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棠
(寧夏中衛(wèi)市海原縣七營鎮(zhèn)中心小學,寧夏 中衛(wèi) 755221)
從知識結構上看,小學數學共分“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四個學習領域。初中也是同樣的四大領域,但初中所學的知識點在小學大都有過簡單的滲透,但初中所涉及的知識在深度和廣度方面比小學階段有所增加和擴展。為了做好銜接工作,小學數學教師要熟悉小學和初中數學教材的內容,把握其中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平穩(wěn)過渡。
學生在小學里認識的數主要以算術數(整數、分數、小數)為主,這些都是從客觀現(xiàn)實中得來的。進入初中后,數的范圍擴充到有理數領域,數的運算也相應地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基礎上引進了乘方、開方運算,實現(xiàn)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飛躍。從算術數到有理數的知識銜接點是負數,過去負數是在初中才開始學習的,而新版教材把負數調整到小學第二學段(4~6 年級)正是著眼于小初銜接。所以,小學教師在進行負數知識的教學時,應注意通過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讓學生深刻體會負數的意義,借助數軸等數學工具,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具體到抽象的跨進。
由“數”到“式”的過渡,是學生在認知上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飛躍。小學數學教材中巳滲透了部分關于“式”的知識 ——用字母來表示數,出現(xiàn)了簡易方程。初中數學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識。第二學段數學教材出現(xiàn)的《用字母表示數》體現(xiàn)了從定量到變量的變化,正是小學算術到初中代數的知識銜接點,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例子讓學生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的優(yōu)越性和廣泛性,讓學生經歷“從具體事物——學生個性化的符號表示——學會數學地表示”這一逐步符號化、形式化的數學思維過程。
“小初銜接”在空間與圖形領域主要體現(xiàn)為由直觀幾何、實驗幾何向論證幾何的過渡。小學數學教材中簡單幾何圖形的知識占了很大篇幅,這些知識基本上都屬于實驗幾何。而初中的幾何教學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推理論證能力。如何為中學學習論證幾何奠定堅實的基礎呢?筆者認為,小學階段教師要注意學生說理論證能力的培養(yǎng),這里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口頭表達能力,其二是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從大聲、大方、大膽三個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有條理、有邏輯地說,由口頭表達逐步過渡到書面表達。
由算術解法到代數解法是數學思維方法上的一大轉折。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問題解決學習主要采用算術解法,而初中需用代數解法(列方程。但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一部分小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往往習慣于用算術解法,而對用代數解法感到不適應。筆者認為,做好這方面的銜接,教師可在第二學段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準備:第一,引導學生熟悉常見的數量關系,在解題過程中啟發(fā)學生尋找等量,并據此列出方程式;第二,可以選取典型例題引導學生感受代數解法的優(yōu)越性。
相對而言,小學數學內容比較簡單,思維難度不大,但是到了初中,學習的內容明顯加深,加之課堂探究時間少,學生稍不留神就會跟不上,慢慢地就會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為了避免小學生在進入初中后出現(xiàn)分化,保障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小學教師可從以下兩方面采取應對策略。
比較小初教材,我們不難看出,小學教材中已經蘊含集合、對應、數形結合、方程、極限等數學思想,以及分析法、綜合法、歸納法等數學思想和方法,這些都是中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由此可見,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應是一脈相承,貫穿始終的。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指導,是中小學教師共同的任務。
以小學第二學段《抽屜原理》一課為例,在解決“4 支鉛筆分配到3 個文具盒中至少有一個文具盒放人2 支鉛筆”的問題時,我先讓學生擺學具,引導學生用數字描述結果得到:“(4,0,0)、(3,1,0)、(2,2,0)、(2,2,1)四種情況?!苯又?,我提出“如果遇到數字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一一列舉,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思路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和學生一起梳理出4+3=1……1 這個算式,我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很多類似的抽屜問題、鴿籠問題都可以按照這樣的有余數除法來解決,這個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就是抽屜原理的一般模式?!边@樣,按照從直觀操作(具體)——數字分解(抽象)——除法算式(建模)——應用解釋(拓展)的流程設計教學,就體現(xiàn)了數序建模的完整過程,達成了“重在體驗感悟,逐步內化積累,注意點撥提升”的數學思想方法教學要求。
當然,學生的數學思想不可能像文本知識那樣一步到位,它需要有一個不斷滲透、由淺入深的過程。與此相對應,教材中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編排也呈現(xiàn)出螺旋上升,逐步深入的態(tài)勢。仍以“抽屜問題”為例。我們知道抽屜原理共有三條定理,抽屜原理1 和抽屜原理2 安排在第二學段學習,最后一條定理安排在第三學段(7~9年級)學習。了解了這條脈絡,小學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既不會一味拔高要求,上成奧數訓練課,也不會僅關注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前后承接。
中小學數學教師在教法上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小學教師對每一個知識點都講解細致,而中學教師則抓主要知識點講解,點到為止,注重學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由此可見,如果沒有從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一味依賴教師,學生將一直停留在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很難適應初中學習。一般說來,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改進學生的學。首先,教師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數學學習活動過程,通過這樣的過程激發(fā)孩子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其次,教師應精講多練,適當拓展,教學要有啟發(fā)性,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靈活思辨的能力;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從“扶”到“放”的策略,鼓勵學生采用課堂自學、分組討論等學習方式。從學習方式來看,小學階段主要是自主性學習,到了初中是探究性學習,到了高中才是研究性學習。因此,小學階段要為今后的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