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翠
(河北省淶源縣教師發(fā)展中心,河北 淶源 074300)
尤其是對于剛剛?cè)雸@的幼兒而言,剛剛離開父母的懷抱,像剛剛斷乳的嬰兒。所以當他們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而唯一親近的父母不斷地囑咐幼兒一定要聽教師的話,所以他們對于教師不僅陌生而且很畏懼。在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大多數(shù)都很沉默,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不愿意和教師以及周圍的朋友交流。而幼兒園的教育經(jīng)常是教師在傳達,幼兒在接收,因為他們年齡小對于周圍的環(huán)境并沒有什么了解,所以幼兒一方面覺得教師上課枯燥,不知所云;另一方面幼兒還不知道如何與人互動,這會給語言表達帶來很大的障礙。
筆者多年執(zhí)教發(fā)現(xiàn)幼兒語言能力是通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運用發(fā)展而來的,教師很難通過上課將語言表達能力教給學生,所以教師需要在非正式教育活動中給予幼兒一定的引導,讓幼兒自己領(lǐng)悟并且運用語言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比如,教師讓學生一起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每一個幼兒都要參與其中,雙手搭在前一個人的肩膀上,教師說開始了,幼兒就開始玩這個游戲。教師在這個時候應該扮演一個姐姐的角色,溫和地指導學生如何玩游戲,游戲過程中幼兒肯定會有交流。教師在一旁用心觀察,一旦幼兒之間發(fā)生口舌之爭的時候教師就積極地引導幼兒使用文明用語來化解矛盾。在非正式教育活動中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幼兒可以暫時忘記上課嚴肅而枯燥的氣氛,可以自由自在、忘情地玩耍。另一方面,多數(shù)幼兒對教師有一種畏懼的心態(tài),與同齡人可以更好地交流。
無論是教育活動還是非教育活動中,教師都需要許多豐富的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操作的,也可以是故事,還可以是視頻短片。當然前提是這些材料都是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年齡特點而專心挑選的,這些材料都帶有一定暗示性的作用。比如,教師課上給幼兒講丑小鴨的童話故事,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與丑小鴨相比,幼兒應該感覺到自己很幸福。父母關(guān)愛著自己,自己回家應該跟爸爸媽媽說什么,然后教師引出,“說謝謝,爸爸媽媽辛苦了”這種禮貌用語。
1.多觀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計劃地帶領(lǐng)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比如,在給幼兒講夏天的故事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幼兒,夏天到了,一些植物、動物和水果都有變化,一看到這些變化就知道是夏天到了。你們找一找,看一看,夏天到了和春天有什么不一樣呢?通過這種方式讓幼兒自己用心觀察夏天到底都有哪些不一樣,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并且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鼓勵幼兒積極地發(fā)言。
2.多聽。傾聽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就是從學會聽然后慢慢模仿而來的,所以多聽對于幼兒來說是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對于年齡小并且對于周圍世界認知很少的幼兒來說,講故事是向幼兒介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插入一些小故事,回到家里家長就需要配合教師的要求至少要完成每天講一個故事,并且在這個講故事的過程中,與幼兒相互交流,引導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比如,講安徒生童話,將里面淺顯易懂的含義講解給幼兒聽,會促進幼兒的思考。
3.多表達。在日常生活中,要經(jīng)常創(chuàng)設一些交談的氛圍,讓幼兒在這個環(huán)境中可以無拘無束,想要表達什么感情就去表達,這個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幼兒語言不當,教師要及時引導。不管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談論,還是在非教學活動中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教師的積極引導對于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4.多練習。在幼兒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發(fā)音,吐字清晰,豐富幼兒的詞匯并在生活中加以運用。語言表達能力只有在語言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地掌握,這就需要幼兒反復地練習。家長應該配合幼兒教育,多給幼兒創(chuàng)造練習機會并且及時糾正正確發(fā)音,引導正確的語言表達順序,只有這樣幼兒才能掌握語言表達能力。幼兒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教師不斷地觀察幼兒個性心理,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正確地進行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