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娟,王長伶,金麗偉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北京 102200)
在昏迷患者治療過程中,由于吞咽功能障礙,難以自主進食,必須采取其他措施為患者補充營養(yǎng),臨床上多是采取管飼方式。該方案雖可為患者補充營養(yǎng),但是在應用過程中必須關(guān)注鼻胃管固定,若是鼻胃管脫落,極有可能發(fā)生誤吸、誤吞等情況,增加風險。在固定時,使用醫(yī)用膠布,容易脫落,反復粘貼會增加皮膚損傷的可能性,需要采取更為有效的鼻胃管固定方式[1]。本次研究即為分析兩種鼻胃管固定方式的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80例昏迷患者進行研究,所選案例均是處于昏迷狀態(tài),需要采取管飼措施補充營養(yǎng),帯胃管時間>7天的,患者家屬愿意參加本次研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8例,觀察組42例,后因?qū)φ战M1例帶管時間不足7天故淘汰1例,觀察組2例帶管時間不足7天,故淘汰2例。對照組37例,有男22例,女15例,年齡52-85歲,平均年齡為(69.34±12.11)歲。觀察組40例,有男23例,女17例,年齡55-89歲,平均年齡為(71.62±12.85)歲?;拘畔⒉町悷o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使用醫(yī)用膠布交叉固定法,置入胃管后,使用交叉固定法,將胃管固定于鼻翼上。同時,于面頰處、額頭處使用膠布固定胃管。
觀察組使用3M脫敏膠布“只”字型固定法,使用2.5cm寬的3M脫敏膠布,將膠布從中間剪開,保留1-2cm不剪,未剪部位直接粘貼于鼻頭處,使用剪開部分包裹胃管。同時,于面頰處、額頭處使用膠布固定胃管。固定過程中注意操作力道,不得使用較大力度去牽拉固定物,以免影響固定效果。
記錄鼻飼管固定期間鼻飼管脫落情況,以及發(fā)生鼻部皮膚損傷的案例,并記錄更換鼻貼的天數(shù)。
對照組37例患者,出現(xiàn)鼻飼管脫落6例,占比為16.22%;發(fā)生鼻部皮膚損傷8例,占比為21.62%;更換鼻貼天數(shù)為(2.69±0.76)天。觀察組40例患者,出現(xiàn)鼻飼管脫落1例,占比為2.5%;發(fā)生鼻部皮膚損傷2例,占比為5%;更換鼻貼天數(shù)為(5.45±1.64)天。觀察組鼻飼管脫落案例少于對照組(x2=4.376,P=0.036),鼻部皮膚損傷案例少于對照組(x2=4.699,P=0.030),鼻貼更換時間長于對照組(t=9.347,P=0.001),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昏迷患者鼻胃管固定期間,鼻胃管的有效固定是尤為重要的,臨床上多是使用醫(yī)用膠布交叉固定法進行固定,但是實際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容易發(fā)生膠布脫落的情況,并且會損傷鼻部皮膚[2]。分析其原因,膠布脫落與患者本身有很大關(guān)系,由于鼻頭油脂分泌量較大,而膠布多是粘貼于鼻頭處,大量油脂影響固定效果,加之鼻翼煽動、人體活動等,均會干擾固定效果[3]。固定效果不佳,膠布脫落,會再次粘貼,反復操作會增加摩擦,且膠布透氣性不好,會導致鼻部皮膚損傷。此種情況不利于鼻飼有序進行,需及時改進固定方法。
在固定措施上已經(jīng)有了較多的改進,可采取3M脫敏膠布“只”字型固定法。就材料而言,3M脫敏膠布引起患者鼻頭過敏的可能性較低,患者不會因為鼻頭癢而大幅度煽動鼻翼,這樣就能較好的保障穩(wěn)定[4]。就固定方法來看,“只”字型固定法與鼻頭的接觸面積裁剪,即使存在煽動也不會造成嚴重影響;其次是透氣性,對鼻頭油脂的分泌阻礙較小,短時間內(nèi)不會有大量汗水、油脂累積;最后是利于觀察,一旦發(fā)生污染可以及時更換[5]。由此可見,3M脫敏膠布“只”字型固定法應用效果要好于醫(yī)用膠布交叉固定法,不僅固定性能較優(yōu),皮膚刺激少,而且延長更換鼻貼天數(shù),對于護患雙方而言,都是較為理想的固定方式。
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鼻飼管脫落案例少于對照組(P<0.05),發(fā)生鼻部皮膚損傷的案例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更換鼻貼的天數(shù)明顯長長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昏迷患者鼻胃管固定時,使用3M脫敏膠布“只”字型固定法進行固定,穩(wěn)定性較好,能夠有效減少對鼻部皮膚造成的損傷,而且延長更換鼻貼天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