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洋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皮膚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寒冷性蕁麻疹是物理性蕁麻疹的一種,分為家族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與遺傳有關,較罕見;后者較常見,表現(xiàn)為接觸冷風、冷水或者冷物后,暴露或接觸部位產生風團或者斑塊狀水腫[1]。筆者以中西藥合用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40例,均為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寒冷性蕁麻疹患者。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19~54歲,平均(37.90±11.76)歲;病程2~8個月,平均(5.30±1.81)個月。治療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18~55歲,平均(37.60±11.69)歲;病程1~9個月,平均(5.45±2.01)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經(jīng)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診斷標準:參照《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2]擬定。①接觸到寒風、涼水或氣溫突降時,局部或全身皮膚出現(xiàn)隆起性風團,瘙癢明顯;②易反復發(fā)作。
納入標準:①符合寒冷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②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18~56歲。
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對本研究用藥過敏;③合并有心血管、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④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⑤除寒冷性蕁麻疹之外其它類型的蕁麻疹。⑥近1周內使用過治療相關藥物。
兩組均用地氯雷他定片(浙江華潤三九眾益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00060)口服,1天1片。
治療組加祛寒消疹湯治療。藥用荊芥15g,防風15g,桂枝9g,白芍9g,干姜8g,肉桂5g,黃芪12g,當歸10g,地膚子10g,白鮮皮10g,甘草10g。中藥飲片均來自于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藥房,煎藥機煎藥,統(tǒng)一包裝成袋,每劑中藥包裝成3袋,每袋約150mL。每日1劑,分成3次,每次150mL,餐后0.5h溫服。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治療前后血清水平以及復發(fā)情況。
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常見疾病的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3]擬定。痊愈:風團完全消退,瘙癢消失。有效:風團消退大于等于60%,瘙癢緩解。無效:風團無消退或增多,瘙癢無緩解或加重。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IFN-γ IL-4治療組 20 治療前治療后48.65±3.70 33.90±2.02*48.50±3.50 20.40±1.54*△對照組 20 治療前治療后4.08±0.29 12.25±1.02*△4.07±0.31 8.40±0.68*
兩組復發(fā)情況比較。療程結束后隨訪2個月,治療組復發(fā)1例,對照組復發(fā)9例,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寒冷性蕁麻疹一般是物理屬性引發(fā)的超敏疾病,當遇到氣溫驟降、接觸溫度低的物體、食用了寒冷食品后,皮膚上會出現(xiàn)蒼白色風團或紅斑,蔓延至全身各處,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松散集中兼有,并伴有瘙癢,遇熱則病情減輕[4]。地氯雷他定可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白三烯和組胺,同時無明顯的抗膽堿和中樞抑制作用,因此有高效性、長效性、非鎮(zhèn)靜性抗變態(tài)反應作用的優(yōu)點[5]。然而,其只能緩解癥狀,不能避免復發(fā),且長期服用有不良反應[6]。
寒冷性蕁麻疹屬中醫(yī)“癮疹”范疇。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耐,表虛衛(wèi)外不固,風寒外襲,客于肌膚,營衛(wèi)失調而發(fā)。治宜疏風散寒,益衛(wèi)固表。祛寒消疹湯方中荊芥、防風疏風散寒。桂枝消散邪氣,白芍收斂外泄之營陰,二者合用,使營衛(wèi)氣血調和。干姜、肉桂溫經(jīng)通脈,使寒邪由里達表,隨汗而解。黃芪益衛(wèi)固表,當歸養(yǎng)血和血,二藥合用,使祛邪而不傷正。地膚子、白鮮皮疏風止癢。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風寒邪氣消散,表虛得固,營衛(wèi)調和,風疹瘙癢自消。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寒冷性蕁麻疹可增強療效,減少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