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星
(蘭州交通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心齋”一詞出自《莊子·人間世》1?!叭碎g世”即人世間,指當時爾虞我詐,戰(zhàn)火不休的亂世。縱觀《人間世》的七篇故事,前三篇通過寫顏回、葉公子高和顏闔將任事來描寫時代的紛亂昏暗,然后再給出在亂世中如何自全的態(tài)度和方法。后三篇通過寫櫟社樹、神木和支離疏的生存故事,再進一步論證自己在上三篇給出的結(jié)論,最后借楚狂接輿之口表達感慨并完結(jié)全文?!靶凝S”是在第一篇顏回適衛(wèi)中提出,結(jié)合剩下幾篇故事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心齋”是整章《人間世》的主題。
在“顏回適衛(wèi)”一篇中,孔子一直認為顏回去衛(wèi)國不僅不會達成目的,還會招致禍患,即便顏回兩次因為孔子的教誨改變自己的設(shè)想,孔子還是不認可,認為顏回還受私心所擾,孔子說:“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者也?!?顏回無計,孔子告之“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2直到顏回明白了“心齋”的意義,孔子才首肯了顏回適衛(wèi)的事。
古時人們遇到大事必要沐浴齋戒以示莊重,按文中顏回和孔子的對話,可知古時的齋戒會要求人們禁葷禁酒,因為肉食會讓人氣血翻涌,酒會讓人意亂神迷,這兩者會影響人的情緒和理智。齋戒的目的是降下心中的浮躁,顯出心中的神性,祭祀時或有求于天時,便要齋戒,以便與上蒼溝通,也顯得虔誠。而心齋,就是心的齋戒,“心”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哲學中有著特殊的含義,它不僅是指器官(心臟),也不僅是指性狀(熱心,勝負心等),還指代著一個抽象的概念,可以理解為精神和思想2。(《古代漢語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那么,“心齋”也就可以理解成精神和思想的齋戒,它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的精神和思想通過“氣”和萬物的連接達到“虛”的境界。
“氣”的概念,首見于《周易》,“《彖》曰:大哉乾元,萬物咨始,乃統(tǒng)天”。得益于乾元之氣,萬物滋生成長3。在傳統(tǒng)哲學思想里,“氣”是形成萬物的一個重要物質(zhì)。《老子》第十四章有句話說道:“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4可見黃老道家認為,想要把握事物運行發(fā)展的規(guī)律,首先就要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而“氣”是人和萬物共有的本質(zhì),通過“氣”的感應,可以使我們無累于眼、耳和心對事物的主觀認識,直達事物最內(nèi)里、最本質(zhì)之處。
闡述了“氣”之后,孔子繼續(xù)說道:“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疤摗贝碇说慕邮苣芰Α⒄J識能力和處理能力都處在非??陀^理智的狀態(tài),是人接近“道”的狀態(tài),此時的人們可以不受交織于事物的諸多外因的影響,可以對所遇到的事情做出順應自然的理想判斷。《老子》第十六章說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歸復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币簿褪钦f把致虛和守靜的功夫做到極致,才能認識常道,包容萬物,坦然大公4。莊子的“心齋”也與老子的這一觀點契合。也可以說“心齋”的目的和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目的;和儒家“明明德”的目的一致,都是要人能靜心以體察事物的本質(zhì),從而把握其規(guī)律。
在《人間世》的第二篇故事,講述了葉公子高使齊前因擔心事情無論成敗都會招致災禍而去請教孔子,孔子告訴他:“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以養(yǎng)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第三篇的主人公顏闔將傅衛(wèi)靈公太子,他對此事憂心忡忡,蘧伯玉告訴顏闔:“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入于無疵?!?這兩句勸誡的話都是告訴受勸者要先拋除私欲,了解事情的本質(zhì),在掌握其規(guī)律,一步步地達成目的,前者的這一過程就是“心齋”。
后三篇寫了兩顆“無用”卻可參天的巨樹和一位“無用”卻能善存于亂世的支離疏,他們不特意尋求世俗觀念上的功用,而是根據(jù)自己的特點,順應自然,保持虛靜來成全自己的“神人之所以為大祥”。通過顏回、葉公子高和顏闔的事來說明要致虛靜的原因,通過巨樹和支離疏來寫致虛靜后的結(jié)果。前后呼應來闡明“心齋”。第七篇則是通過楚狂的言語來感慨世道、悲憫世人,間接地勸誡世人當守“心齋”,順應自然,去除私念,找到真正的幸福。
再結(jié)合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背景來看,戰(zhàn)火連天,連年的戰(zhàn)爭造成的最直接的災禍就是人口銳減,單以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zhàn)為例,據(jù)《史記·秦本紀第五》載:“四十七年,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fā)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于長平,四十余萬盡殺之?!?單此長平之戰(zhàn),趙軍死四十五萬余,秦軍傷亡二十萬余,加起來的傷亡人數(shù)竟有六十五萬余。亂世之下,誰能逃避?無論是高高在上的將相公子,還是市井田間的小民,他們的死生俱不由自己的意愿。春秋戰(zhàn)國從前770年起,止于前221年,有在亂世閃耀的諸侯、圣賢、名將、能臣,也有無數(shù)顛沛流離、枉受牽連的士兵百姓,在莊子看來,無論他們有用無用,有才無才,有私心或無私心,都是不自由的,莊子厭惡亂世的爾虞我詐、虛假的顯貴與長久的動亂,他不去輔佐仁王,也不去侍奉霸王,仁道也好,霸道也好,周文王稱王也好,商紂王稱王也好,再他眼里,世間的人們已然失去天性,悖天道久矣,悖自然久矣,戰(zhàn)禍何起?不是下有欲而反,就是上有欲而討,本不該有的且現(xiàn)在過度的欲望已經(jīng)蔓延至整個人間,戰(zhàn)何止也?何止戰(zhàn)也?如此看來,戰(zhàn)爭在春秋戰(zhàn)國就會停止嗎?戰(zhàn)爭或起或止,只要私欲不止,戰(zhàn)爭便始終為常道。
儒家先賢們尊崇遠古圣王,想讓現(xiàn)世之君法先王之政,立教化而統(tǒng)民心,施政令而明法度,然后王天下,如此四海歸心,王權(quán)穩(wěn)固,天下太平。儒家先賢們在為人處世,做學為官和吃穿等生活用度上也根據(jù)人的等級制定了相應法理,圣賢們認為,君王像圣王一樣有仁德心,百姓就有像先民一樣有敬畏心,世間應是個井井有條,君臣父子的和諧社會。
但莊子卻持有不同意見?!坝嗾Z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靜,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于癘蠆之尾,鮮規(guī)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1莊子如此說,是因為莊子的立場與儒賢們不同,莊子是站在生命的立場來看待世間。在莊子看來,是王權(quán)霸業(yè)毀滅了人性,毀滅了生命的平等和尊嚴,如今時賢們提倡的一切仁義道德,忠肝義膽,制度法規(guī)都是建立在人性泯沒的基礎(chǔ)上,再何談“仁”?何談“義”?
即便如此,莊子在希望人們不要爭著去做那被統(tǒng)治者視為工具的良木能人的同時,也希望像顏回、葉公子高和顏闔這樣的人可以用更好的辦法達成他們的目的,也不至于招致禍患。莊子不是個避世的空想主義者,也不是個重名的理想主義者,而是個重視生命,重視每一個生命的自然主義者。他追求的不是一時的和平和仁義,而是從問題的本源出發(fā),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靶凝S”不是只給顏回提出的,而是給每一個人提出的,他希望每個人都能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意義,估量自己的生命價值,有用之人可以盡其用,無用之人也有其無用之用,死生亦大矣。莊子提出“心齋”,就是希望人們能靜下心來,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無論你是殘廢的支離疏,還是經(jīng)天緯地的賢良;無論你是無用受譏的大樹還是價值連城的名木,都應找到自己的價值,不應受世俗的誤導,或去爭,或去墮落,在為人處世上,也要保持真我,不極端不消極,用自然的辦法取得無傷的結(jié)果。這是珍愛自己生命的體現(xiàn),是敬畏天道的體現(xiàn),是通往自由和解放的正道?!靶凝S”是找回真心的方法,是獲取幸福的前提。
儒學發(fā)展千年,在明代,心學學派的諸位先賢也體悟到了生命的價值,他們也在思考如何篩除人心里受誤導的概念和欲望,從而找到獲取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王陽明有一詩,與“心齋”不謀而合。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