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雪涵 李曉霞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高校舞蹈專業(yè)教學面臨著訓練模式陳舊等問題,但也迎來了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機遇。在高校中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舞蹈訓練,可以整合零碎的教育資源,形成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整體素質?;ヂ摼W背景下,只有科技與舞蹈教育結合起來,才能為傳統(tǒng)舞蹈藝術帶來活力,促進新時代民族舞蹈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舞蹈專業(yè);創(chuàng)新訓練方式
作者簡介:柴雪涵 (2000-)女,本科, 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指導教師:李曉霞,女,講師、舞蹈表演系主任,碩士
基金項目:湖北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互聯網+”舞蹈創(chuàng)新訓練模式及校園服務探究》(項目編號:201810519074)。
中國傳統(tǒng)舞蹈歷史悠久,表現形式多樣,承載著無數文化內涵。然而傳統(tǒng)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陳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在這樣的現狀下,本課題通過在高校舞蹈專業(yè)進行的“互聯網+舞蹈創(chuàng)新訓練模式及校園服務”創(chuàng)新計劃,具體分析高校在舞蹈教育中面臨的問題,并總結了高校舞蹈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產生的新型訓練方法。
一、傳統(tǒng)訓練模式面臨的問題
傳統(tǒng)舞蹈教育模式依賴于專業(yè)的場地和固定化的課時,對空間和時間要求極高,極大的限制了舞蹈教育的發(fā)展和普及。大部分人無法接觸系統(tǒng)的舞蹈教育,而接觸到專業(yè)舞蹈教育的學生,練習的效率和思路也受到了限制。學生可利用的時間有限,教師不在場時,學生無法對自己的動作和舞蹈風格進行把控和判斷,遇到問題時也無法立即將反饋給教師,實際訓練效果和預期目標有所偏差,不利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實施。
舞蹈是一門反映個人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的藝術,它著重表現人們的精神世界。這使創(chuàng)造力在舞蹈中顯得尤為重要,鮮活的創(chuàng)造力能夠成就舞蹈藝術。有靈魂的舞者必定要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舞蹈作品。但高校舞蹈教育的規(guī)劃中,教師的存在感過于強烈,對學生的舞蹈風格產生了極大影響,學生往往只是在單一模仿教師的動作,很少進行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學生不具備自主和創(chuàng)新意識,很難理解舞蹈背后蘊含的更深層次的情感和能量,自然更難打破桎梏進行舞蹈創(chuàng)作。
在互聯網時代,由于傳播方式的改變,舞蹈正向全民化、娛樂化的方向轉變。對于舞蹈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樣的變化代表著更多的機會,但同時意味著學生將面臨更多的就業(yè)要求,掌握的專業(yè)技能要足夠全面,輸出的內容也要做到雅俗共賞。要做到這些單靠書本和課堂是不夠的,這必須要更多實踐來支撐,傳統(tǒng)舞蹈訓練內容顯然不能滿足當代學生對于就業(yè)技能的需求。據調查顯示,67.3%的學生表示在學校很難得到一個鍛煉自己舞臺策劃、燈光設計等就業(yè)中所需技能的機會,高校顯然沒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實踐平臺,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就業(yè)實際呈分裂狀態(tài)。
二、互聯網+創(chuàng)新舞蹈訓練方法探究
互聯網+創(chuàng)新教學探究,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行動性”,即參與性、互動性和實踐性,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根據以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本課題從線上學習體系、互聯網互動傳播和多元化實踐平臺三個方面入手,來分析高校該如何解析以往的舞蹈教學結構,補充和整合新的教育資源,從而重塑教學體系。
(一)采用線上預習及視頻反饋教學模式
互聯網訓練模式就是在師生分離的情境下,采用多種技術手段對學生的訓練進行引導,旨在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壁壘,有效利用碎片化的課后時間,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創(chuàng)新訓練中,高校需要在微信、釘釘等互聯網平臺建立班級群,通過課前發(fā)布預習任務,課后要求同學拍攝訓練視頻等方式,將學習情況即時反饋給教師。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在課上才能夠接觸到大量學習內容,通過互聯網+提前向同學發(fā)布課程目標與資料,可以實現舞蹈教學的課前預習工作。同時在課后運用拍攝視頻,上傳照片等方式,學生能將掌握情況隨時反饋給老師,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狀態(tài),靈活掌握教學進度并調整教學方式。整體思路可以總結為:線上預覽教學───課堂實踐───課后練習反饋───最終教學效果。參與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清晰地了解學生的每一個階段。詳情如下:
(二)新媒體平臺互動教學
“舞蹈傳播從最原始的口傳身授發(fā)展到如今的大眾傳播(電視、網絡傳播等),這不僅對舞蹈創(chuàng)作、舞蹈表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也為舞蹈欣賞、舞蹈審美觀念帶來了新的變化?!盵①]2013年至今,大眾獲取信息的形式逐漸由文字、圖片過渡到視頻,自媒體應運而生,到2018年全國短視頻用戶已有5.01億,這對傳統(tǒng)舞蹈打開新局面顯然是一個機會。高??梢栽谖⒉⑽⑿藕投兑舻刃旅襟w平臺上建立自己的自媒體頻道,通過分享教學日常,發(fā)布優(yōu)質舞蹈視頻與學生和觀眾們進行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展示本校的專業(yè)成果。高校更是可以通過在微博平臺進行舞蹈創(chuàng)新技能大賽直播,將學生技能考核和作品創(chuàng)編與互聯網直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首先用比賽的方式來代替以往單一的階段考核,從基本功、表現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多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將比賽進行網絡直播,通過直播讓學生與廣大網民實時互動,學生能夠直接向觀眾展示自己的作品表達情感,觀眾也能迅速的與舞者產生連接和共鳴,觀眾作為線上考核梯隊,甚至可以直接參與舞者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見。湖北文理學院就通過這樣的大賽取得了累計2.7萬人次的觀看量,同題的宣傳文章獲得了1.2萬人次的閱讀量。此方式的內核就在于使學生和觀眾共同參與和見證舞蹈成果的誕生,讓觀眾不僅能欣賞舞蹈,更能用自己的審美來對舞蹈內容產生影響,這就是互聯網賦予現代舞蹈的獨特化學反應。
(三)搭建多維實踐平臺
舞蹈專業(yè)的特性決定了舞蹈生需要盡量多的舞臺經驗和實踐機會技能和經驗是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學生不僅要會跳舞,更需要舞臺策劃、演藝經紀等多方面的技能。但由于傳統(tǒng)課業(yè)分配比較固定,一時間很難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高校安排教學的過程中可以轉換思路,將現有的資源轉換成多維的立體舞臺,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技能。比如高??梢杂梦璧笇鐾頃娈厴I(yè)論文,將理論內容轉換成一場全程由學生自己主導設計的舞臺演出,再配合學院的自媒體窗口進行宣傳引流,讓畢業(yè)生在設計自己的畢業(yè)舞臺過程中,不僅要注重作品本身還要考慮舞臺效果、宣傳策劃等多方面問題。再由教師從旁輔助,給予指導和幫助,直接從實際需求入手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從多方位綜合考量學生的舞臺美學和策劃等能力,為學生日后工作打下基礎。
三、關于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思考
舞蹈傳播是舞蹈藝術實現其社會功能和作用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和唯一的途徑。舞蹈藝術只有在傳播中才確證了它是社會客觀存在的實體。也只有通過傳播,一個民族的舞蹈文化才得以存在、保留、繼承和發(fā)展。[②]互聯網背景下的傳統(tǒng)舞蹈教學,不止在于查閱資料和知識共享,它更多地集中在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和互動性上。隨著5G時代的到來,我們也可以繼續(xù)思考如何將舞蹈教育與 AR影像、TOF或3D技術等結合起來,讓傳統(tǒng)舞蹈在繼承和傳播上發(fā)揮它獨特的優(yōu)勢。傳統(tǒng)舞蹈作為一種表達民族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視聽藝術,在與互聯網的緊密結合下,通過直觀強烈的表達和正能量的輸出讓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坐標,讓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得以進一步發(fā)展。
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舞蹈教育方式的轉變是必然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舞蹈教育已經不能再用簡單的技巧和表演來定義,新時代舞蹈教育承載著記錄現代生活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希望舞蹈教育在互聯網有更好的發(fā)展,愿舞蹈教育的有更璀璨的前景。
注釋
[①] 白晨. 舞蹈傳播方式的歷史傳承與審美嬗變[J]藝術教育,2014(02):115.
[②] 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277
參考文獻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姜琦.探討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方式[J]戲劇之家, 2016(12期):207-208.
[3]白晨.舞蹈傳播方式的歷史傳承與審美嬗變[J]藝術教育,2014(02):114-115.
[4]林建平.淺談舞蹈的數字化[J]科技廣場,2007,000(012):30-32.
[5]張方然.新媒體藝術與舞蹈的融合方式研究[D].
[6]文婧,金麗娜.傳播學視角下短視頻APP的發(fā)展及傳播特點分析——以抖音APP為例[J]國際公關,2020(08期):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