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威
1982年中國文化部優(yōu)秀紀錄片獎的評選中,紀錄電影《拼搏——中國女排奪魁記》(以下簡稱《拼搏》)與《光輝業(yè)跡》《土林探奇》《祖國新貌》《今日中國》一起獲獎。這部呈現(xiàn)了中國女排在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一路過關(guān)斬將、最終以七戰(zhàn)七勝的成績?nèi)〉霉谲姷牟噬o錄電影《拼搏》,敘述和見證了這一歷史事件。從現(xiàn)實意義來看,影片所展現(xiàn)的中國女排奪魁記不僅完成了老一輩革命家與體育工作者“三大球都要上去”的夙愿,還“表現(xiàn)了中國人民應有的精神面貌,連克世界強隊,……為祖國爭了氣”,以及粉碎了“東亞病夫”的陰謀論調(diào);從時代功能上看,影片創(chuàng)造了影響至今的“女排精神”,最終將其納入民族、國家認同的體系之中,既給予一種類似于戰(zhàn)斗的力量,又凝聚民族情感;或者尋求社會拼搏精神等共識,以及強調(diào)我國迎難而上、敢于拼搏且友好等形象。不可否認,“女排精神”仍舊是當下中國社會重要的精神之一。因此,本文通過追溯和分析《拼搏》中的“女排精神”、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探討它之于時代與當下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意義,以此喚醒人們內(nèi)心的“拼搏”精神,為實現(xiàn)“中國夢”助力。
由張貽彤、沈杰、李漢軍編導和攝影,宋世雄、張之解說詞解說、田洪濤解說、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完成的彩色紀錄片《拼搏》于1982年出品。影片公映后,反響巨大,不僅獲得了當年的文化部優(yōu)秀紀錄片獎,還于1984年拿到了意大利佩魯嘉市第一屆國際排球電影節(jié)第一名“海鷗展翅獎”?!镀床返拈_頭,跟拍與特寫鏡頭下的中國女排奮力抗爭的運動場景中,宋世雄用激揚的聲音說:“驚心動魄的鏖戰(zhàn),牽動著十億顆心,女排姑娘奮戰(zhàn)沙場,為祖國奪取冠軍?!边@表明影片不僅強調(diào)了女排奪取冠軍的真實性與現(xiàn)實性,而且它也表明了女排之于集體/國家的重要性,以及勾勒出了它的社會影響力與價值意義?!度嗣袢請蟆?981年11月17日曾刊載相關(guān)文章對女排此次奪冠進行報道和評價:“八十年代初,我們在保持乒乓球隊榮譽的同時,又開始向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的冠軍進軍。中國女排打開了第一個突破口。她們的勝利向世界表明,中國運動員不僅可以在小球上取勝,而且有能力在大球上奪取世界冠軍?!迸c此同時,文章強調(diào)了此次中國女排的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熱忱。我們希望全國人民都來學習你們團結(jié)戰(zhàn)斗、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高度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偉大社會主義國家而努力奮斗!”更為重要的是,1981年11月18日,時任婦聯(lián)主席的鄧穎超在《體育報》上發(fā)表了《各行各業(yè)都來學習女排精神》一文,首次提出了“女排精神”這個詞。而且,在當日的《人民日報》也刊登了此文,這是中國重要的主流媒體正是認可“女排精神”的提法,以此號召“各行各業(yè)的人民群眾都會學習中國女排的精神……更快地將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前進!”從此之后,中國女排與“女排精神”便開始成為鼓舞中國人的一面旗幟。
1981年后,中國女排再接再厲,接連奪冠,形成歷史上享譽世界的“五連冠”后,“女排精神”成了中國人團結(jié)奮斗、頑強拼搏的寫照,成了中華崛起的符號。由此,“女排精神”便真正地被大家認可了。2016年,新晉中國國家女排隊在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擔任主攻手的郎平的帶領下,時隔12年再一次獲得世界冠軍?!芭啪瘛币岔槃莩蔀楫斚抡蔑@中國人精神的代名詞,成為時代精神鏡像的一個重要載體,成為支撐“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女排精神”的提出或形成,是具有歷史原因的。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從“文革”中走出,人民需要擺脫它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需要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一方面,它強調(diào)“改革”;另一方面,它突出“開放”。此時,中國恢復了國際奧委會的合法席位,有了與世界交流的窗口。于是,深受經(jīng)濟困擾的中國選擇了以體育中的“三大球”來敲開世界大門的策略?!盎乜磭鴥?nèi)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體育發(fā)展的曲折歷程,作為一項集體性、對抗性的團隊運動,‘團結(jié)起來、振興中國’的中國女排似乎理應成為那個時代給予國人希望和憧憬的載體?!被蛘哒f,此時的國人需要以昂揚的斗志來戰(zhàn)勝苦難或彌補心靈所遭受的創(chuàng)傷,并以此作為精神的指引積極地融入新時代,開啟新生活。這種時代中所尋求的精神的慰藉,中國女排在世界舞臺上奪冠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如果說改革開放之前在《第2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編輯沙丹、雷震霖,攝影蘇中義、于廣華、靳敬一,1965)、《乒乓球盛開友誼花——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編導張孟起、李慧仙、馬義,攝影李振羽、蘇中義、任福棠、屠國壁,1971)等呈現(xiàn)了“乒乓球外交”的走向世界的策略,是凸顯“個體”英雄的話,那么,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拼搏》以及《北京國際排球友好邀請賽》(張景泰,1978)、《新起點》(編輯陳光忠,總攝影沈杰,1979)、《第二次交鋒——中國女排對日本女排》(沈杰,1980)、《奪標》(編導陳光忠,攝影曹炳山、李永福、高殿華、李學明,1983)、《零的突破》(編導陳光忠,攝影許昭德、相春暉、扎西,1984)等紀錄影片則凸顯了新時期中國在“女排”上的拼搏與奮進,強調(diào)的是集體力量。而且,這種集體力量契合了時下中國的政治與文化。這些紀錄電影吸引了國人的關(guān)注,它們都是以女排的比賽為核心,以強化改革開放前后國民的精神面貌的對比,以此凸顯出新時期中國國民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在《拼搏》中,新時期的中國第一次在排球上獲得世界冠軍,它昭示了此時中國如中國女排一樣的朝氣蓬勃與無限可能。
圖1.電影《拼搏》海報
那么,《拼搏》中是如何表現(xiàn)“女排精神“的呢?《拼搏》采用跟拍紀實與雙解說的方式——宋世雄與張之解說比賽,田洪濤則解說中國女排隊比賽之外的生活且包括對日本的介紹,以比賽的時間和地點的轉(zhuǎn)移為線索,呈現(xiàn)了中國女排在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的比賽情況。影片中,鏡頭隨著中國女排隊走入開幕式舞臺而移動,解說員借此介紹“世界排壇的八支勁旅在音樂聲中進場……”這八支隊伍,除了中國女排隊之外,分別是巴西女排隊、蘇聯(lián)女排隊、南朝鮮(今韓國)女排隊、保加利亞女排隊、巴西女排隊、美國女排隊和日本女排隊。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呈現(xiàn)中國女排隊與其余七支隊伍比賽的時間是按照比賽的激烈度與難度來做詳略劃分的,著重突出中國女排隊面對強隊時的狀態(tài)。
此外,影片也在不同的比賽場景中,強調(diào)了女排成員的受傷身體。影片中的特寫轉(zhuǎn)中景下的陳亞瓊一出場便是一位手部受傷的運動員形象,她曾在國內(nèi)訓練時受傷,至今未愈。而后,在中國女排隊對戰(zhàn)蘇聯(lián)女排隊時,影片通過解說詞與全景鏡頭呈現(xiàn)了陳亞瓊發(fā)球的狀態(tài):“中國隊陳亞瓊發(fā)球,但她的胳膊上還綁著紗布”。與此同時,在與古巴隊比賽之前,編導也呈現(xiàn)和說明了曹慧英、陳招娣等人受傷的情況,尤其是已經(jīng)27歲的老隊員曹慧英的骨頭里還留著釘子和鋼絲……在這樣的意義不斷生產(chǎn)的空間,受傷的身體至少承載了兩方面的內(nèi)涵:第一,身體在體育文化中是精神的載體,《拼搏》中呈現(xiàn)中國女排隊員的身體狀況除了真實反映其現(xiàn)實境況之外,更為重要的是突出其身體是不可摧毀的,是不以病魔帶來的疼痛所轉(zhuǎn)移,是堅毅與頑強的體現(xiàn)。而且,受傷的中國女排隊員積極面對自身傷痛的行為和眼神與觀眾形成了聯(lián)動關(guān)系,穿透了電視機、收音機、電影幕布所營造的空間與現(xiàn)實空間的“第四堵墻”,完成了受傷身體承受折磨后的頑強性書寫;第二,中國女排受傷的身體貫穿在不同的比賽場景中,完成了瑪麗·道德拉斯所說的“兩個身體”書寫——物理身體與社會身體?!吧鐣眢w制約著我們對物理身體的理解。我們對于身體的物理的經(jīng)驗總是支持某一特定的社會觀點,它總是被社會范疇所修改,并通過它被了解。在兩種身體經(jīng)驗之間,存在著意義的不斷轉(zhuǎn)換,這樣,任何一種經(jīng)驗都強化著另外一種。”進一步說,《拼搏》中所呈現(xiàn)的中國女排受傷的身體以及她們承受住身體的疼痛且贏得比賽,就意味著曾經(jīng)受傷的身體的意義發(fā)生了變化,并由此將“個體”/物理身體向國家/社會“身體”滑動,最終被納入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框架之中,勾勒出一個團結(jié)、奮進、激情的國家形象。
如果說身體的病痛是一種表面上的堅強反襯,那么在賽場上面對分數(shù)落后而逆襲的行為過程則強化了拼搏的力量。在《拼搏》中,有兩場比賽是明顯具有“逆襲”屬性的。第一場是中國女排隊與蘇聯(lián)女排隊的比賽。編導通過現(xiàn)場解說的方式,介紹了蘇聯(lián)女排隊的情況:她們“曾經(jīng)八次獲得過世界冠軍,隊員身材高大……是公認的世界五強之一。但是,這次在第一場比賽當中她們以零比三敗給了日本隊”。不過,《拼搏》主要選取了比賽后半部分的場景:蘇聯(lián)女排隊發(fā)動強攻,排球在兩個場地中來回穿梭,中國女排隊隊員跳起來扣球,蘇聯(lián)女排隊攔網(wǎng)成功;當比分相差無幾的時候,郎平扣球成功。在這個場景中,中國女排隊與蘇聯(lián)女排隊先后打出了10平與12平的比分,最終中國女排隊以16比14的成績艱難地贏得了這一場比賽。不過,解說員強調(diào)了中國女排隊在這一場比賽中落后九分的情況,“一分一分地拼,一直反敗為勝”。與此同時,在12平的時候,編導介紹了腳扭傷的主攻手張蓉芳,她咬著牙、忍著痛堅持完成比賽??梢哉f,這些場景都構(gòu)成了不放棄的精神場域。
與中蘇女排隊相比,中日女排隊在爭奪冠軍的決賽中出現(xiàn)的拼搏精神更具有典型意義,因為它是形成“女排精神”的關(guān)鍵與核心。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一次奪得女排冠軍的勝利,那么“女排精神”的誕生則可能要滯后,甚至不會有“女排精神”?!镀床返慕庹f詞在介紹中日爭奪冠軍的段落中,幾乎用特寫與全景、近景鏡頭相結(jié)合的方式先后介紹了兩隊參賽的球員:中國女排隊有郎平、張蓉芳、周曉蘭、孫晉芳、陳招娣、陳亞瓊、曹慧英等,日本女排隊則集結(jié)了廣瀨美代子、水原理枝子等。與此同時,在比賽的過程中,影片也交代了日本隊的情況:“日本女排從六十年代開始登上世界排壇,多次取得世界冠軍的稱號,實力很強。1979年以前,中日兩隊對陣,勝負的場次相近,這兩年中國隊勝得多一些。日本隊,這次占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想蟬聯(lián)世界冠軍……”比賽緊張地進行,中國女排隊率先以15比8、15比7的優(yōu)異成績贏得兩局。按照當時的算法,中國女排已取得世界冠軍。所以,面對勝利,中國女排隊隊員放松了警惕,讓日本女排連扳回兩局。女子排球運動員楊希在回憶時說:“因為贏兩局就肯定世界冠軍到手了,估計已經(jīng)想著怎么拿冠軍呢,領獎的情景了,已經(jīng)是。……精力一點不集中都不行。因為這比賽水平很高的,你集中精力還不一定打好呢?!钡?,主教練袁偉民很不滿意,在第四局比賽結(jié)束后便將女排姑娘們拉攏到一起。影片通過中景呈現(xiàn)了這一場景:袁偉民生氣地說著,并且不斷地比劃著手。而此時解說員指出,“袁偉民對這些人說,今天有幾億的觀眾看我們的比賽,這局球不拿下來,你們會后悔一輩子,我們一定要把這場球拿下來?!?/p>
隨后,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尤其是,第五局最后一段比賽,編導通過跟推、拉、全景、特寫等鏡頭的交織變化展示了兩隊爭奪冠軍的慘烈度。這一段落中有三個關(guān)鍵的節(jié)點:第一,在中近景下,中國隊再次組織反擊,由郎平吊球。8號廣瀨美代子把球接起來,三屋裕子把球打過網(wǎng),中國隊未接到球,落后1分,進入賽點(15比14);第二,全景鏡頭下,陳亞瓊發(fā)球后,周曉蘭攔網(wǎng)成功,中國女排隊領先1分,進入賽點(16比15);第三,陳亞瓊發(fā)球,日本隊進攻,孫晉芳攔網(wǎng)成功,中國女排隊以兩分的優(yōu)勢戰(zhàn)勝了日本女排隊,且以全勝的成績獲得了冠軍。在這個激烈的片段中,《拼搏》通過中國女排的奮戰(zhàn)表征了其團結(jié)的價值和作用,而她們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為中國奪得首個世界杯的排球冠軍獎杯則被視為一次有力回擊“東亞病夫”的歧視與嘲笑,一次民族自強的寫照。正如解說詞中所說:“中國人民的心是不屈的,我們有自強的心。中國女排在比賽當中表現(xiàn)出了這種自強的心,她們?yōu)槿珖嗣駹幜藲?。”顯然,《拼搏》是想借此來表達中國的“拼搏”精神以及走向世界的勇氣與智慧,而這精神被定義為“女排精神”。
國別 時間/分中國vs巴西 07:29-08:38中國vs蘇聯(lián) 09:30-17:20中國vs保加利亞 18:35-19:20中國vs南朝鮮(今韓國) 20:04-21:05中國vs古巴 23:43-29:30中國vs美國 36:02-52:10中國vs日本 54:40-83:30
在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中國女排第一次獲得冠軍不只是新時期中國精神的體現(xiàn),也是人類拼搏的寫照。它所聚焦的核心問題,不單單是中國女排個體的榮譽,更多的是一次集體的表達,并且潛藏著中國走向復興的理想與抱負。正是這一次奪冠的比賽,“個人才能感受到一種來自集體的情感和力量,這種情感和力量與個體活動中的情感和力量完全不同,前者帶有歡騰、激情和狂亂的特點,而后者帶有平靜、自控和守約的特點?!敝袊徘巴毡鞠蚴澜绻谲姏_擊后,《人民日報》從1981年11月7日開始就刊登相關(guān)的文章報道中國女排的信息。尤其是,隨著國家對此次奪冠的認可以及媒體對奪冠的廣泛報道,中國女排“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事實得到進一步傳播,藉此中國女排奪冠的記憶被再一次強調(diào)和傳播。紀錄片《拼搏》以真實的方式記錄了這一次女排奪冠的事實,使得其逐漸轉(zhuǎn)化且形成了集體記憶,并使“女排精神”成為中國人民乃至全球人民的精神象征。
所謂的“集體記憶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社會建構(gòu)的概念”,“一個不斷重建的過程”。當個體介入/再現(xiàn)集體記憶時,他們是借助一定的情境修復或者重塑過去的集體記憶。哈布瓦斯在《集體記憶》一書中指出:“盡管集體記憶是在一個由人們構(gòu)成的聚合體中存續(xù)著,并且從其基礎中汲取力量,但也只是作為群體成員的個體才進行記憶?!奔又凹w記憶具有雙重性質(zhì)——既是一種物質(zhì)客體,比如一尊雕像、一座紀念碑、空間中的一個地點,又是一種象征符號,或某種具有精神內(nèi)涵的東西、某種附著于并強加在這種物質(zhì)現(xiàn)實之上的為群體共享的東西?!笔聦嵣?,《拼搏》就是一次以“個體”通過影像的方式,以新的邏輯和訴求拼湊起來的中國女排七戰(zhàn)七捷的記憶/影像,既有了真實性,又突顯了“象征符號”或者說是文化符號,最終呈現(xiàn)出具有精神內(nèi)涵的集體記憶以及表現(xiàn)出了它的歷史延續(xù)性。
張貽彤、沈杰、李漢軍的《拼搏》并不是完整地記錄中國女排比賽的全部歷程,而是根據(jù)中國女排在比賽過程中遭遇困境后絕地反擊的片段式選取的紀錄影片。但是,它在重構(gòu)女排奪冠的集體記憶和再現(xiàn)中國女排團結(jié)、敢拼的歷史上,卻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一重要意義,至少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真實的記錄了中國女排與蘇聯(lián)、古巴、美國、保加利亞、日本等七國的比賽。而在比賽中,“拼搏”成了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鍵詞,也是得到人們集體認同的核心。從下表可以看出,《拼搏》中展現(xiàn)的中國女排隊與日本女排隊的時間更長,其后依次是中國女排隊對戰(zhàn)美國女排隊、古巴女排隊、蘇聯(lián)女排隊、巴西女排隊、南朝鮮(今韓國)女排隊和保加利亞女排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女排凸顯出了她們高超的專業(yè)水平和素質(zhì)之外,更多的是呈現(xiàn)出她們面對強隊以及分數(shù)落后情況下的努力與不放棄的精神。她們會在賽前研究美國女排隊,會看過去古巴女排隊的比賽,會制定戰(zhàn)術(shù)……同時,她們會遭遇疾病的折磨……因此,張貽彤、沈杰、李漢軍會選擇表現(xiàn)中國女排的“拼搏”與“受傷”等作為敘事的核心,作為“女排精神”形成的關(guān)鍵點,并非是為了獲得人們的同情,而是借助其困境中的狀態(tài),來彰顯她們不言輸且敢拼的精神。當然,在這種有取有舍、詳略得當?shù)臄⑹虏呗韵?,?chuàng)作者不僅更為集中地展現(xiàn)了此次中國女排比賽的艱辛,而且它集中地展現(xiàn)了中國女排在困境中的崛起。正如片名中的“拼搏”二字,就鮮明地表達了敘事目的:要以拼搏的姿態(tài)去面對任何的困難與挫折,并且贏得勝利。
圖2.電影《奪冠》海報
二是在《拼搏》里出現(xiàn)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象征符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體系中的自強不息、凝心聚力等觀念。事實上,它的“象征符號”是這一屆參賽的中國女排群體,或者說是代表這一群體的某一能夠繼續(xù)代表其整體的“個體”,如郎平。2016年,郎平率領的中國女排隊復活了逐漸被人淡忘的“女排精神”,并讓其成了當下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個象征符號,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之一。尤其是,陳可辛的電影《奪冠》(2020)再一次聚焦《拼搏》里所呈現(xiàn)的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冠的故事,無疑是向人們展示“女排精神”,蘊含著中國的力量與精神,是民族團結(jié)的寫照,同時它也繼續(xù)激勵著這個自強的民族,鼓舞著這個民族的人民繼續(xù)拼搏。毋庸置疑,“中國女排”作為一種“象征符號”,“見證了一種跨歷史和跨地域的集體記憶——民族團結(jié),它象征著中國社會的一種基本認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會見中國女排代表時所言:“38年前,中國女排首奪世界冠軍時,舉國上下心潮澎湃,億萬觀眾熱淚盈眶。中國女排“五連冠”,萬人空巷看女排。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女排的喜愛,不僅是因為你們奪得了冠軍,更重要的是你們在賽場上展現(xiàn)了祖國至上、團結(jié)協(xié)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面貌。女排精神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喊出了為中華崛起而拼搏的時代最強音。平凡孕育著偉大。你們天天堅持訓練,咬牙克服傷病,默默承受挫折,特別在低谷時仍有一批人默默工作、不計回報。正是因為有這么一批人,才有了中國女排今天的成績?!?/p>
三是《拼搏》的創(chuàng)作者規(guī)避了某種絕對英雄的敘事,也擺脫了簡單地、機械地記錄七場比賽,反而是站在了一個大國友好的關(guān)系視角去呈現(xiàn)中國與巴西、保加利亞、古巴等國的友誼和交情,尤其是強化了中日之間的友好關(guān)系。這種友好關(guān)系的闡釋,使得影片擺脫了自賣自夸的格調(diào),反而有了一種中華民族以“和”為美的傳統(tǒng)文化底色,并且不具有狹隘的民族主義特征。“這正印證了戴維·米勒的看法:擁有一種民族認同,并不一定意味著成為某種教條主義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者,這種民族主義者‘往往聲稱民族忠誠對其他忠誠擁有絕對優(yōu)先性’?!睋Q言之,《拼搏》通過“和”的關(guān)系緩解了其他國家未獲得冠軍的焦慮,展示中國女排以及中國的友好形象,以此表明“女排精神”不僅僅是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帶有中國屬性;還可以成為人類的共有的記憶及精神品質(zhì)。
四是《拼搏》提供了人們回溯中國女排的歷史線索。一方面,它能夠帶著人們回到1981年的比賽現(xiàn)場,盡管這個回到歷史起點的方式是通過編導們重新編排了,而且是碎片化了。但是,中國女排首奪冠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留在了當時人們的心中,并且隨著不同時期“女排精神”的不斷再現(xiàn)與重提,勢必會加深人們的集體記憶;另一方面,中國女排奪冠的起點到目前女排形象的展示,讓我們看到了它的歷史延續(xù)性,以及精神的傳承性。
從某種意義上,正是由于張貽彤、沈杰、李漢軍編導、攝影的《拼搏》的記錄,才將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得世界冠軍的歷程揭示了出來,使得“女排精神”成為國人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力量。可以說,《拼搏》有助于喚醒普通大眾的民族意識,強化普通大眾作為“個體”參與到國家這一“集體”的信念且為“中國夢”共同助力。與此同時,《拼搏》也激活了更多后來者的女排記憶與創(chuàng)作激情,也激活了他們再度重構(gòu)這一集體記憶的意愿,從而出現(xiàn)了沈杰的《世界女排明星賽》,張景泰的《新的搏擊——記中國女排四連冠》和陳可辛的《奪冠》等。
“國家認同,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quán)等的認同,即國民認同。國家認同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維系一國存在和發(fā)展的重要紐帶。國家認同實質(zhì)上是一個民族確認自己的國族身份,將自己的民族自覺歸屬于國家,形成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和民族利益的主體意識?!迸c此同時,國家認同還強調(diào)一種集體觀念。《拼搏》中以記錄的女排奪得冠軍作為一種能夠激勵中國及其人民的集體記憶,既有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延續(xù),又有現(xiàn)實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影片中的女排奪冠的記憶無疑是最能廣泛地制造國家認同,因為新時代的中國在“文革”后亟需精神的撫慰,“個體”也緊需在國家之中找到歸屬感。
在《拼搏》里,女排奪冠營造了廣泛的社會共識。一方面,中國女排從北京到東京及日本各地參加比賽受到了人民廣泛的關(guān)注,它在這一時間范圍內(nèi)形成了一個集體關(guān)注焦點。時為北京《新體育》雜志的記者何慧嫻在接受采訪時指出,那個時候,從中央到普通老百姓都看女排比賽。當時,還是黑白電視機,很多人都只能聽收音機。街道里邊,周圍的鄰居都跑到有黑白電視機的人家里去看女排比賽,可謂是萬人空巷。當然,《拼搏》中解說人員強調(diào)了:“比賽開始了,中央人民廣播臺、中央人民電視臺向祖國的聽眾和觀眾,向祖國的臺灣同胞,海外僑胞轉(zhuǎn)播實況?!边@種直播或轉(zhuǎn)播的方式,引起了眾人的關(guān)注,并對中國女排是否能奪得冠軍而充滿期待。事實上,這種觀看電視或者聆聽廣播的方式就是一種集體行為,它暗示了人們擁有共同的記憶,也強調(diào)了人們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將這種觀看的行為固定為一個電視或者網(wǎng)絡媒介,讓中國女排比賽的記憶保留了下來,以此供人們在不同的時間、地點以及和不同的人共同觀看,尋找記憶的同時,也以鮮明的民族精神喚醒人民的國家自豪感與優(yōu)越性。也就是說,通過《拼搏》中對中國女排的記錄,人們找到了集體記憶的同時,也找到了國家的認同。
這種“認同”實際上回應了80年代初期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問題。“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在物質(zhì)生活上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我們卻沒有能建立一個相應的能為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和正處于上升中的中產(chǎn)階級所共同認同的核心價值體系共識。”然而,《拼搏》里通過呈現(xiàn)中國女排比賽完成了“價值體系共識”的建構(gòu),并以民族性格來為中華兒女提供了一種獲得認同的場域。事實上,這里的“共識”塑造是以“為國爭光”為基礎,凸顯的是團結(jié)、頑強等民族性格特征,并且其目的是為激勵“個體”的工作、勞動和學習熱情,以及為中國的四化建設提供精神支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象征。就像影片中解說員在中國女排隊戰(zhàn)勝日本女排隊獲得冠軍時所說,“此時此刻,我們想起了賀龍副總理講的話:‘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不容忽視的是,《拼搏》里的國家認同與此后的中國女排所呈現(xiàn)出來的國家認同雖說從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它們又有所區(qū)別,因為它是隨著時代變化而產(chǎn)生不同的重要指向。例如,《星耀征途:中國女排里約奪冠記》(2018)在凸顯中國女排共有的精神之外,它強調(diào)的是通過“個體”的作用,并由一個又一個個體夢想?yún)R聚成“中國夢”,以及凸顯“不忘初心,永不言棄”的現(xiàn)實寓言,還承擔了當下時代背景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人類共同體”的“世界夢”。
圖3.電影《奪冠》海報
與此同時,《拼搏》展現(xiàn)了中國女排獲得冠軍后領取獎杯及奏響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場景。升國旗、奏國歌,在比賽的現(xiàn)場不僅代表了這一國家獲得冠軍的事實,而且它強調(diào)了一個國家的精神與凝聚力,樹立了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在《拼搏》的結(jié)尾部分,歡慶中國女排隊獲得世界冠軍的喜悅畫面相組接:當中國女排隊以兩分優(yōu)勢戰(zhàn)勝日本女排隊時,影片以全景鏡頭的方式呈現(xiàn)了中國女排姑娘們歡喜雀躍地走到舞臺中央,然后抱在一起的畫面。與此同時,編導以特寫與近景相組合的方式表現(xiàn)出了手里拿著中國國旗搖動的中年男子大聲吶喊的激動畫面……在這些展示中國女排獲得世界冠軍的鏡頭里,中國女排作為一個能夠代表中國的符號被推到了前端,展現(xiàn)了其團結(jié)一致與努力拼搏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在大全景下中國女排隊員站在領獎臺的最高處,中國女排隊長孫晉芳與郎平從時任國際排聯(lián)主席里波的手里接過冠軍獎杯等,以及戴著獎章的中國女排整齊劃一地站著且響起國歌的畫面,而全景轉(zhuǎn)為特寫的中國國旗在國歌的渲染下慢慢地升空,從而構(gòu)成了集體榮譽、祖國認同的傳播場域。在這種國家意識的表達中,既以戰(zhàn)勝全世界強隊的姿態(tài)洗刷了“東亞病夫”的恥辱,還喚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凝聚力與認同感。
作為一個“女排精神”與國家認同的表達,《拼搏》還在頒獎結(jié)束后采用了充滿了戰(zhàn)斗精神的民族音樂來展示中國女排比賽時的不同姿態(tài):攝影機鏡頭由全景轉(zhuǎn)特寫下,頑強的中國女排姑娘們一個接著一個地跳起來用力地扣球與攔網(wǎng)等,以此表征中國女排訓練時的努力與勤奮。這兩首插曲,一首表達國家榮譽,一首表達個體拼搏,它們所呈現(xiàn)的意義不盡相同。前者是帶有勝利意義,而后者更多的是追尋勝利的過程,它提示人們要想為國家獲得榮譽就必須努力拼搏。實際上,這是個體認同國家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
正因為此,我們在當下也應該強調(diào)“女排精神”,并且正視它的書寫。英國學者鮑伯·杰索普(Bob·Jessop)曾說:”在當前全球化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jīng)濟當中,民族國家仍然重要,它不是正在消亡,而是正在被重新想象、重新設計、重新調(diào)整以回應挑戰(zhàn)……”也正如此,卜正民和施恩德也強調(diào):“書寫歷史是為了提供一個能將他們的民族帶離殖民主義的過去、走向富強和強大的未來的目的性動力,它將所有民族帶到同一敘述體系中,但同時又宣告他們自己的特質(zhì),作為文化獨特性和獨立性的證據(jù)。”只有在不同的時期積極強調(diào)“女排精神”并努力摧毀當下眾多扭曲的“個體”意識、消費主義唯上論、頹廢以及道德淪喪等,從而以拼搏、向上的精神引導他們建立起“價值共同體”,并使之從實現(xiàn)個人夢的同時再為“中國夢”助力,這恰恰是時代所需要的。
張貽彤、沈杰、李漢軍編導和攝影的《拼搏》是一部不容忽視的記錄女排奪冠的紀錄片,它通過中國女排集體記憶的重構(gòu),表現(xiàn)了中國女排盡管在受傷的情況下仍舊奮力一搏的真實情境,最終形成具有時代典型特征的“女排精神”,成了指引各行各業(yè)的精神寶典。正如評論者所言:“由于攝制者滿懷激情地深人采訪,現(xiàn)場的仔細觀察和敏感地捕捉到精彩動人的場面和情緒,對每一場激戰(zhàn)都迅速抓住了它們各自的特點,不僅使觀眾看到精采的球藝對壘,而且特別是看到中國女排發(fā)揚拼搏精神為祖國爭取榮譽?!笔聦嵣?,中國女排奮起的精神正是當今社會實現(xiàn)個人夢與“中國夢”所需要的時代精神。
【注釋】
①新華社評論員.不有幾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載黑龍江體育報編.中華之光[M].黑龍江體育報,1982:7.
②楊靜仁副總理的講話,載黑龍江體育報編.中華之光[M].黑龍江體育報,1982:6.
③本報評論員.學習女排,振興中華[N].人民日報,1987.11.17.
④國務院向中國女子排球隊熱烈祝賀[ N ] . 人民日報,1987.11.17.
⑤鄧穎超.各行各業(yè)都來學習女排精神,載黑龍江體育報編.中華之光[M].黑龍江體育報,1982:6.
⑥李佳寶.競技體育與民族國家的共建:“女排精神”產(chǎn)生和傳播的歷史[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8(3):47.
⑦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和現(xiàn)代社會理論,郜元寶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1-12.
⑧張同道.電影眼看中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6:143.
⑨轉(zhuǎn)引薛亞利.慶典:集體記憶和社會認同[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64.
⑩[法]莫里斯·哈布瓦斯.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
?洪治綱.集體記憶的重構(gòu)與現(xiàn)代戲反思——以《南京大屠殺》《金陵十三釵》和《京安魂曲》為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10):23.
?同⑩,39-40.
?同⑩,335.
?同⑨,66.
?習近平會見中國女排代表[N].人民日報,2019.10.1.
? 洪宏.如何尋找“我們的東西”?——韓國大片建構(gòu)民族認同的四個維度[J].文藝研究,2017(9):108.
?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7.
? 參考電視節(jié)目《國家記憶》之《中國女排,團結(jié)拼搏!》。
? 趙鼎新.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85.
?[英]鮑伯·杰索普.重構(gòu)國家、重新引導國家權(quán)力,何子英譯[J].求是學刊,2007(4):32.
?[加]卜正民、施恩德.民族的構(gòu)建: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陳城等譯[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8.
? 高維進.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