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蕾
(吉林省敦化市醫(yī)院,吉林 延邊)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是由肺內(nèi)原因或肺外原因引起的疾病,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呼吸急促、缺氧、口唇及手指、足趾端發(fā)紺,并且難以以常規(guī)氧療方式對呼吸窘迫癥狀進行緩解等為主要特征[1]。此外,該疾病還會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如深靜脈血栓形成、機械通氣困難脫機、肺間質纖維化等[2]。如不及時進行治療,就會導致呼吸系統(tǒng)受到損害,如情況嚴重,還會導致腎、胃腸部、中樞神經(jīng)等功能發(fā)生衰竭[3]。目前,臨床還未發(fā)現(xiàn)該疾病的特效治療方法,機械通氣治療是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就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一定的不足[4-5]。據(jù)相關研究表明: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治療可較好的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進行治療[6]。為了進一步驗證該說法的準確性及正確性,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76例,以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相關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者76例,納入標準:(1)患者相關癥狀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知情參與,并簽署相關同意書;(3)患者未患有其他嚴重威脅生命的疾病。排除標準:(1)病情較為嚴重,已危急生命者;(2)其他不適合參加此次研究的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中有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 41~72歲,平均(57.45±3.12)歲;觀察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 40~71歲,平均(57.49±3.1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臨床對比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即:生命體征監(jiān)測、連續(xù)動態(tài)中心靜脈壓監(jiān)測、并維持水電解質,保持水及酸堿的動態(tài)平衡,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抗生素、激素治療,從而預防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情況的發(fā)生。在此基礎上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通氣治療 PEEP:3~10 cm H2O;f:12~16 次 /min;潮氣量:10~15 mL/kg;I:E=1:1.5~2.0。給予觀察組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治療,PEEP:5~15 cm H2O;f:18~20 次 /min;潮氣量:6~8 mL/kg;I:E=1:1.2~2.0;FiO2:40%~60%。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通氣時間、氣壓傷及病死率情況。臨床治療效果共分3級: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經(jīng)相關治療后,患者相關癥狀及指標均得到好轉,F(xiàn)iO2>300 mmHg;有效:經(jīng)相關治療后,患者相關癥狀及指標均得到一定改善,200 mg≤FiO2<300 mmHg;無效:經(jīng)相關治療后,患者的相關癥狀及指標無明顯變化,甚至存在惡化情況??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患者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治療后,采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優(yōu)于使用傳統(tǒng)機械通氣治療的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表[n(%)]
觀察組患者的病死率、氣壓傷、通氣時間對比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病死率、氣壓傷、通氣時間對比表[n(%),±s]
表2 兩組患者的病死率、氣壓傷、通氣時間對比表[n(%),±s]
組別 例數(shù) 病死率 氣壓傷 通氣時間(h)對照組 38 8(21.05) 9(23.68) 84.21±12.45觀察組 38 1(2.63) 1(2.63) 48.18±8.54 t/χ2 16.253 19.393 14.711 P 0.000 0.000 0.000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因較為復雜,其主要表現(xiàn)為缺氧,并且難以以常規(guī)氧療方式對呼吸窘迫癥狀進行緩解,該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因嚴重感染、休克、創(chuàng)傷、燒傷等非心源性疾病的過程中,肺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及肺泡上皮細胞發(fā)生損傷,造成彌漫性肺間質及肺泡水腫,從而影響患者呼吸功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衰竭[7]。其病理及生理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肺容積減少、嚴重的通氣及血流比例失調、肺順應性降低等[8]。該疾病在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呼吸窘迫以及進行性低氧血癥為主。
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機械通氣治療為主,但長期的臨床觀察表明:在經(jīng)機械通氣治療后,患者仍存在較高的病死率,極大地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主要是由于機械通氣屬于非生理性方法,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導致患者發(fā)生肺損傷,從而致使肺部問題進一步加重。此外,如機械通氣的應用不當,還會導致患者發(fā)生較為嚴重的敗血癥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不僅達不到治療的目的,還進一步對患者造成了傷害。隨著對機械通氣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可較好地滿足氧合及通氣需求。據(jù)相關研究表明: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治療中,作用較為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為了進一步確認該說法的真實性及有效性,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76例,以分組對比的方法探究了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研究結果表明:使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治療的觀察組治療效果、病死率、氣壓傷、通氣時間均優(yōu)于使用傳統(tǒng)機械通氣進行治療的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較好地反映了肺保護性通氣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治療中,使用肺保護性通氣策略治療的效果較為顯著,可較好地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并且該方法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可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