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丹,江雯涵,周海燕,聞 瑛,袁 磊,高紅勤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太倉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江蘇 太倉 215400)
病毒性腦膜炎以發(fā)燒、頭痛、惡心嘔吐及全身中毒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常因外感引起,頭痛表現(xiàn)較為明顯。病毒性腦膜炎屬中醫(yī)“溫病”范疇,頭痛多因外感六淫之邪侵襲而致。筆者在西藥治療同時用芎芷石膏湯加減治療病毒性腦膜炎所致頭痛取得較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53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28例,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齡(34.89±11.02)歲,平均病程(3.82±1.70)天。對照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齡(32.40±9.73)歲,平均病程(4.00±1.80)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病毒性腦膜炎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神經(jīng)病學》[1]。①起病前2周有感染史;②呈現(xiàn)發(fā)燒、頭痛、惡心、嘔噦、腹瀉及因感染引起的全身癥狀;③頭顱影像學檢查未發(fā)現(xiàn)腦組織受損表現(xiàn);④CSF測壓正?;蛟龈撸R?guī)檢查中白細胞數(shù)多升高,但不高于500×106,生化檢查中蛋白輕、中度升高,糖及氯化物大致正常。
外感頭痛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內科學》[2]。①寒重:發(fā)燒不明顯,體溫不高,但畏寒重,寒重熱輕,且頭痛遇風則加重,身體疼痛,頭痛常常牽連頸、肩、背部,舌淡紅苔薄白,脈浮;②熱重:發(fā)燒顯著,體溫升高明顯,熱重而寒輕,頭痛劇烈,面紅口干,小便黃,大便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③濕重:頭痛程度不重,但頭部猶如有物束縛,疼痛不爽,可伴有胸脘煩悶不適,口黏,胃口不佳,納谷不香,嘔噦,大便黏膩不爽,有便不凈之感覺,伴有熱像者可有肛門灼熱感,舌苔或白膩或黃膩,脈或濡或滑。
納入標準:切合診斷標準及證型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腦脊液檢查提示可能為細菌或結核感染,頭顱CT或MRI提示有腦實質損害或顱內占位性病變,腦電圖有局灶性異常。
兩組均給予西醫(yī)抗病毒及抗感染治療。阿昔洛韋注射液(國藥集團榮生制藥有限公司)0.5g、注射用青霉素鈉(石藥集團)480萬U,均每8h靜脈注射1次。青霉素過敏或皮試陽性則予頭孢曲松(羅氏芬,羅氏制藥)2.0g,每日2次靜脈注射。
觀察組加用芎芷石膏湯加減。藥用川芎、白芷、野菊花、羌活、藁本各10g,生石膏20~30g(先煎)。寒盛加荊芥10g,防風10g,細辛3~5g以辛溫散寒。發(fā)熱不劇去生石膏。熱盛傷津,邪犯氣分,表現(xiàn)有口干咽燥、喜飲加知母10g、天花粉15g,烏梅10g以清熱生津。大便干結難下加生大黃5g(后下)、枳實10g、厚樸10g以瀉熱通便。濕盛汗出不爽,口黏口渴加藿香10g、佩蘭10g以除濕。大便粘膩加炒白術10g、薏苡仁30g以健脾化濕。濕郁氣滯有胸脘煩悶不適加蘇梗10g、薤白10g以理氣。水煎,每天口服2次,每次150~200mL。
兩組均治療7~10天。
VAS疼痛評分:評分分為11個等級,按照疼痛程度不同進行記分。0分表示無疼痛感,10分則表示疼痛已超出所能忍受的范圍。
CSF相關指標:主要進行壓力,常規(guī)及生化檢測。
用SPSS20.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評分減少5分及以上或完全不痛為明顯好轉,評分減少3分及以上或頭痛減輕為部分好轉,評分減少3分以下或頭痛無減輕為無效。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明顯好轉14例,部分好轉12例,無效2例,好轉率92.9%。對照組明顯好轉9例,部分好轉11例,無效5例,好轉率80.0%。好轉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評分 治療后評分 治療前后分值差觀察組 28 4.96±1.67 0.96±1.04*△ 3.96±0.96△對照組 25 5.12±1.56 1.80±1.23* 3.40±1.04
兩組治療前后CSF壓力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F壓力比較 (mmH2O,±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SF壓力比較 (mmH2O,±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8 198.57±38.85 140.00±23.26*△對照組 25 197.20±32.21 156.40±23.43*
兩組治療前后CSF白細胞、蛋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SF白細胞、蛋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SF白細胞、蛋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白細胞數(shù)(106) 蛋白定量(g/L)白細胞數(shù)(106)蛋白定量(g/L)觀察組 28 62.18±110.26 526±263.39 9.86±15.72*329.47±189.25*對照組 25 64.27±98.48 539±272.68 10.31±16.82*318.56±201.74*
病毒性腦膜炎屬中醫(yī)“溫病”范疇。病因為外感風、濕、寒、熱之邪侵襲。頭痛常因外感風邪,并寒、濕、熱之邪合而致病,諸邪隨風上行,擾動清空,或風邪夾痰夾瘀留滯清竅,導致頭痛。治外感頭痛在于祛風,同時兼顧其他如散寒、清熱、除濕等。因此病毒性腦膜炎所致頭痛應以祛風散寒、清熱化濕為主。
芎芷石膏湯出自《醫(yī)宗金鑒》,適用于一切外感風、寒、熱、濕之邪等引起的頭痛,功效為祛風清熱止痛。方中川芎祛風止痛,白芷祛風除濕止痛,生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野菊花祛風清熱解毒,羌活祛風除濕,藁本祛風濕、止痹痛。全方配伍突出“風藥”,且根據(jù)其性味不同而各有側重。
芎芷石膏湯加減輔治病毒性腦膜炎所致頭痛有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