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之際"/>
劉京輝
(a.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北京100044;b.太和智庫,北京100022)
1949 年10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猶如一輪旭日升起在世界東方。作為愛好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伊始就重視中外人文交流。歷經70 年風云變幻,中外人文交流經歷了特征與作用鮮明的四個階段,伴隨著中國從貧弱走向富強、從封閉走向開放,向世界呈現了一個獨立自強、和平友好、自信強大的嶄新國際形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二戰(zhàn)中密切配合的美蘇陣營已經完全分化。這種兩大陣營的分化局面,雖然影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交往對象的選擇,但人文交流從一開始就面向幾乎所有建交國家,并成為官方合作的有力補充。
195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東國家間的人員交往非常密切。雙方以互派專家、留學生等形式在人文交流領域保持著密切的往來。蘇聯的戲劇、文學、芭蕾舞、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在社會主義陣營中廣泛傳播,對那個年代的中國人民產生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影響?!犊η锷贰都t梅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曲目為我國男女老幼所耳熟能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文學作品更是將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情懷傳遍這片古老的東方大地,影響了一代代人的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
作為最早與中國開展人員相互交流的國家之一,蘇聯不僅派遣了大量專家援華,同時接收了我國派赴的大量留學人員??陀^而言,當時的中蘇之間人員相互交流名義上是互派留學生,實際上更多是以我方派遣留學人員為主。1950 年至1965 年間,我國共向蘇聯公派留學人員8414 人,占當時全部國家公派留學人員的78.65%;而蘇聯只向我國派出了數量不多的留學生團隊,旨在了解中國文化和國情。與蘇聯在技術領域與經濟領域具有深厚的積累相比,其他東歐國家及朝鮮、古巴、越南、老撾等社會主義國家在技術和經濟領域并不全面領先中國,所以中國與他們之間的交往才真正是雙向的。比如,1950 年底,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五國就派遣了33 名留學生來華學習,這也是我國接收的第一批外國留學生。同年,我國向東歐五國派遣了35 名留學生。1965 年,美國對越南北方進行全面轟炸,致使越南國內高等學校無法正常上課,越方提出向我國大量派遣留學生。僅1965 年,我國就接收越南留學生達3133 人,其中本科生2568 人,研究生和進修生565 人,而且留學生在華的費用全部由中方負擔〔1〕。
總體而言,與蘇東陣營開展交流幫助中國迅速構建了完整的工業(yè)技術體系、教育學科體系。在高等教育、體育競技、科研體制等方面,我國至今仍然承襲了許多“蘇聯體制”元素。時至今日,盡管這些模式未必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但從當時的語境來看,這些模式的引進和借鑒是完全必要的,幫助新中國在許多重要領域完成了從無到有的基礎積累。
隨著1960 年代中蘇關系冰封,中國與整個蘇東陣營之間的交流也基本終止。蘇聯不僅自己撤回了派到中國的專家,還逐漸要求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斷絕與中國的來往。蘇東陣營的孤立使中國遇到了空前外交困局。面臨困境,人文交流與合作為中國打開外交困局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一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判斷美蘇的霸權主義、修正主義從本質上看都具有鮮明的帝國主義特征,要在國際上孤立這兩股勢力,必須以新的全局觀推進我國外交事業(yè)。因此,中國大力推進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援助亞非拉地區(qū)的民族解放事業(yè)。
1974年2 月,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標志著我國外交戰(zhàn)略的正式成型。然而回溯歷史,圍繞第三世界國家開展的對外交往與合作早在1960 年代末就已開始。1968 年醞釀動工的坦贊鐵路等項目成為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友好交往的典范。除了項目援建以外,延續(xù)至今的接收亞非拉各國的來華留學生是中國打開對外交往局面的又一重要平臺:在醫(yī)學、工程等領域集中接收和培訓了大量亞非拉國家留學生,在第三世界播撒下了了解中國、理解中國、支持中國的種子。對亞非拉地區(qū)的人文交流和外交突圍幫助中國一舉打破了美蘇的外交孤立。1971 年10 月,在亞非拉國家的支持下,聯合國恢復了中國的合法席位??梢哉f,在第三世界國家的深耕細作帶來了我國國際地位的大幅提升。
在被兩大陣營孤立的特殊階段,正是擁有著獨特柔性、細膩特質的對外人文交流為官方外交打破了“堅冰”。1971 年3 月至4 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世界第三十一屆乒乓球錦標賽上,中美兩國運動員通過乒乓比賽相識相知、友好交流的場景,經媒體報道以后,“小球推動大球”成為一段佳話,為中美外交破冰埋下了伏筆。次年2 月,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打破了中美兩國間長達23 年的相互隔絕。由此開始,中國從“一邊倒”外交戰(zhàn)略轉向與西方陣營的核心國家交往,外交主旋律悄然發(fā)生著深刻變化,人文交流在其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捌古?外交”這樣一個有些“無厘頭”的組合,應該是對人文交流最大的肯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由封閉走向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與經濟的深刻變化相輝映,文化作為民族精神與氣質的烙印,深入國民的血脈和靈魂。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外教育文化交流自覺醒、起步到勃興的整個過程,潛滋暗長、波瀾不驚,直至近年匯聚成中外人文交流的巨流,上升至國家對外交往戰(zhàn)略,才引發(fā)各方廣泛關注和一片驚嘆。
1978 年6 月23 日,在談到清華大學工作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贊成留學生的數量增大”,“要成千上萬地派,不只派十個八個?!Х桨儆嫾涌觳椒?,路子要越走越寬。”同時,明確要求:“今年派三千出去,怎么派、派到哪里、要訂好計劃?!薄?〕為落實擴大派遣留學生出國渠道,國家教育部首先與歐美、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商談。這些國家在表示歡迎的同時,無一例外地提出擴大向我國派遣留學生的要求。自此,中國以大量派遣留學生出國、接收外國留學生來華的方式拉開了改革開放后中外人文交流的序幕。同年12 月26 日,中國首批52 名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赴美國留學。美國各界對他們給予了超規(guī)格的接待和安排。
1979 年1 月中美建交后,雙方共同簽署了政府間文化協定。同年8 月,又共同簽署中美政府1980 年和1981 年文化交流執(zhí)行計劃。中美這一良好互動標志著中國文化與外交政策迎來了一個嶄新的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徹底打破“一邊倒”的文化結盟形式,開啟了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線,發(fā)達國家、發(fā)展中國家“兩手抓”的文化交往形式。由于美蘇冷戰(zhàn)仍陷于膠著,也出于對開放后泱泱大國的好奇,美國政府、各大基金會和高等院校等對與中國展開教育、文化相關交流活動給予了較多的方便和支持〔3〕。德國、英國、法國等西方主流國家的媒體也多對中國文化交流活動予以正面宣傳,西方民眾與人文交流相關機構也對來自東方的古老文明報以極大熱情和好感。
此后十年間,中國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大力推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人文交流活動,包括文化、教育、體育交流合作、對外漢語教學與推廣等,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的人文交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1980年與美國恢復“中美富布賴特項目”,與英、德、法、日等多個國家開展教育合作。大批留學人員出國,他們一方面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另一方面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向海外推廣中國語言、傳播中國文化。這一時期,美歐等國家的來華留學人員也為我國外交工作注入了活力,對中國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這一階段,是中外人文交流難得的“蜜月期”,加深了中外雙方對彼此國家實際情況的了解,也為中國在教育、文化、科技以及經貿等各個領域更好地融入世界提供了助力。在此期間,中外人文交流的主要動力,源自政府間高層官員互訪和相關文化(包括教育、體育等領域)合作協定。民間力量主要聚焦中外留學人員交流和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一些民間機構也開始主動參與其中。1982 年,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簡稱“中美中心”)成立,是由中國和美國兩所著名大學——南京大學和霍普金斯大學共同創(chuàng)辦的教學與研究機構,1986 年開始招生。30 多年來,已經有來自中國、美國和其他國家的3000 多名優(yōu)秀學生從中美中心畢業(yè),他們活躍在中美兩國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企業(yè)、高校、科研機構、媒體、非政府組織等部門。官民聯合在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的成功協作,為國家漢辦和孔子學院的建設積蓄了能量。1983年,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成立,后更名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架設起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語言之橋。1987 年,“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這一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成立,為官方組織提供了有益補充。
但總體來看,改革開放初期(1978 年至1989 年),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尚缺乏系統性經驗,主要從西方模式中摸索和借鑒,其目的是致力于塑造一個安定團結、獨立自主、改革開放的新大國形象。
蘇聯解體、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格局發(fā)生重大變化,美國對中國戰(zhàn)略倚重減少,帶頭利用特定歷史事件向中國發(fā)難,在國際社會中抹黑中國形象。這一時期,中外人文交流工作重點是展示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傳播中國“以和為貴”的精神理念,減少國際交往中的誤解和藩籬。
中德兩國在職業(yè)教育領域的合作,為這一時期的中外人文交流注入了活力。雙方共同建立了位于北京的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和上海、沈陽兩個地方職業(yè)技術教育研究所,先后設立了天津、平度職教中心以及寧波高專、杭州高專等20 多個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旨在借鑒德國經驗,為我國培養(yǎng)一批教育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受經濟界、企業(yè)界歡迎的高素質技術工人和應用型人才。以此為平臺,中德雙方互派教師、研究和管理人員以及學生到對方國家學習、交流、傳授經驗。
為向國際社會展示“和平友好”的國際形象,中國舉辦了以“99 巴黎·中國文化周”和“中華文化美國行”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動?!?9 巴黎·中國文化周”是1989 年后中國在歐洲舉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人文交流活動,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舉辦,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以及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嶄新成就?!爸腥A文化美國行”歷時25 天,包括大型展覽、演講和文藝演出等內容,先后在聯合國總部和美國9 大城市進行,約10 萬人次觀看了展覽或文藝演出〔4〕。這些活動通過圖片、音樂、舞蹈等交流形式加強了東西方文化間面對面的溝通,贏得了西方各界人士的廣泛好評。特別是借力國際組織平臺、利用中國文化民族音樂和舞蹈,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語言障礙,成為聯結中外人民的感情紐帶,為在西方傳播中國正面形象積累了寶貴經驗。
進入21 世紀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加速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國的經濟社會事業(yè)得到蓬勃發(fā)展,成為國際多邊體系中的重要角色。
2004 年起,中國開始逐步通過雙邊機制在海外以中外合作形式開辦孔子學院,廣泛推廣漢語和中華文化。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穩(wěn)步提升,關于“中國崛起”的話題日漸成為國際輿論場上爭論的焦點。特別是“9·11”事件使得不少西方學者從亨廷頓“文明的沖突”這一典型西方主義視角出發(fā),將中國的儒家文明視作西方文明未來的新威脅,給中國的對外人文交流工作帶來了不小阻力。
2005 年,中國政府提出“和諧世界”新理念,在繼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著眼當代和全球視角挖掘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既展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智慧,又兼具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理論創(chuàng)新的背后,中國也在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外宣格局,為中國的和平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5〕。除國務院新聞辦作為主要宏觀統籌部門,負責組織綜合性、跨部門、跨地區(qū)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外,還設置了眾多具體實施機構。官方、半官方、民間機構之間形成了宏觀統籌與具體實施互為補充、有效配合、密切協調的對外教育、文化交流矩陣。這一時期,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人文交流事務中,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際奧委會主辦的2008 年北京奧運會、國際展覽局主辦的2010 年上海世博會等。
從2000 年至2010 年,這一階段的人文交流工作正是以特殊的方式向國際社會傳遞中國和平發(fā)展的正能量,通過中國歷史悠久且豐富多彩的各類文化、教育、藝術表現形式,在國際舞臺上傳播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理念,以一個和平、友好、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力爭使中國的國家“軟實力”在國際上獲得與“硬實力”相稱的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外人文交流,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外人文交流最重要的頂層謀劃。
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外人文交流與戰(zhàn)略互信、經貿合作共同成為中國對外關系的三大支柱,加速向上突破,實現了戰(zhàn)略進位,總體布局基本成型。中外人文交流就像一根“串珠的絲線”,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理念指導下,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文交流創(chuàng)新之路,歷史性地突破單向度、分領域的交流模式,構建起中外人文交流大橋梁,實現了跨越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青年、體育、傳媒等多領域的交叉融合,已建立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歐、中法、中印尼、中南非、中德、中印九大中外人文交流機制,其中有一半是十八大以來成立的。上述機制不僅有效統籌了國內16 家中央政府部門和單位,更帶動了外方國家和地方的37 家政府、部門和單位以及中外有關機構和社會組織參與。中外人文交流務實推進、成果豐碩,奠定了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工作基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 年底,近五年時間,八大機制(不包括中印人文交流機制)共召開了26 次機制會議,舉辦了250 多場配套活動,簽署了260 多項合作協議,達成近2500 項具體成果。
學生、學者的國際流動是新時期人文交流的內動力。出國留學工作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特別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很大成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留學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fā)揮作用的留學工作方針。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工作聚焦國家發(fā)展、主動謀劃項目、搭建國際合作平臺。2007 年,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留學基金委)啟動實施“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選拔一流的學生,到國外一流院校、專業(yè),師從一流的導師,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競爭的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據國家留學基金委統計,自2007 年該項目設置以來,已累計派出7.5 萬余名中外聯合培養(yǎng)博士生和攻讀國外學位的博士生。該項目為國家特別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素質優(yōu)秀人才,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吸引了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德國的柏林自由大學、慕尼黑工大、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阿爾伯塔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以及澳大利亞的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等一大批國際一流高校與我國高校開展合作,提升了中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除此之外,“國際區(qū)域問題研究及外語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項目”聚焦非通用語種和區(qū)域與國別研究的人才培養(yǎng),為與“一帶一路”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人才支撐。根據國家對國際組織人才的需求,國家留學基金委于2014 年又設立了國際組織實習項目。2015 年首次成規(guī)模地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派出實習人員。截至目前,已先后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民航組織、聯合國難民署、國際電信聯盟、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10 多家國際組織選派實習人員和訪問學者等。他們當中已經有人受聘國際組織任職,在各自的崗位上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改革開放以來已有300 多萬人在國外完成學業(yè)后回國發(fā)展,占已完成學業(yè)群體的80%以上。
國際學生來華學習在中外人文交流中也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8 年,共有來自196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49.22 萬名留學生在中國31 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1004 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機構學習、進修、培訓。其中,學習工科、管理、理科、藝術、農學的學生數量增長明顯,同比增幅超過20%①。
值得稱贊的有兩個項目:一是清華大學的“蘇世民學者”項目,二是北京大學的燕京學院。前者始于2013 年4 月,后者建于2014 年4 月。兩個項目均資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分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旨在為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年輕人提供跨文化交流和跨學科學習的平臺,培養(yǎng)推動不同文明相互理解與合作的全球未來領導者。2016 年9 月10 日,清華大學蘇世民項目在新落成的蘇世民學院舉行開學典禮,首批入學的共有來自31 個國家的110 名學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分別發(fā)來賀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出席了開學典禮。
在官方的敘事框架里,留學生工作是重要的對外人文交流事項,也是對外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②。留學生工作的這個定義,不能淺顯地僅從政府的事權統屬上加以理解。事實上,把留學生工作定義為對外工作的一部分,是對留學生工作本質準確把握后的必然結果。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中,以留學生工作為代表的軟性的人文交流活動往往充當著“破冰者”的角色,而對外關系的成果也往往要依靠這些軟性的交流來加以確認。
近幾年的發(fā)展,昭示了新時代中外人文交流的雛形已經初現。面向未來,我國中外人文交流的健康發(fā)展需要妥善處理好三大關系。
1.雙邊合作與多邊合作的關系
縱觀九大中外人文交流機制,除中歐外,均為雙邊合作機制。從實際運行來看,雙邊機制協調成本較低、工作效率較高,凸顯出其“靈活機動”的特性。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力量對比出現大幅消長,與我國建立人文交流機制的幾個主要西方大國自身面臨重大挑戰(zhàn),經濟保護主義、社會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日漸高漲。2018 年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頻頻對華出招設限,中美貿易摩擦不斷;英國“脫歐”公投意外通過,在“英國版特朗普”力推之下,“硬脫歐”風險上升;歐盟一體化遭遇挫折;德國難民危機和極右翼勢力抬頭;西方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正在松動,二戰(zhàn)后建立起的世界制度體系面臨重大挑戰(zhàn);新興國家對長期以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產生懷疑,盲目迷信西方的時代正在成為過去,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6 月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fā)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外工作具備很多國際有利條件”。
值此之時,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直面這些逆全球化的“黑天鵝”“灰犀牛”重大事件,需要我們更加靈活地處理好雙邊合作和多邊合作。一方面,要妥善運用雙邊人文交流機制,增強控盤能力,運籌好與重要大國和地區(qū)的關系,為鞏固新時代對外關系的基本盤作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要善用多邊舞臺,在統盤、控盤的基礎上,抓住歐美戰(zhàn)略收縮、政策內向的重大機遇期,大力團結發(fā)展中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甚至發(fā)達國家,整合聚集全球正能量,抱團發(fā)聲、協同發(fā)展。首先,通過探索利用已有或創(chuàng)設新的區(qū)域性組織和機制,實現多國聯合交流。從區(qū)域和次區(qū)域重大問題入手,在多邊框架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把中國的發(fā)展與周邊國家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特別是要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積極拓展與沿線各國人文交流。從大平臺切入,可依托金磚國家(BRICS)、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APEC)、上海合作組織(SCO)、中非合作論壇、中國與東盟地區(qū)領導人峰會以及東亞峰會等一系列平臺,在拓展多邊人文交流的內容與形式方面做出積極探索。從小平臺入手,重點以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等活動為契機,充分利用已有的中阿教育論壇、中非20 +20、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日韓教育部長會議等,在這些教育板塊中嵌入多邊人文交流的新內容。其次,要進一步突出與國際組織的人文交流與合作。大力維護好聯合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秩序與權威,特別是抓住美國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的重大事件帶來的機遇,進一步展現中國的大國擔當,突出中國在相關治理體系中的立場和地位,提升我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影響力。
2.短效機制和長效機制的關系
縱觀十八大之前三十余年的中外人文交流,可謂異彩紛呈。歸結起來,除中外學生、學者交流互動外,采取的主要手段有:一是利用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舉辦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二是通過文化領域多層級互訪、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等開展對外文化合作;三是舉辦或互辦文化年、文化節(jié)、文化季、文化周、藝術周、電影周、電視周和文物展等文化交流活動。相關文化交流活動通過短時間內集中式的“文化嘉年華”,給外國民眾留下全方位的沖擊感和現場感,仿若真正置身于中國的文化熏陶中。這些活動資金大、場面大、話題多、關注度高,對提升國家間理解和改變民眾的認知有著巨大作用,為推動中華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做出了一定貢獻。但大型活動畢竟是短期的,時間和作用都具有短效性、即時性、游擊性的特點,文化傳播效果有限。考慮到成本及外方民眾接受度等因素,不可能頻繁舉辦。
十八大以來,中外人文交流開始了動力轉換,逐步建設長效機制,其形式主要是依托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立海外人文交流基地??鬃訉W院以漢語教育推廣為首要目標,中外合作、深入校園。其迅猛發(fā)展在全球引起巨大轟動,產生了非凡的國家文化品牌效應,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張閃亮名片和代表性符號。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穩(wěn)步上升,越來越多的海外友人對中國的語言、文化產生學習和了解的興趣與渴求。以語言為載體、以教學為媒介的孔子學院通過與普通民眾的直接對話,在傳播中國文化的過程中發(fā)揮著愈發(fā)重要的作用。但同時也需要清醒認識到孔子學院在贏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招致了較強烈的海外輿論反彈,其辦學動機、價值輸出、課程設置及資源配置不時受到西方輿論的質疑和詬病。依托中外人文交流高層磋商機制等,為孔子學院謀求更深遠、更長久、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將是中外人文交流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課題。
在國家政策積極鼓勵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海外文化中心明顯加快了建設速度。根據文化部“十三五”規(guī)劃,至2020 年,計劃在全球建成50 個文化中心。截至2017 年底,已建成34 個。與孔子學院的多元化合作渠道和財政來源相比較,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更加具有官方合法性等傳播優(yōu)勢,既體現了官方推廣本民族文化的合法性〔6〕,又避免了過于濃烈的官方意味,展現出了文化交流的柔性,可以避免造成文化威脅感。海外文化中心發(fā)展中應注意的是,設計好長效持久的頂層機制,夯實海外文化基地的長遠發(fā)展的基礎。開辦速度快慢,擴張的規(guī)模大小,均非關鍵所在;從新的高度出發(fā),從全球視野出發(fā),做好更長期的規(guī)劃和展望,收獲更加持之以恒的文化效應,才是海外文化中心發(fā)展所應該追求的核心目標。
中外人文交流的這一動力轉換,某種程度上標志著中外人文交流的逐步成熟。面向未來,除配合國家領導人重要出訪等短期活動外,中外人文交流應進一步在長效機制上深耕厚植,在已有或新建平臺上不斷創(chuàng)新并提供中外民眾歡迎的文化產品。
3.官方形式和民間形式的關系
九大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建立、一系列中外人文交流成果的取得,充分體現了國家在中外人文交流頂層設計、戰(zhàn)略謀劃、協同推進過程中的“洪荒巨力”??梢哉f,沒有國家層面的強力推進,就沒有中外人文交流近幾年的快速發(fā)展。
同時也要看到,近些年,隨著中國強勢崛起,中外意識形態(tài)差異、領土領海爭端、西方販賣的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導致政府直接主導實施的文化活動極易被標簽化、政治化乃至妖魔化。相較于官方敘事下的宏大話語體系,“小而美”及具有人情味的民間敘事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其日常性、長期性,更是取得了大型官方活動無法做到的潛移默化的長期效果。甚至在國家領導人出訪、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框架下,這一趨勢也有所增強,習近平總書記2012 年訪美期間與1985 年首次訪美時見過的美國朋友重聚,劉延東副總理在中美人文交流機制上展示的美國飛虎隊照片等經典案例,受到西方民眾青睞。“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歸根結底是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在中外人文交流的過程中,民間力量的入駐,將會成為意想不到的點睛之筆。因此,處理好官方形式與民間形式的關系,減少政府的直接介入,轉而通過牽線搭橋的方式,鼓勵大中小學校、中小企業(yè)、媒體、非政府組織乃至普通民眾等多元化角色共同參與其中,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近年來,我國鼓勵文化企業(yè)積極“出?!?,與海外文化企業(yè)合作,已經做出了積極探索。迪士尼、夢工廠、環(huán)球影城等美國著名文化企業(yè)均以多種形式與中國同行開展了深入合作。2015 年,中美文化企業(yè)間的跨國交流得到進一步深化,中美電影合拍片數量位居合拍片榜首,其中《捉妖記》更是創(chuàng)造了24 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紀錄。同樣在2015 年,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精神,30 家中國、東盟教育培訓機構通過緊密合作成立了教育培訓聯盟,在教育領域深入推進中國與東盟區(qū)域人文交流合作,這些培訓機構大多是民企性質。
另外,以完美世界為代表的民營性質的全球性創(chuàng)意文化企業(yè),近年來也在中外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領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不僅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中國教育部緊密配合,參與了“全球青年領袖實驗室”計劃、“知行中國”項目以及“文化和睦”計劃等多項人文、文化交流,還在2016 年主導并組織了“亞洲青年文明對話論壇”這樣重量級的人文交流活動〔7〕。
但是,只進行民間交流也有其局限,民間行為主體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在跨國交流互動過程中往往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劣勢。因此,官方與民間形式這一對關系的理想狀態(tài),似應是政府變?yōu)槿宋慕涣骰顒拥囊龑д吆捅O(jiān)督者,通過政策制定,鼓勵多元化力量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中外人文交流活動中,讓民間以及半官方力量在人文交流中“唱主角”〔8〕。
2016 年,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在杭州舉辦,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強調:“中國的發(fā)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也愿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中國的發(fā)展進步,得益于通過開放交流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
回顧七十年的光輝歷程,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越來越多的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中國應借力中外人文交流平臺,促進與各國的“民心相通”。在今后的中外人文交流實踐中,我們需要具備以下兩種基本意識。
1.以“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基本遵循
習近平主席曾多次在國際舞臺上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與依賴結構化的制度建構起的歐洲共同體相比,“命運共同體”的本質是一種共生理念,是傳統文化與世界主義交匯之處迸發(fā)的巨大發(fā)展動力,是我國古老的“和為貴”的中庸之道與改革開放后逐步積聚的全球化意識碰撞后的理念升華。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中國必須要有能夠為國際社會所接受并認可的文化價值觀,不僅要具備中國特色,還應反映當代世界共同的價值追求。我國的人文交流工作,尤其在傳統交流項目上,比如青年交流中,要以塑造共同的價值理念為基本遵循,著力培養(yǎng)能夠在情感和價值觀上與我國民心相通的國際友人。
(1)人文交流要“從娃娃抓起”,從年輕人抓起。早在20 世紀80 年代,為推動睦鄰友好,全國青聯邀請3000 名日本青年訪華,后來中國又派500 多名青年赴日交流。如今這些曾經踏上過中國土地的青年們已經成長起來,活躍在日本政界、商界等各個重要崗位,承擔著推動中日友好的重任。因此,應繼續(xù)鼓勵并支持多種形式的學生、學者的國際流動,長線培養(yǎng)兩國之間的“友誼使者”。
(2)人文交流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中國方面首先要克服人文交流中可能遭遇的“情感對抗”,必須理解“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真正內涵,摒棄“天朝上國”的文化優(yōu)越感,充分尊重各國獨有的文化及其“文化自尊心”,要與周邊國家的留學生、訪問學者、普通民眾以對等的地位開展對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些周邊國家大多數是后發(fā)展國家,它們往往對發(fā)掘自身傳統文化、尋求獨特的發(fā)展道路感興趣。而中國作為新興大國,近年來在經濟、教育、科技、體育、環(huán)保等多領域都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中國特色發(fā)展道路,這本身就值得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學習,亦可為它們發(fā)掘自身文化潛能、尋求特色的發(fā)展道路提供重要借鑒。中國“軟實力”追求的目標應該是“潤物無聲”。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本身就是“多元”而非“普世”,將“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全方位滲透到人文交流工作中,以開放的胸襟、共享的理念和互利的意識發(fā)展新時代的人文交流,更有助于我們的人文交流工作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與尊重。
(3)從長謀劃,以職業(yè)教育為紐帶,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人文交流注入新動力。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長期性。保持影響力、親和力則是讓中國和沿線國家民眾相互深入認知、理解對方國家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在沿線國家營造良好營商環(huán)境的關鍵所在。通過跨國職業(yè)教育合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yǎng)一大批高素質的產業(yè)技術人員,無疑也就奠定了一個社會階層相互了解、加深友誼的總基調。沒有“軟交流”的先行和深化,“硬合作”就缺乏扎實的根基,就難以深入、持續(xù)。而職業(yè)教育可為“硬合作”賦予更深、更廣的內涵與外延。
眾所周知,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偉大成就,但最為外部世界所關注和認可的是以建筑、高速路、高鐵、航運、機械制造等為代表的強大基礎設施建設能力與裝備制造能力,日益強大的現代工業(yè)體系以及一支對發(fā)展中國家和欠發(fā)達國家而言價值極高的龐大的應用型人才隊伍。“中國奇跡”為中國職業(yè)教育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背書,使中國職業(yè)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有了實實在在的“支撐”,使我們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勢能,能夠通過適度的技術溢出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對于沿線國家而言,將炫目抽象的“中國奇跡”具體化為形象直觀的工業(yè)、商貿以及綠色農業(yè)等的職業(yè)教育人才隊伍培養(yǎng)和工業(yè)體系建設,更加有利于增強中國與沿線國家在“軟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高水平的職業(yè)教育合作應當成為且可以成為中國開展跨國合作的堅實基礎。當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資金、技術需求外,對于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迫切需求也為我們開展職業(yè)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巨大的需求和高質量的充裕供給兩相結合,恰好能使中國與沿線國家間互補。
開展職業(yè)教育合作是中國履行對世貿組織做出的服務貿易承諾的重要舉措。推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職業(yè)教育合作,是中國與世界相互促進、相互鏡鑒的可行方向。目前“一帶一路”沿線有53 個國家是WTO正式成員,教育服務市場總體開放程度在全球處于中等水平。職業(yè)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職業(yè)教育的合作不僅可以助力沿線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也對中國優(yōu)化資源、深化職業(y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具有豐富的職業(yè)教育領域國際合作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在過去40 年,中國積極學習、借鑒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等發(fā)達國家職業(yè)教育的經驗與做法,吸納國際職業(yè)教育標準,在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的學校開展了試點工作,不斷提升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和產業(yè)服務質量的能力。經過“磨練”“消化”+融合的國際職業(yè)教育合作經驗更容易被他國所接納。
2.以“跨文化交流”意識為實踐指導
要使人文交流真正發(fā)揮“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橋梁紐帶作用,就必須以“跨文化交流”意識為實踐指導,特別是要多用外國民眾聽得到、聽得懂、聽得進的途徑和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逐漸深入,中國已與沿線國家搭建起一系列共商、共建、共享的文化交流平臺,比如,“西洽會—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新疆絲綢之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博覽會”“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一些民營企業(yè)和民間組織也更加活躍頻繁地參與其中,成為了中外人文交流的生力軍,積極承擔著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義務。但跨國的交流合作仍舊面臨著重重阻礙,主要原因在于忽視了跨文化交流中隱藏的文化差異壁壘。許多發(fā)達國家在第三世界開展援助項目都不成功,主要是對當地的組織模式認識不清。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尤其要避免西方思維下“垂直化”的交流機制,使“以我為主”向“以我們?yōu)橹鳌鞭D向,推己及人、求同存異,打破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邊界和壁壘。
未來的人文交流工作任重道遠。首先,要從學生、年輕人抓起,為他們提供多元文化的課程、產品,還應通過大量實踐活動讓他們全方位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意義。其次,做好跨文化培訓工作,培養(yǎng)并提高相關人員解讀各種代表文化差異性的儀式、符號和象征的能力,充分了解中外的歷史事件、宗教信仰、社交禮儀、人文藝術等,目前我國在這些方面還與國外有一定差距。再次,加強跨文化傳播與交流領域的研究,尤其是在“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等“大文化”戰(zhàn)略背景下,需要大量的、實證的、文化層面的研究作為指導。當前國內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還遠不能滿足這些要求。此外,通過交流影視作品、翻譯文學作品,可讓雙方進行超越時空的對話,在人文交流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論壇開幕式上呼吁,堅持開放共贏,勇于變革創(chuàng)新,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這些年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化與繁榮,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與外界的相互認識,促進了中國民眾以更大的信心與氣魄開展全方位的對外交往。隨著中國的日益開放,繼續(xù)深化和鞏固中外人文交流必將持續(xù)促進中國借鑒國外優(yōu)秀成果,從而支持中華民族向著光輝彼岸前行!
注釋:
①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北京2018年。
②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北京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