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濤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羅莊鄉(xiāng)中學,河北 保定 072350)
黨的“十八大”會議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明確強調了教育的本質功能和教育價值。歷史教育是整個核心素養(yǎng)培育體系中最為基礎的一部分,而家國情懷教育是從思想、情感、態(tài)度、觀念等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和認識起到促進作用,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之一。
1.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力求貫徹寓思想教育于歷史人物事跡介紹中。
深入挖掘思想性寓思想教育于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新教材在人物編寫方面,從“育人”角度出發(fā)盡量挖掘歷史人物的“閃光點”,如愛國詩人屈原的畫像,深刻地表現了他面對楚國衰落,希望革新圖強的愿望,也充分展示了他憂國憂民,悲憤傷感的內心世界。再如蜀相諸葛亮的插圖,則表現了他頭戴綸巾,身穿袍服外罩大氅的外貌特征,也反映了他舉止優(yōu)雅、莊重、明智的性格特征,從而透露出諸葛亮運籌帷幄,鎮(zhèn)定自若、滿腹經綸,忠心耿耿匡扶漢室的氣度。通過這些人物進行歷史教育,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其情操。
2.歷史人物不是獨立存在的,他以事件為依托,在部編教材中也有許多事件的編著。這些人物的塑造既充實了教材內容,使歷史人物更加豐滿,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擴大了知識面。
國家的版圖意識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部分,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本中的疆域地圖,不僅使中學生深刻地認識和了解偉大祖國從古至今的壯美山川和人文歷史、豐富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同時還讓學生形成空間的素養(yǎng)。
1.教師轉變觀念,更新理念,由教學變?yōu)榻逃?/p>
目前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作為工具、媒介、手段的知識反倒變成了教學的目的,知識被絕對化了、神圣化了,而能力和素養(yǎng)卻被弱化,被邊緣化了,有知識沒能力缺素養(yǎng)就成為我們教學的最致命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變歷史教學為歷史教育,強化“育人功能”。
(1)不斷學習,擴充新知識,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fā)展,知識的更新換代,教師更需要不斷學習,擴充新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歷史素養(yǎng)。如果具備了專業(yè)的知識,教師在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時,學生容易接受,也能更好地吸收和內化。如果每一節(jié)課我們臨時去找這些資源,必然會影響其時效性。
(2)教師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讓家國情懷滲進學生心中
作為初中的歷史教師,我們面對的是十幾歲的孩子,認知水平還很低,在歷史課堂上,如若能吸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并能將歷史課堂的情感教育做得潤物細無聲,得需要教師的人格魅力。正如上海市中學特級教師李慧軍說的那樣:“家國情懷不是說出來的,是滲進去的,最深沉的家國情懷應該是被內化的,被感動的?!?/p>
(3)熟練使用多媒體、直播等多種先進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比較形象,直觀。在2020年春,受疫情的影響,全國教師開始了網課教學。在此期間,我利用學生們喜歡的直播,把知識點制作成2-3 分鐘的短視頻,效果很棒。學生樂于接受,輕松識記。
(4)運用情景教學,加強家國情懷教育
二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歷史情景教學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接受更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取向。情景教學就是變原來的注重的“教”,轉化為“育”,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不拘泥于說教,讓家國情懷變得有血有肉。即使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和過程,距離較為遙遠,學生也能感受到歷史的溫情,從而達到培養(yǎng)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目的。
2.創(chuàng)設愛國主義校園氛圍,深化愛國主義情感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伴著校園廣播站播放的激昂國歌,學生們開始了新的一周。此時此刻,同學們的心是與祖國母親一起搏動,緊緊相連。同時學校長期開展國旗下的講話活動,學生會增進愛國主義情感。學校還利用班會、晨會為學生播放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相結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組織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板報、手抄報及標語、圖版等宣傳陣地,營造愛國主義氛圍,深化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1.利用紅色基地優(yōu)勢為課堂服務
鄉(xiāng)土歷史是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活”歷史,包涵著豐富的精神價值和情感力量。唐縣是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地方,是堯之故里,還是紅色革命老區(qū),是抗日戰(zhàn)爭的陣地,這里有一群人的奮斗史。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觀紀念館、革命遺址來感受當年老區(qū)的艱苦斗爭環(huán)境和革命精神。老區(qū)的革命遺址,是重要的歷史見證,銘刻著共產黨人和老區(qū)人民為民族獨立和國家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蘊含著共產黨人和老區(qū)人民艱苦奮斗、不屈不撓、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聽老一輩革命者的講述,體驗艱苦的生活,這樣的實踐活動既激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又增進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2.借助生活教學滲透家國情懷
部編教材中的事件發(fā)生的年代普遍較為久遠,再加上古今時代特點具有顯著差距,因此不利于學生對歷史教材知識的精準理解,更不利于歷史課程育人價值的充分發(fā)揮。針對這一情況,要想在初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就需要教師深度解讀教材,恰當找出各個知識點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在拓展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推動學生提升自身的家國情懷。
初中歷史教育中“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能切實有效地豐富愛國主義教育素材資源及理論體系,還能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更能進一步地優(yōu)化學校教育教學中“立德樹人”基本標準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