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博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副理事長,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lián)盟理事長,“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一步跨過五十年
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你了解一下火星探測的發(fā)展歷史,大概會對人類探測火星的艱難歷程有比較深刻的印象。為了探測火星,科學家“謹小慎微”,經(jīng)歷了小心翼翼的試探-失敗-再試探-再失敗的過程。人們先是派探測器飛越火星,利用近距離“照面”的機會,給火星拍幾張照片傳回地球。然后,人們嘗試讓探測器環(huán)繞火星,當飛抵火星附近時,“踩下剎車”進行減速,成為軌道器。此后,人們嘗試讓探測器穿越火星大氣層,降落在火星表面。再后來,人們不滿足于待在原地不動的著陸器,才有了能在火星表面游走巡視的火星車。
在天問一號之前,美國、俄羅斯、歐洲都發(fā)射了各自的火星探測器。2013年,印度成為亞洲第1個發(fā)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作為一個崇尚創(chuàng)新的民族,天問一號絕不是亦步亦趨之物,它要開展一次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zhàn),那就是在同一次任務中,利用軌道器、著陸器、火星車這“三件套”,直接完成“繞、落、巡”3項使命。考慮到天問一號是中國第1個自主研制的火星探測器,這種自我加壓的任務設計,堪稱難度極大的“三級跳”,令世人訝異。你或許會擔心,這樣大的技術跨越難道不會顯得有些莽撞嗎?但我知道,以嚴細慎實著稱的中國航天人不打無準備之仗,他們已經(jīng)對這次任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天問一號雖然已經(jīng)成功發(fā)射,但它的漫漫征途才剛剛開始。之后,天問一號要經(jīng)過長達4億千米的飛行,從地球軌道轉移到火星軌道。接近火星之后,以每秒4-5千米的高速,從距離火星表面400千米的地方掠過。其間,它有大約半小時的時間窗口用來剎車,讓自己減速到可以被火星的引力俘獲,成為火星的人造衛(wèi)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距離遙遠,無線電信號以光速傳播也要10多分鐘后才能抵達,所以,天問一號無法指望實時接收來自地球的指令,它只能靠自帶的設備主動判斷自身的位置、速度和姿態(tài),并給出正確的制動參數(shù)。用于減速的反推發(fā)動機在恰當?shù)臅r刻被點燃,持續(xù)燃燒約15秒后及時熄滅,以實現(xiàn)“繞”的目標。
而要降落在火星表面,天問一號要和“前輩”們一樣,穿越火星大氣層,經(jīng)歷獨自面對的“恐怖7分鐘”。雖然,全世界除了美國之外,還沒有其他國家成功登陸過火星。但是,中國在無大氣層的月球著陸方面,已經(jīng)有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的寶貴經(jīng)驗。而且,天問一號的軌道器將為著陸器提供信號中繼,助它一臂之力。著陸器以穩(wěn)妥為先,綜合采用了多種減速方式,先后利用火星的稀薄大氣摩擦減速、降落傘風阻減速、反推火箭動力減速、彈性著陸腿緩沖,盡最大可能確?!奥洹钡哪繕税踩_成。
天問一號的著陸巡視組合體包括兩個部分,即火星車及其著陸平臺。火星車的名字目前還在征集中,但它的裝備已然相當齊全。既有鑒定礦物成分用的多光譜相機,又有探測火星磁場的磁強計、搜尋地下冰層的測地雷達、收集氣象參數(shù)的氣象探測包等。它擁有4塊太陽能電池板,桅桿上裝有判別周圍地形的全景相機,預計至少能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天,最大行駛速度約每小時40米。誠然,它的各項技術指標與毅力號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一切順利,第1次探測火星就打包完成“繞、落、巡”的榮耀已經(jīng)值得載入火星探測史冊。
人類的火星
經(jīng)過60年探測,火星探測成果豐碩?;鹦翘綔y的科學主題從對火星的全球性調查,發(fā)展到登陸某個感興趣的地區(qū)開展詳細調查。又或者針對某個科學問題開展深入調查。比如,鳳凰號登陸北方大平原以探測水冰;洞察號專門監(jiān)測地震,探測火星內部結構;馬文號致力于解開火星大氣消失之謎等。
通過這些任務,基本上可以明確,30多億年前,火星曾經(jīng)有過溫暖濕潤的氣候,有過強大的磁場,有過濃密的大氣層,曾經(jīng)有過適宜生命發(fā)育的環(huán)境,而地球就是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了最原始的生命。類似的過程是否出現(xiàn)在火星上,是回答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這一問題的關鍵。
作為太陽系中與地球環(huán)境最相似的行星,圍繞火星是否適宜人類大規(guī)模移民,需要解決哪些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將成為今后火星探測的重要方向。美國探索技術公司等民營航天公司,瞄準火星移民這一遠景目標,已經(jīng)成功研發(fā)了重復利用的火箭和載人飛船。新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突破,將使火星移民從不可能變成可能。
目前,天問一號還正在霍曼轉移軌道上飛行。要克服的困難還有很多,風險也一直存在,但這些顯然不可能成為東方巨龍止步的理由。遠古流傳的追問、俯仰萬物的思緒,以及追尋全人類共同幸福與共享價值的渴望,都像不滅的火焰一樣,鼓動著中國人探測行星的雄心。
中美兩國在太空探測領域的合作自2011年中斷以來并未恢復。由于航天技術的敏感性,中國長期被排斥在美國主導的大型航天任務的國際合作伙伴之外,使得中國只能以獨立自主的方式開展載人航天、月球和深空探測任務,但中國仍然以開放的姿態(tài),與歐洲和俄羅斯等開展了有效的合作。在天問一號發(fā)射成功和毅力號火星車發(fā)射成功之后,中美兩國航天局互致賀電,對對方的成功表示祝賀,并肯定對方在火星探測方面的貢獻,兩國在火星探測方面釋放的善意彌足珍貴。
火星是全人類的火星,也是人類未來的希望。人類從登陸月球到移民火星的過程,不僅耗資巨大,而且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隊伍和先進技術的集成化,尤其需要國際合作。
期待2035年,人類首次登陸火星任務中,人類的合作精神能夠得到充分展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