷的診斷標準[2]。有扭傷病史,腰部局部肌肉痙攣,壓痛明顯或可觸及條索樣改變,腰部活動受限。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無針刺、耳穴貼壓等禁忌;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年齡小于16歲或大于65歲,中途退出或失聯(lián),有暈針史,合并其他腰部疾病,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或老年癡呆。
對照組:用0.30mm×25mm~0.30mm×50mm一次性針灸針(無錫佳健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俯臥位,雙上肢自然放置,取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委中,不能彎腰加印堂、后溪,不能左右活動加攢竹、腰腿點(奇穴),針刺得氣后給予電針(疏密波)[3]治療,留針30min,同時予紅外線照射。
觀察組:予耳穴貼壓,取穴腰椎穴、腰椎穴對應耳背點(兩穴對壓)、脾、肝、神門、枕,用0.30mm×25mm~0.30mm×50mm一次性針灸針(無錫佳健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針刺雙手奇穴腰腿點、腰部阿是穴,得氣后快速小幅度提插捻轉,以酸脹且能承受為宜,同時囑患者開始前后左右小幅度活動,活動幅度隨癥狀逐漸好轉而加大,治療5min后用與對照組相同的方法治療。
兩組均治療5天。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腰部疼痛完全消失,功能活動完全正常。顯效:腰部疼痛明顯減輕,活動時疼痛較輕。有效:腰部疼痛癥狀減輕,仍有疼痛,活動時明顯或加重。無效:腰部疼痛無改善,活動時明顯甚至加重。
用SPSS13.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急性腰扭傷疼痛是因局部軟組織在受到機械性刺激后發(fā)生炎性反應,產生多種炎癥因子,引起局部肌肉痙攣、緊張、水腫而供血不足[4],在發(fā)病數小時或1~2天后逐漸加重[5]。治療應以消除炎性,改善血液循環(huán),消除水腫為目的。
急性腰扭傷屬中醫(yī)“腰痛”范疇。病機為氣滯血瘀,經絡不通。《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闭J為耳與臟腑、經絡有密切關系。刺激耳穴能調節(jié)經脈及相應臟腑,使其恢復正常功能[6]。此外,刺激耳穴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組織新陳代謝,消除炎癥[7]。針刺同時配合腰部循序漸進的主動活動能改善腰部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氣血疏通瘀滯經氣,修復錯位的腰部關節(jié)和筋膜組織。
綜合治療能解除腰部肌肉痙攣、緊張、水腫所致供血不足,從而治療急性腰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