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人類歷史,從死刑的發(fā)展,泛濫再到如今社會的人性化與合理化發(fā)展態(tài)勢,對于世人死刑的關注及從未減少。關于死刑廢除問題,最早始于十六七世紀的意大利,貝卡利亞通過人性和合理的角度來審視死刑的廢存。如今,全球廢除了死刑的國家占國家總數的70%。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隨著國民素質的逐漸提高,中國也逐漸調整了死刑制度,我國的死刑立法沿著保留并限制即“應嚴而非廢”的方向發(fā)展,該文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釋,解讀中西方關于死刑廢存的紛爭及我國死刑制度發(fā)展態(tài)勢,為我國死刑制度提供新世視角。
關鍵詞:死刑;廢存;比較;趨勢
作者簡介:劉寅初(1996-) 男,漢族,黑龍江人,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一、我國死刑發(fā)展的歷史沿革
死刑,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罰之一,也叫極刑、生命刑。東西方最初的的死刑起源于對神靈的祭祀,當權者認為用這種方法最有希望獲得豐收和治愈疾病。由于古代科學技術的限制,思想觀念的束縛,很多自然現(xiàn)象都無法人為解釋,因此便產生了許多迷信觀念,那時的人們普遍信奉神靈。不同國家的不同民族,人們的信仰不同,因此信奉的神靈亦是不同,但為了祈求豐收與祛除疾病,人們都會經常向神靈供奉各種祭品——豬、牛、羊等各種活體生命。當奉獻了祭品卻仍然無法解決困境時,便認為是自己的內心還不夠虔誠,需要祭祀活人。在這種情行下,人們自然理所當然地認為犯罪者更適合付這種終極的生命代價。隨著私有制的產生,我國的死刑制度走向泛濫時期,死刑漸漸被統(tǒng)治階級轉化成了一種殘酷的統(tǒng)治手段,中國的古代的死刑已經成為了嚴刑苛罰的標志,其種類繁多且方法殘酷,比如凌遲、斬首、烹、焚等?!斑@些死刑手段在我國古代的唐、宋、明、清時期都有所繼承,其中清代十大酷刑更讓人觸目驚心?!敝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死的刑制度趨于進步和完善,在輕緩化方面有了很大的調整進步。先是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盡量少殺、防止錯殺的刑事政策。然后于1977年頒布實施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實行“保留死刑,堅持少殺、嚴禁錯殺”的政策。但是,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犯罪率日益上升,為了遏制犯罪,我國的死刑在立法上和司法上的適用大量的增加,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對于死刑的震懾力的過分迷信和依。后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為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1997年重新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有關法規(guī),死刑的刑事政策愈發(fā)正規(guī),執(zhí)行方式愈發(fā)先進。
二、 死刑廢除論爭議及原因
目前,全球仍然保留死刑的有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75個國家,主流的保留死刑原因主要基于死刑自身的特性,保留派認為死刑具有最大的威懾力和不可替代的儆戒性,保障了多數公民的人權,從思想文化上的角度看,在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中,“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復仇、報應觀根深蒂固。復仇理念一直是我國的一種介于法律之上的社會情感。在我國古代國民的思想意識中,刑法和罪責應該相當,種什么因,得什么果。對于普通的社會大眾來說,死刑是保護社會大眾人權的重要武器,對于犯罪分子執(zhí)行死刑,是維護社會大眾生命安全的有利武器。死刑保留派主要認為:死刑的警告性和威懾性,能夠滿足社會正義的需要,避免私刑的出現(xiàn),是一種一勞永逸的刑罰方法,通過結束其生命的方式使犯罪者不在作惡,令國家始終能保障多數公民的人權。此外,廢除死刑還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死刑誤判,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而形成冤獄。
目前明確廢除一切死刑的國家及地區(qū)總計共105個國家(地區(qū))對于死刑的廢除不但有人道主義原因,更有宗教原因,因此在分析死刑廢除原因時要考慮到中西方文化宗教差異。死刑不符合現(xiàn)代刑事政策的宗旨和刑法的價值。刑罰越來越人性化和柔性化是當今世界的一股潮流,反映到刑事政策上,即“少殺、慎殺、乃至于不殺”。刑法的根本價值和宗旨并不在于懲罰犯罪,而是保障正義理念、維護公平價值,但死刑類似于原始社會的“同態(tài)復仇”,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是野蠻落后的,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念,應當予以矯正和糾偏。對于死刑廢除,死刑廢除派認為死刑違背了社會契約。從人道主義角度看,死刑廢止論者認為死刑是野蠻之刑。他們相信死刑產生于原始的復仇習慣,其本身就被打上了野蠻的標志,是有悖社會進化和人性進步的。最后,死刑的誤判難糾。人死不可復生,一旦被誤判,受刑人的生命不可挽回,罪犯的生命就再無恢復的可能性,且錯判死刑的可能性不可回避。
如今社會,人道、人權已經作為主要理由為歐盟推動廢止死刑的立法所用。站在歐盟的角度來看,死刑的廢除已然成為了一種標準,即判斷文明的開化與進步、人權的保護與踐踏。有學者經過研究提出,人道主義因素是死刑廢止的眾多因素中最持久、最重要的一個。具備寬容的法律價值觀。在西方社會,死刑的存廢始終是在堅持人道主義的背景之下進行的 。此外,在這些西方國家里,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經濟、更加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也為廢止死刑提供基本的基本的物質條件。從文化宗教角度看,已廢除死刑的國家,主要在歐洲、非洲、美洲,這些國家廢除死刑,與其基督教文化的宗教信仰有關,其中基督教文化中的經典即《圣經》、特別是其中的《新約》里提及的有關主張,是有利于限制和廢除死刑的。
死刑廢除的是一個充滿挫折而漫長的過程,更應該結合一個國家的實際社會情況。因此,討論中國死刑存廢問題應該緊密地結合當今中國所處于的歷史階段和社會階段。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從經濟方面看,死刑作為懲罰犯罪的重要手段,是一種最節(jié)省成本的刑罰,遠比預防犯罪節(jié)省成本。此外,傳統(tǒng)的正義是非觀念作為中華民族社會心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從古至今一直占主流位置,在傳統(tǒng)思維中,報應觀念源遠流長,影響深遠,中國人的報應觀念導致中國人對于死刑的認同感很強,中國認為對罪大惡極之人處以死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此外,死刑對于一般大眾來說,是對于社會一般大眾的保護,“對罪犯的仁慈,就是對人民的殘忍。”因此,目前在中國,死刑應當被保留。
三、“應嚴而非廢”的借鑒意義
對于死刑,我們必須結合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現(xiàn)狀,推斷出中國死刑制度的發(fā)展趨勢。從當前情勢看,限制死刑的適用范圍這一發(fā)展方向最為合理。對此,我們可以:嚴格規(guī)定死刑的適用范圍,將其縮減至最低限度。盡量不使用極刑。我國刑法中對于適用死刑的約五十種嚴重故意犯罪的法定刑均具有可選擇性,這賦予了司法機關十分重要的量刑自由權,因此,對于死刑的嚴格控制表現(xiàn)在司法人員靈活利用法定刑的可選擇性上。此外應該積極使用死緩制度的減刑功能。它符合現(xiàn)代中國人日益增長的平均壽命這一科學依據,對于限制和減少死刑的最終執(zhí)行,起到了重要的緩沖和篩查的作用,這對于犯罪分子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改造性。另外,對于復核制度要嚴格執(zhí)行。下放死刑案件核準權,必會造成適用死刑的案件劇增,而且定罪錯誤和量刑錯誤很可能會失去機會得以糾正,造成遺憾。最后應該選擇性地公布刑事案件的判決統(tǒng)計。公布死刑判決的案件數量,一方面可以為學者專家研究死刑能否真正達到震懾犯罪分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將死刑置于公開的國際環(huán)境之下,可以表現(xiàn)出中國在刑法上的堅定立場。綜上可知我國的死刑立法制度逐漸走向廢除階段,逐漸向人性化,人道主義方向發(fā)展。死刑立法沿著“保留并限制死刑——擴張死刑態(tài)勢明顯——死刑擴張趨勢弱化”的方向發(fā)展。
如本文所述,我國作為保留死刑的國家之一,我國的死刑政策已經隨著世界人權思想的蓬勃興起已作出相應的調整,雖然以目前中國社會所處的矛盾集中的轉型階段不適合立即廢除死刑,但就死刑的復核制度,量刑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調整,建立健全了相應的新法律法規(guī),使死刑制度在中國社會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劉日.我國死刑適用要堅持"少殺慎殺"原則[J]人權雜志,2004.
[2]韓忠謨.刑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甘雨沛,何鵬.外國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5]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10]陳興良.死刑存廢之應然和實然[J]刑事法學,2016.
[11]賈宇.中國死刑必將走向廢止[J]刑事法學,2016.
[12]喬政.從法制史的角度看死刑在我國的存廢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8(03).
[13]崔敏.西方國家死刑制度的演變[J]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6(04).
[14]安迪,袁野.中國死刑的未來發(fā)展方向[J]學理論,2013(04).
[15]張興良.死刑廢存之應然與實然[J]刑事法學,2017(07).
[16]段曉明.論死刑復核的改革與意義[N]山西:山西科技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