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賢
(海南省東方市東方醫(yī)院,海南 東方)
腹瀉(Diarrhea)一般是由于內外源性感染引起,同時也是嬰幼兒的一種常見、多發(fā)疾病。該病在臨床上常有排便頻繁、大便性狀改變等表現,可有發(fā)熱、嘔吐以及腹痛等伴發(fā)癥狀,對于患兒的健康發(fā)育影響非常明顯[1]。蒙脫石散、雙歧桿菌活菌是目前兒科臨床治療嬰幼兒腹瀉的2種常用藥物,但相關資料表明,單純使用蒙脫石散或雙歧桿菌活菌對嬰幼兒腹瀉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2-3]。為此,本研究嘗試對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部分腹瀉患兒采取蒙脫石散、雙歧桿菌活菌兩藥聯用治療,效果較滿意,具體示下。
選擇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明確診斷為腹瀉的60例嬰幼兒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由臨床檢查確診,且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的判斷依據[4],②患兒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嚴重肝腎功能疾病,②對研究用藥過敏,③無法全程配合研究等。按照1:1比例隨機歸為兩組,A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3個月至3歲,平均(16.41±3.02)個月;B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個月至3歲,平均(16.52±2.98)個月。將A、B組的基線資料輸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在常規(guī)補液、抗病毒以及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對癥治療下,A組給予蒙脫石散(生產商:博福益普生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201301006)單藥治療,對不足12個月齡者,每次用量 1 g,3次 /d;對 12個月齡者,每次用量 1.5 g,3次 /d,于空腹狀態(tài)下服用。B組給予雙歧桿菌活菌(生產商: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批準文號:20120106x)+蒙脫石散聯合用藥,其中雙歧桿菌活菌每次口服1粒,3次/d,蒙脫石散用法用量同A組。待排便次數及大便性狀復常后,繼續(xù)給予上述相應方案用藥2 d,以鞏固效果。
測定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記錄兩組的止瀉時間(Antidiarrheal Time)及大便復常時間(Defecate Recovery Time),同時判定其臨床藥效:①顯效。經3 d用藥后可見排便頻次明顯減少,大便性狀基本復常,且腹痛、嘔吐等伴發(fā)癥狀明顯減輕,體溫恢復;②有效。經3 d用藥后排便頻次、大便性狀有所恢復,且相關伴發(fā)癥狀有所減輕,體溫改善;③無效。經3 d用藥后排便頻次、大便性狀以及伴發(fā)癥狀等基本無變化,甚至加重[4]。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程序20.0(Statist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Solutions 20.0, SPSS 20.0)處理此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B組患兒用藥后總有效率為93.33%(28/30),較A組患兒用藥總有效率66.67%(20/30)提升更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用藥后的臨床藥效評估結果[n(%)]
兩組治療前的血清CRP水平比較差異較小,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B組血清CRP水平較A組降低更明顯,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B組治療后的止瀉時間為(1.51±0.39)d,大便復常時間為(2.46±0.58)d,較A 組的止瀉時間(2.07±0.54)d與大便復常時間(3.23±0.81)d縮短均更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CRP水平及癥狀恢復時間的記錄結果(±s)
表2 兩組血清CRP水平及癥狀恢復時間的記錄結果(±s)
組別大便復常時間(d)治療前 治療后血清CRP(mg/L) 止瀉時間(d)A組(n=30) 34.98±9.05 13.43±4.59 2.07±0.54 3.23±0.81 B組(n=30) 35.12±8.87 8.03±2.88 1.51±0.39 2.46±0.58 t 0.061 5.458 4.605 4.233 P 0.478 0.0160 0.022 0.026
嬰幼兒腹瀉是繼呼吸道感染之后罹患率較高的一種兒科疾病,也是導致小兒營養(yǎng)不良、發(fā)育遲緩甚至死亡的一種疾病[5]。據統(tǒng)計,目前全球范圍內由于腹瀉而病死的小兒患者多達500~1800萬人/年,且該數據仍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其病因復雜,涉及內外源性2種因素,其中內源性因素主要與患兒腸道菌群紊亂有關,外源性病因則多為輪狀病毒感染。重視加強對嬰幼兒腹瀉的盡早治療以及對癥處理,對于控制病情、確保患兒的健康發(fā)育至關重要。
蒙脫石散(Montmorillonite Powder)是近年臨床廣泛用于嬰幼兒腹瀉防治的藥物之一,是一種具有層紋狀構造的天然蒙脫石微粒,其在清除腸道內致病菌及其釋放的毒素上有明顯的效果,并可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一層保護膜,對消化道黏膜具有保護與修復的作用。但相關文獻發(fā)現單純蒙脫石散治療的起效較慢,療效較不理想[6]。而雙歧桿菌活菌(Bifidobacterium Viable)是腸道菌群的一種調節(jié)制劑,其用藥安全、副反應少,常與其他藥物配合用于小兒腹瀉的治療[7]。經口服給藥后,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在腸道黏膜表層形成一層生物屏障,阻斷致病菌的定植與侵犯,并逐步釋放醋酸、乳酸等物質,通過改變腸道內pH值破壞致病菌的繁殖環(huán)境,從而發(fā)揮治療的目的。
相關研究表明,在蒙脫石散用藥的基礎上配合雙歧桿菌活菌治療,兩藥作用機制不同,治療有效率高達95.3%,且鮮有聯用后發(fā)生不良反應或相關并發(fā)癥的報道[8]。本組研究顯示,B組患兒用藥后的總有效率達到93.33%,與上述研究觀點大致吻合,同時B組血清CRP水平在治療后顯著下降,止瀉時間、大便性狀復常時間較A組也有更明顯的縮短,雙歧桿菌活菌與蒙脫石散聯合用藥,對嬰幼兒腹瀉的控制效果更理想、高效。
綜上所述,對嬰幼兒腹瀉使用雙歧桿菌活菌以及蒙脫石散兩藥共同治療,藥效顯著,并可加速清除炎癥因子,促進患兒癥狀的恢復,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