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燕
(延邊第二人民醫(yī)院,吉林 延吉)
高血壓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大多發(fā)生于老年患者。同時,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血壓同時也是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在對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并發(fā)心力衰竭的風(fēng)險極高,且大多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前,都出現(xiàn)了左心室肥厚的現(xiàn)象,因此,在對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血壓的控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心力衰竭(HF)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終末期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HF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而對于老年患者來說,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對患者具有更為嚴重的影響[1-2]。對于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中,血壓控制水平在對患者的治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針對血壓控制水平對老年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療效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自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8例老年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按照血壓控制水平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44例,男性27例,女性 17例,年齡 68~82歲,平均(74.52±3.28)歲,患者收縮壓≤150 mmHg;對照組患者44例,男性26例,女性 18例,年齡 65~83歲,平均(74.26±3.12)歲,患者收縮壓>150 mmHg。對比兩組患者除收縮壓外一般資料差異較?。≒>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3];年齡≥60歲患者。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臟器功能損傷患者;患有嚴重精神性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利尿、血管擴張、抑制心肌重構(gòu)等常規(guī)藥物治療。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后NT-proBNP水平、LVEF、LVEDd、LVESd 等指標[4]。
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NT-proBNP水平對比,治療前差異較?。≒>0.05),治療后差異較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NT-proBNP水平(±s)
表1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NT-proBNP水平(±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 44 3535.59±389.74 348.52±35.19對照組 44 3463.72±357.53 537.28±45.37 t 0.901 21.807 P 0.370 0.000
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 V E F水平對比,治療前差異較?。≒>0.0 5),治療后差異較大(P<0.0 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F水平(±s)
表2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F水平(±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 44 35.13±2.85 45.17±2.52對照組 44 34.96±2.73 42.95±2.71 t 0.286 3.979 P 0.776 0.000
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Dd水平對比,治療前差異較?。≒>0.05),治療后差異較大(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Dd水平(±s)
表3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Dd水平(±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 44 57.53±4.59 46.83±2.47對照組 44 56.98±4.28 51.28±2.16 t 0.391 11.220 P 0.697 0.000
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Sd水平對比,治療前差異較?。≒>0.05),治療后差異較大(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Sd水平(±s)
表4 兩組患者對比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Sd水平(±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6個月觀察組 44 43.75±1.14 32.75±1.83對照組 44 43.58±1.24 38.57±1.64 t 0.670 15.710 P 0.505 0.000
在臨床中對心力衰竭的研究表明,心力衰竭誘發(fā)因素較多,其中高血壓就是導(dǎo)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血壓升高,心臟后負荷增加,心肌細胞代償性肥厚,從而導(dǎo)致心室重塑,發(fā)生舒張功能障礙,進一步發(fā)展為收縮功能不全[5-6]。
高血壓在臨床中是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大多發(fā)生于老年患者。同時,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血壓同時也是誘發(fā)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在對高血壓患者的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并發(fā)心力衰竭的風(fēng)險極高,且大多患者出現(xiàn)心力衰竭前,都出現(xiàn)了左心室肥厚的現(xiàn)象發(fā)生,因此,在對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血壓的控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心力衰竭(HF)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終末期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HF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而對于老年患者來說,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對患者具有更為嚴重的影響。在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中,血壓控制水平在對患者的治療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根據(jù)相關(guān)研究指出,老年人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發(fā)病率較高且并發(fā)癥相對較多,特別是并發(fā)心力衰竭的臨床發(fā)病率極高。針對此類患者需要平穩(wěn)降壓并逆轉(zhuǎn)患者左心室重塑,有利于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及病死率。藥物貝那普利可對機體血管緊張素轉(zhuǎn)化酶活性產(chǎn)生抑制性作用,促進其前列環(huán)素和一氧化氮等升高,因此可促進血管擴張,同時該藥物還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管阻力并改善其心臟的收縮功能,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心排血量提升,因此可降低其心臟負荷,對于心力衰竭有良好治療效果。同時,貝那普利可對患者左心室肥厚以及心肌纖維化等產(chǎn)生顯著的抑制性作用,因此可促進心肌重塑的逆轉(zhuǎn),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血壓控制水平對老年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臨床療效的影響進行分析,并取得以下研究結(jié)果: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NT-proBNP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差異較大(P<0.05);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F水平對比,P>0.05,治療后差異較大(P<0.05);治療前與治療后6個月LVEDd、LVESd水平對比,治療前差異較?。≒>0.05),治療后差異較大(P<0.05)。
因此,我們認為,對老年高血壓合并HF患者進行血壓控制能顯著改善患者各項指標,提高對患者的療效[7-8]。
綜上所述,積極控制血壓對老年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預(yù)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