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
人類進行歌唱是大腦操縱各器官協調運作的結果,這一過程絕不僅僅是生理方面的變化,還存在更為復雜的心理變化。高質的演唱效果,需要充分理解歌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采用科學辦法進行管理與調控。
感官是人接受外界刺激的器官,而感覺是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后作用于大腦的知覺。本文主要分析聽覺與視覺對歌唱表演的影響。
歌者必須具備敏銳的聽覺,能夠用聽覺分辨事物。敏銳的聽辨能力不僅關系到音感的建立和音調、音色、音準的掌控,還關系到歌者對歌曲音調蘊含情感的理解。
視覺是人獲取信息的核心渠道,是最為敏感的感官。視覺在歌曲表演中也非常重要,人們經常會從看到的事物延伸出復雜情感,比如紅色讓人獲得活潑激動的情緒,而藍色讓人冷靜理智,情緒平緩。
情感是歌曲的靈魂,聽歌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聽旋律,另一種是聽情感。情感在演唱中處于核心地位。比如歌曲中常常會融入地域與民族文化特色,我國北方歌曲更加奔放激昂,而南方歌曲則溫婉柔和;維吾爾族歌曲熱情,而蒙古族歌曲高亢悠揚。音樂的情感特色與創(chuàng)作時代的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密不可分。而情感體驗在歌者身上體現的就是親身體驗與文化積累兩方面。
首先是文化積累,這是歌者體會歌曲情感特色的主要途徑。音樂是一種文化的表現方式,掌握歌曲的文化,將情感與文化統(tǒng)合,才能更好地詮釋歌曲。如果一個歌者不了解歌曲的情感,將喜樂表現得宛如悲歌一般,演唱必然是失敗的;而如果歌者缺乏文化素養(yǎng),就很難把握歌曲的情感,同是悲傷,貶官與戰(zhàn)敗的情感表現是截然不同的。文化修養(yǎng)的高低會影響歌者對歌曲情感的理解與詮釋。
其次是親身體驗,不同成長環(huán)境的歌者,其擅長的歌曲風格也截然不同,騰格爾老師的音樂中蘊含著對土地與生命的熱愛,這與其在內蒙古出生長大存在直接聯系。這就要求歌者在平時進行實地考察,親身感受歌曲的情境。
想象在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很重要。音樂想象是歌者獲得情感復現的核心,與感覺和情感體驗密切聯系,在歌者表現音樂內涵過程中十分重要,可以說,準確具體的想象是演唱成功的靈魂。例如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國》時,歌者可以想象天安門上升起的五星紅旗、蜿蜒萬里的長城和祖國的大好河山。因為歌者演唱是對情感的二次詮釋,歌曲創(chuàng)作者通過歌曲音樂表達其情感,而歌者融入自身情感,通過演唱表達出來。由此可知,想象對演唱十分重要。
性格是個體對現實的穩(wěn)定態(tài)度。性格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即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在演唱方面,性格會影響歌者的情感表達。在舞臺上,外向的歌者能更好的表現自我,而內向的歌者容易害羞緊張,甚至導致發(fā)揮失常。但性格并非一成不變,歌者可以克服性格障礙,在表演中保持穩(wěn)定的心態(tài),保障演唱時穩(wěn)定發(fā)揮。
時至今日,謙讓不出風頭的傳統(tǒng)思想依然非常普遍。很多歌者認為積極表現能力是在“出風頭”,是不得體、失利的行為,且這種認知在歌舞界處于主流。在這種壓抑的大環(huán)境下,很多本來善于表現的人會壓制自身表現欲望,進一步助長這種風氣。
很多歌者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理。他們擔心失敗后要承擔的壓力,甚至會找理由放棄登臺表演的機會。這種態(tài)度會導致歌者自我期望與外界對其的期望不斷降低,舞臺經驗的缺失還會導致歌者心態(tài)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現在社會風氣浮躁,很多歌者急于求成,對自身能力沒有明確的認知。當下各種選秀比賽節(jié)目盛行,歌者在名利雙收的誘惑下參與節(jié)目,但這些節(jié)目只有成功者,失敗者無人關注,歌者在演唱時會有巨大的精神壓力,容易發(fā)揮失常,成功后沉迷于金錢與名利,而一旦失敗又會自暴自棄,對自己失去信心。
當前歌者的教育階段存在很多問題,導致歌者的心理素質偏低。
首先,教師教學中秉持“嚴師出高徒”的教育思想,對學生過于嚴格,當學生失敗時批評指責,當學生成功時,確沒有鼓勵與表揚。導致學生認為自身沒有音樂天賦,形成自我否定的心態(tài),進而自暴自棄。
其次,有的教師采用傳統(tǒng)教學手法,強求學生全面平均發(fā)展,這樣不僅教學效率低下,且極大地限制了學生的個性成長,在教育階段抹殺了學生的特長。
最后,當前我國音樂教育體制存在缺乏實踐演練的問題,學生缺乏登臺演唱經驗,大多數歌者在校學習中缺少在公眾面前表演的經驗,這就導致歌者的心理素質普遍偏低,在劇院表演很容易緊張慌亂,進而發(fā)揮失常,而失敗的表演經驗會進一步影響其心態(tài)。
保持良好的演唱心態(tài),關鍵在于歌者對自身清晰的掌控。國內外成功的演唱家們,都具有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一方面對演唱事業(yè)充滿熱愛,另一方面能充分利用印象表演效果的因素,形成高層次的情感表現,并高效果運用于演唱事業(yè)。
歌者在詮釋作品情感的時候,會提前將自身情感與作品同步,從而更高地發(fā)揮演唱功力。歌者的發(fā)聲能力與技巧確實十分重要,但他們演唱時的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也不容忽視,當情緒與作品感情沖突時,歌者的演唱水平難以得到充分發(fā)揮,當心理緊張時,則是會影響演唱技巧。因此,歌者要了解作品情感,并在登臺前轉換情感,實現情感同步;還要保持心態(tài)平穩(wěn),將注意力集中在表演上,不要胡思亂想。
登臺經驗也是歌者職業(yè)素質的一部分。很多歌者在理論方面并無問題,但缺乏登臺經驗,面對觀眾會緊張到發(fā)揮失常。在正式演出前,歌者要熟悉現場,掌握調動觀眾情緒的技巧,具有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
身體是演唱的本錢,登臺演唱并不是輕松的活動,需要強健的身體作為支撐。身體素質不僅影響歌者的表現能力,還會影響歌者的自信心。一方面,歌者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保養(yǎng)發(fā)聲器官,練習發(fā)聲技巧,這些都需要健康體魄為支撐,總是生病不適的歌者無法保持練習效率。另一方面,歌者的身體狀態(tài)會影響其精神狀態(tài)與情緒,身體健康才能精神極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歌者需要積極鍛煉身體,為歌唱事業(yè)奠定堅實的基礎。
緊張分為適度緊張和過度緊張,此處與前文并不矛盾。在演唱過程中,適度緊張的狀態(tài)是有利的,適度緊張會調動歌者的感官,使歌者處于興奮狀態(tài),而這種興奮狀態(tài)可以幫助歌者快速調動觀眾的情緒,從而產生更好的表演效果。很多成功的歌者,在盛大的演出活動中也是緊張的,適度緊張不是演出阻力,而是成功的動力,這促使歌者發(fā)掘自身潛能,高度集中以確保演出流程正確。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適度緊張會刺激大腦皮層,提高信號傳輸效率,調動身體感官,全身心投入演出,充分發(fā)揮自身演唱能力。
演唱活動中,心理因素的影響十分明顯,對于這些因素,歌者要充分認知,并合理利用,以提高自身演出水平。當然,培訓機構與劇院劇場也應該認識到心理因素的重要意義,培養(yǎng)出更加杰出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