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原,初 曉
(1.長沙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2015級本科生,湖南 長沙 410219;2.長沙醫(yī)學院中醫(yī)學院,湖南 長沙 410219)
腦卒中是神經內科危急重病,多由腦血管破裂或血液循環(huán)障礙而致[1]。即使及時有效的治療,也有可能遺留運動功能障礙,嚴重者會出現(xiàn)痙攣偏癱[2]。本研究探討按壓法對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股四頭肌電生理參數的影響,報道如下。
共9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住院的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根據按法的不同分為A組、B組、C組各30例。A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0~85歲,平均(65.71±2.12)歲;病程6~29天,平均(19.22±1.22)天;體質量指數(BMI)20~35kg/m2,平均(26.93±7.50)kg/m2;收縮壓(SBP)15~18kpa,平均(16.65±0.05)kpa;舒張壓(DBP)11~14kpa,平均(12.65±1.05)k p a。B組男1 6例,女1 4例;年齡5 1~8 6歲,平均(66.16±2.19)歲;病程7~30天,平均(20.19±1.05)天;BMI21~36kg/m2,平均(27.10±6.50)kg/m2;SBP 15~17kpa,平均(16.62±0.03)kpa;DBP11~15kpa,平均DBP(12.67±1.03)kpa。C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2~85歲,平均(65.33±2.09)歲;病程6~28天,平均(19.52±1.19)天;體質量指數(BMI)21~36kg/m2,平均(26.77±6.50)kg/m2;收縮壓(SBP)15~19kpa,平均(16.24±0.07)kpa;舒張壓(DBP)10~15kpa,平均(12.56±1.04)kpa。3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腦卒中西醫(yī)診斷符合《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知情同意且配合治療,認知功能正常(MMSE評分不小于27分),下肢Ashworth分級為Ⅱ~Ⅳ級。
排除標準:佩帶心臟起搏器,外周血管性疾病,對刺激不能提供感覺反饋,不能放置電極,頸動脈竇處、感染部位、手術部位、皮膚感覺缺損或對電極過敏的部位。
3組均進行營養(yǎng)支持,用藥指導,健康宣教等常規(guī)治療。A組、B組均用自制“按法操作治療儀”模擬,治療儀包括固定架、壓力臂、控制器以及動力提供裝置,可提供不同力度、不同頻率的刺激強度,并且能刺激股四頭肌的不同部位。根據按壓時按棒刻度下降的高低設置按法的力度(輕刺激下降1刻度,重刺激下降2刻度)。根據按壓的快慢設置手法的頻率(快刺激1min80次,慢刺激1min40次)。根據肌套上不同位置的開孔刺激肌肉的不同部位(股四頭肌肌腱及股四頭肌肌腱肌腹)。兩組均先采取輕刺激下降1刻度,快刺激模式,30min。然后采取重刺激下降2刻度,慢刺激模式,30min。A組刺激股四頭肌肌腱,B組刺激股四頭肌肌腱肌腹,日1次,兩組均治療3個月。
股四頭肌肌電積分: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結束后,A組、B組采取俯臥位,在專業(yè)醫(yī)師操作下使用KEYPOINT全功能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把1個單極針電極插進同側排腸肌中上部肌腹為記錄電極,另一單極針電極插進鄰近皮膚為輔極,同時固定接地電極,用0.5-IHz的方波刺激,逐漸增大電流,記錄股四頭肌表面肌電積分值(iEMG)、方根振幅(RMS)。
運動功能: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結束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FMA)[4]評測下肢部分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共17項,每項最高得分為2分,總分34分,評分越高表示下肢運動能力越好。
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組治療前后股四頭肌肌電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3組治療前后股四頭肌肌電積分比較 (±s)
表1 3組治療前后股四頭肌肌電積分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iEMG(cm/s) RMS(u/V)治療前A組 30 0.08±0.03 8.53±1.42 B組 30 0.09±0.02 8.54±1.38 C組 30 0.08±0.02 8.53±1.39 F 1.765 0.001 P 0.177 0.100治療后A組 30 1.05±0.01* 4.13±0.95*B組 30 1.01±0.02* 6.85±1.12*C組 30 0.09±0.03 8.45±1.35 F 18960.00 107.884 P 0.000 0.000
3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見表2。
表2 3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s)
表2 3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FMA評分治療前A組 30 15.53±2.34 B組 30 15.13±2.43 C組 30 15.42±2.38 F 0.226 P 0.799治療后A組 30 25.73±3.43*B組 30 20.13±3.42*C組 30 16.33±2.45 F 68.301 P 0.000
腦卒中后痙攣異常的運動模式是康復中經歷的一個過程。因而,及早建立起正常的運動模式,能夠加速大腦、脊髓等中樞功能有效重組。如果在出現(xiàn)痙攣時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糾正,則可能會造成終身殘疾。
臨床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癱瘓的方法包括消除誘因、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運動康復、按摩、功能性電刺激、濕熱療法、冷療、水療、支架及夾板、局部注射等。治療痙攣時都趨向于降低支配痙攣肌的神經興奮性[5]。推拿為一種無創(chuàng)傷性的物理刺激療法,通過刺激穴位或肌肉,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繼而達到治療效果。同時,推拿手法作為一種被動運動訓練方法,在中風病早期輔助治療中適用性較強。推拿能夠有效緩解痙攣狀態(tài),并且也越來越廣泛被用來緩解偏癱痙攣狀態(tài)。周亞等[6]研究指出,推拿療法能很好的促進腦卒中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用按法操作治療儀設置不同的按壓力度及按壓頻率,分別對股四頭肌肌腱及股四頭肌肌腱肌腹進行按壓,對股四頭肌痙攣部位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改善機體血液循環(huán),刺激神經傳導,調整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7-8]。按法操作治療儀模擬了推拿,且經過科學的設置,能夠保持恒定、持續(xù)的按壓力度及按壓頻率,獲較好的按壓效果。同時按壓股四頭肌肌腱部位因刺激感形成沖動信號,更易誘發(fā)腱器官“反牽張反射”效應,是緩解肌肉痙攣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利于運動功能的恢復[9-10]。研究結果顯示,A組iEMG高于B組、C組,且B組高于C組;RMS低于B組、C組,且B組低于C組;治療后FMA評分A組高于B組、C組,且B組高于C組。表明按壓股四頭肌肌腱、股四頭肌肌腹均能夠改善腦卒中后偏癱肌痙攣股四頭肌電生理參數,利于運動功能的恢復,且按壓股四頭肌肌腱的治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股四頭肌肌腱按壓效果較好,能改善肌痙攣股四頭肌電生理參數,利于恢復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