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民 周朝衛(wèi)
1999年習近平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和2000年任福建省省長期間,他在《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先后發(fā)表兩篇文章,分別是:《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時代意義(以下簡稱《序言的時代意義》)、《論<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時代意義》(以下簡稱《提綱的時代意義》)。這兩篇各近萬字的文章是習近平學習馬克思兩篇名著的體會。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和《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兩篇文章都是馬克思的經典之作?!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通過深入分析批判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闡明了辨證唯物主義的主要原理,標志著馬克思辨證唯物主義由此初步創(chuàng)立。《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經過15年研究和探索寫出的一部經濟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首次從經濟和哲學相結合的高度闡述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的基本觀點和思想。
當時,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前無古人的實踐。為了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促進改革開放,習近平結合當時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實際,發(fā)表了這兩篇文章。在文中,習近平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拘守于馬克思的具體判斷和論述,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分析發(fā)展中的問題,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思想內涵,延伸發(fā)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在結合中創(chuàng)新,這是習近平兩篇文章的主要特色。
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方面的認識創(chuàng)新:從“單純適應”到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的適應
習近平在《<序言>的時代意義》一文中指出,“中共十一屆三種全會拉開了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的序幕,經過18年的艱難探索,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不僅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對《序言》中所揭示的一些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
習近平指出,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首先是對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原理的認識有了新突破。
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習近平指出,馬克思在研究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時,雖然始終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但在考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時,重點是放在生產關系方面的。習近平接著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新的特點,指出,新的生產關系的建立并不等于社會生產力必然要隨之而發(fā)展,因為生產力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因此,必須首先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在生產力得到極大發(fā)展的同時去改變與之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其次,習近平還指出,改革開放的實踐對生產力內在構成與發(fā)展重點的認識有了新突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都納入生產力的構成,豐富了馬克思關于生產力構成的論斷。
再者,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內部在結構變化的認識有了新突破。馬克思在研究生產關系時,主要是從所有制形式的角度去進行研究的,與生產力的適應與不適應,也是從這方面來闡述的。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內涵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既包含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制度,也包括經濟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內容:在所有制不變革的情況下,經濟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同樣對生產力的發(fā)展具有制約作用,僵化落后的經濟體制同樣能夠束縛和窒息生產力。習近平的論述把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都納入生產關系的內涵,從而把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也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
習近平還指出,“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實踐對生產關系消亡與產生條件的原理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了一定創(chuàng)新”。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序言》中指出,“舊的社會形態(tài)在其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之前不會滅亡,而新的生產關系在社會生產力未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不會出現(xiàn)”。習近平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指出,“新的生產關系在社會生產力未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是可以出現(xiàn)的,而且這種新的生產關系一旦出現(xiàn)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自身也有一個不斷改革發(fā)展的過程”。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這是傳統(tǒng)的理念,習近平結合改革開放實踐的論述說明新的生產關系可以超越生產力的發(fā)展。
習近平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創(chuàng)新性論述,把生產力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從消極適應到在發(fā)展生產力基礎上的適應,又把科學技術和勞動者的素質納入了生產力的范疇,強調了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同時把經濟管理和運行機制都作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內部構成,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基礎。這一系列思想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
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和創(chuàng)新:從市場經濟屬于資本主義到市場經濟只是手段
在馬克思所處的年代,市場經濟是私有制的產物,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馬克思的經典論斷中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
習近平在這兩篇文章中提出,要正確處理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公有制,反映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屬性,離開公有制生產關系就不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了;市場經濟體制則不具有階級屬性,只是一種符合經濟運行規(guī)律,能夠比計劃經濟體制更好地解放社會生產力,更好地體現(xiàn)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優(yōu)越性的經濟管理手段”?!斑@就要求我們既要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建設,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系,既不能抱殘守缺,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相容的資本主義東西,也不能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忘在腦后,去單純發(fā)展市場經濟,而是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yōu)越性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優(yōu)越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在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方面發(fā)揮出巨大的合力作用?!?/p>
“巨大合力”,習近平首次用這樣的表述概括了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所以充滿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寬廣,就在于發(fā)揮了這種巨大合力的作用。
對積極探索的認識創(chuàng)新:從“摸著石頭過河”到遵循客觀規(guī)律勇于創(chuàng)新
習近平在《提綱的時代意義》一文中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如果僅以直觀地形式去認識和理解,看到的只是傳統(tǒng)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等毫無聯(lián)系的分割的畫面。但是,在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相容性,又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物存在于我們的周圍,需要我們能動地認識和把握。而要能動地認識和把握我們尚未了解的客觀事物,思想僵化、封閉是不行的,必須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上不斷地開拓視野,解放思想。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強調,社會主義改革要“摸著石頭過河”,這個“摸”字就充分體現(xiàn)了辨證唯物主義的能動的認識論,體現(xiàn)了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這里,河中的“石頭”人們雖然看不見,卻是客觀存在的,只有通過“摸”才能找到,這個“摸”的過程,也就是人們主動探索和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
習近平從辨證唯物主義是能動的認識論出發(fā)引伸到“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探索精神體現(xiàn)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tǒng)一。習近平在該文中指出要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關系。
一是正確處理好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與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既要尊重和遵循市場經濟基本運行規(guī)律,不能違背市場經濟規(guī)律;另一方面又不能脫離國情,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那一套市場經濟理論和做法原封不動地搬到我國來。
二是要正確處理好實踐創(chuàng)新與正確實踐的關系。習近平指出,“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yè),有沒有可供學習和借鑒的經驗,需要一種敢想、敢干、敢試、敢冒的精神,在干中學、學中干,邊探索、邊前進。既然是一種實踐探索,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失誤,可能會在改革的過程中走一些彎路,這是正常的,改革需要付出一定成本,允許交‘學費。但是,在鼓勵人們敢想、敢干、敢試、敢冒,大膽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注意正確處理好實踐創(chuàng)新與正確實踐的關系,引導人們去科學地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避免走彎路”。
對社會革命內涵的認識創(chuàng)新:從階級斗爭的革命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多種社會革命
在馬克思的年代,革命就是階級斗爭,就是武裝奪取政權。當今時代革命有了新的內涵。習近平在《論<序言的時代意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在《序言》中所論述的由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矛盾引起的社會革命是指社會形態(tài)的改變,也即一種社會基本制度取代另一種社會基本制度。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我們黨對社會革命的內涵有了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習近平接著指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使革命有了更豐富的內容,除了階級斗爭和生產力革命之外,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藝、文化、思想的革命,也都屬于社會革命范疇。這就使社會革命的內涵不再局限于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階級斗爭,而是包含各種社會重大變革諸如產業(yè)革命、科技革命、思想革命、文化和文藝革命等多方面的內容,從而賦予社會革命新的含義。
習近平接著論述了我國改革開放實踐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戰(zhàn)勝和取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方式有了新突破。習近平指出,“馬克思的設想是:無產階級通過社會革命,以階級斗爭的暴力行動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途徑和方式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樣性的,既可以通過內部途徑自我取代,如中國古代的革命;也可以通過外部力量介入幫助建立,如‘二戰(zhàn)時蘇聯(lián)將東歐諸國從法西斯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幫助他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既可以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取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可以采取和平手段來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在當代社會,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取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更多是通過長期和平競爭,通過創(chuàng)造出比資本主義更多更高的社會生產力戰(zhàn)勝和逐步淘汰資本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方式從暴力革命到通過多種形式戰(zhàn)勝和淘汰資本主義”。
通過創(chuàng)造更高更多的社會生產力,從而戰(zhàn)勝淘汰資本主義,這是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論的繼承和發(fā)展。
在實踐效果方面的認識創(chuàng)新:從單純社會實踐到革命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然而并非任何實踐都能帶來應有的效果。習近平在略論《提綱的時代意義》一文中引用了馬克思名言:“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看作是理解革命的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頁)習近平聯(lián)系當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指出,檢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必須以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偉大社會實踐為標準,要用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實踐去發(fā)展、完善和檢驗真理。
根據實踐的革命性原理,習近平指出,“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實踐真理,人們不同方式的革命實踐活動,所取得成效也是不相同的,有的能夠起到改造世界、促進社會發(fā)展的作用,有的則毫無成果,還有的甚至會產生消極作用。改革開放的實踐也充分證明,良好的改革愿望并不一定能導致良好的實踐效果。例如,有的地方為了吸引外資促進本地經濟的發(fā)展,脫離本地的資源、市場和經濟基礎等客觀實際,給予外商很高的固定回報率,使自己成為風險的主要承擔者,結果企業(yè)建起后經營狀況不好,形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影響了本地經濟的發(fā)展”。習近平還舉例說明遍布全國各地的農村合作基金會,是深化農村改革的產物,但后來問題越來越多,擾亂了農村金融秩序。
這告誡我們,并非所有的社會實踐都能推動社會發(fā)展。在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不能僅靠主觀愿望制定政策,而必須從實際出發(fā),使主觀愿望和社會效果一致起來,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少交學費,避免盲干蠻干。
對“以人為中心”認識方面的創(chuàng)新:從“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到以人為“中心”和“鑰匙”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提出的一個科學論斷。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揭示區(qū)別于歷史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從而奠定了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然而,馬克思無法預測到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如何以人為中心推動社會建設和社會革命。習近平把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原理作為解決改革開放中深層次問題的一把鑰匙,這是一項新的結合和創(chuàng)新。習近平在《提綱的時代意義》中指出,“社會主義改革作為一項深刻的社會變革和亙古未有的嶄新事業(yè),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绷暯教岢?,這些問題都與“人”這一關鍵問題有著密切聯(lián)系,“只有抓住人的本質這個關鍵,深入到復雜的社會聯(lián)系和矛盾沖突中去,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從這一意義上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原理,為我們回答和解決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提供了開鎖的‘鑰匙”。
習近平將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原理作為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不僅確立了人的社會主體地位,而且以人為中心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也啟發(fā)我們:在當今各種矛盾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抓住“以人為中心”這把鑰匙,就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處理好人與各個方面的關系,就是我們做好工作之本。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xiàn)在經濟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耙匀藶橹行摹钡睦砟钍菍︸R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原理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應用,奠定了我們黨執(zhí)政理念的基石,也是我們推進偉大事業(yè)的力量所在。
習近平這兩篇文章發(fā)表距今近二十年,然而習近平在這兩篇文章中追根求底、善于結合和創(chuàng)新,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辨證地觀察和思考問題,同時結合不斷發(fā)展的革命實踐,以解決當下的事情為中心,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一切以時間地點為轉移”原則的具體應用,體現(xiàn)了我們黨實事求,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體現(xiàn)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從中也可以看出,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原著的認真學習、深層理解、執(zhí)著追求和勇于創(chuàng)新。這兩篇文章,對于今天我們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活動中讀原著、悟原理樹立了楷模,對于學習和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也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