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華
漳州市實驗小學,福建 漳州 363000
識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是小學低年級教學的主角。如何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過好“識字”這關,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夙愿。
任務重。語文教學涉及方方面面,聽、說、讀、寫、閱讀、感悟、積累、運用都要兼顧。加上低年級識字教學面對的都是年齡幼小的兒童,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試想他們一打開課本就是面對大量的、枯燥的、抽象的,由橫、豎、撇、捺、點等筆畫“無規(guī)則”地構成的漢字,學習起來豈不困難?
時間少。教育致力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課程表上每日一節(jié)的語文課顯得彌足珍貴。再加上大部分語文老師身兼班主任之職,班級事情繁瑣細碎,管理班級的同時,不得不占用教學時間,任務重,課程少,“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如何權衡,種種現(xiàn)象令語文老師們“捉襟見肘”。因此,語文老師們不得不“趕功課”,一課接一課,毫無“喘息之機”,只得將復習鞏固寄托于家庭作業(yè),而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的識字課堂。當下的課堂較之以往,確實熱鬧了不少?!凹凶R字”、“隨文識字”應運而生,小老師帶讀、男女生分開讀、開火車讀……各種形式的朗讀熱鬧非凡;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猜字謎……各種識字方法精彩紛呈。遺憾的是,兩者皆側重于音、形兩方面,唯獨忽略了最重要的“義”,著實可惜。
我們知道,如何判斷學生的識字掌握情況,那就是認清漢字的筆畫、讀準漢字的拼音、知道漢字代表的意思。而這一連串的操作目的是,服務日常的聽、說、讀、寫、運用。所以,識字教學必須從漢字的文化內(nèi)涵入手,以字義為核心做到音、形、義相結合,還原應該屬于識字教學的“文化”。
“漢字學識字教學法”就是運用漢字學給小學生講授漢字構形的知識。通過課堂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該教法不僅引起了小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對理解字、詞、句、段、篇的幫助也是顯而易見的,更為重要的是,無形中傳授了漢字文化,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漢字屬于表意文字體系,依據(jù)漢字的構形規(guī)律,科學的分析和講解漢字即通過構形講解他的構意,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字所記錄的詞義。
如:課上,和學生分享“虹”字的學習方法,我告訴孩子們,“蟲”是動物的代表,在口語中,古人常常將虎稱作大蟲,將蛇稱為長蟲。古人認為龍會呼風喚雨,雨后初晴即見彩虹,就認為“虹”就是那呼風喚雨的龍。有個成語“虹飲于河”,從字面即可知,呼風喚雨的龍,掛在半空中,正津津有味地喝水呢!此時,學生個個豎起耳朵,聽得津津有味。
教學“名”字,將其分解為夕、口兩個部件,古代天黑(夕)看不清來人,讓其用口報出名字。
這樣的漢字對孩子而言,已不是抽象的符號,而變成了一幅畫,一個故事,孩子津津樂道,興趣盎然,主動識字水到渠成。
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對部首進行漢字學分析,不僅可以極大地發(fā)揮部首“舉一形而統(tǒng)眾形”的重要作用,還大大提高識字效率。
比如“彳”,音chì,甲骨文寫得像十字路口,作部首表示道路,行走在路上,如“行、街、徑”均指道路,“征、往、徙、徒、徐、徘徊”都與走路有關,“得”本指在路上撿獲;“待”是為等候他人暫停走路;“很”原指路很難走,引申為非常,“彼”本指前往另一處,引申為遠指;“銜”本指為控制馬行走而勒在馬口中的金屬嚼子,引申為用嘴叼著,進而引申為銜接。
再比如“首”,表示人的頭,化作偏旁時變成“頁”,含有頁字旁的字與頭相關。“頸”“須”“項”“額”等,這些字與“頭”有關,“顧”字,配上動作,回頭看,那就很好了解了。
如此潛移默化的識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漢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望文生義”的理解能力,獨立識字的能力日漸嫻熟。
傳承祖國漢字文化知識。普通的識字教學法主要教學生識記漢字的形和音,而忽視了漢字的“義”,這嚴重影響學生正確而全面地認識漢字和繼承漢字文化,客觀上割斷了漢字文化的傳承。
“漢字學識字教學法”根據(jù)漢字性質(zhì)和特點,遵循漢字科學,講授漢字的構形原理,引導學生探尋漢字的內(nèi)在規(guī)律。
如“信”字,從人從言,意為“人”“言”須誠信,誠信乃為人之本?!叭省弊?,從人從二,人與人相親相愛為仁,即仁者愛人。相信這樣的識字教學,學生在學會一個個漢字的同時,無形中增加了許多語文知識,潛移默化地繼承著祖國的漢字文化知識。
漢字形體負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識字教學是基礎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學會漢字,掌握漢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此,只有掌握了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盡快地、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