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
(寧夏海原縣關橋?qū)W區(qū)賀堡小學,寧夏 中衛(wèi) 755200)
《羚羊木雕》的作者是張之路,這篇文章寫于1984年,作品發(fā)表時的名稱叫做《反悔》,選編到初一課本時被改名為《羚羊木雕》。這篇課文寫了“我”的好朋友萬芳喜歡“我”家里的“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給了萬芳,但后來,迫于父母的壓力,不得不將它索回。然而教師教學參考書中對父母的行為貼上“重財輕義”的標簽,批判父母“重財輕義”。
若我們按照教師教學參考書去解讀課本,在課堂上,當我提出問題:誰讓“我”如此傷心呢?”學生馬上就會想到是父母。“父母”的所作所為是造成“我”傷心的主要原因?!案改浮辈焕斫狻拔摇?、不尊重“我”。當他們知道“我”將羚羊木雕送給萬芳時,馬上命令“我”讓“我”去要回木雕。全然不顧“我”的內(nèi)心感受。“父母”逼著“我”做出了對不起朋友的事情。[2]如此分析,每一個學生似乎都變得“苦大仇深”,認為都是父母的錯誤。如果是這樣,那么我們的教育是教育學生怎樣恨自己的父母了。
從作者寫這篇文章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去三十年了,在這三十年中,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我們的教育也要與時俱進,不能用固有的舊思想來評判時刻變化著的社會現(xiàn)象。然而,教學參考書中對“我”的不當之舉卻絲毫不提,反而對父母的行為給予批評。筆者認為對父母的行為貼上“重財輕義”的標簽不妥。理由有以下幾點:
父母將珍貴的木雕贈送給女兒,說明父母并不“重財”,為什么說“羚羊木雕”貴重呢?因為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為了提高自己的國際威望,非常重視支援亞非拉國家。文中的“羚羊木雕”就是爸爸把青春和熱血灑在非洲的紀念?!傲缪蚰镜瘛眱r值連城,但父母并沒有拿“木雕”去換錢,這怎么能說是“重財”呢?這只能是父母“輕財”的表現(xiàn)。但父母為什么還要逼迫“我”要回它呢?原因很簡單,要回的不單單是木雕,還有那段光輝的歲月,對女兒的期望,這一點正體現(xiàn)了父母的“重義”。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送禮物也是很講究的,比如黃玫瑰象征真誠的友誼,而紅玫瑰寓意著美麗的愛情。“羚羊木雕”代表了爸爸曾經(jīng)和戰(zhàn)友們在一起的艱苦歲月。因此這個“羚羊木雕”是對那段艱辛生活和面對各種困難能夠勇敢面對的詮釋。爸爸把木雕送給女兒,是對女兒的一種寄托。教育女兒要善待他人,要有愛國之心,感恩之心。可是“我”卻沒有認識到這件禮物的“貴重”,而是把它隨手送給好朋友。父母的失落和失望可想而知,這也是引起父母不能冷靜處理問題的另一個原因。如果我們再按照老教材,一味的指責父母,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鴻溝永遠無法填平,只能導致孩子對父母的愛更多的是忽視甚至冷漠,孩子內(nèi)心對親情的認識逐漸扭曲,友情與親情的天平已經(jīng)逐漸失衡。
在《羚羊木雕》一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親情與友情的天平上,文中的“我”顯然偏向了友情,而把孕育她、為她遮風避雨的父母放在了次要地位。從表面來看,文中“我”與萬芳之間的交流溝通是“平等”的,這讓“我”感受到了快樂,而與父母交流孩子則感受不到這種“平等”。我們的教育在“德育”上出現(xiàn)了很大的問題。教育學家加里寧盛贊“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苯處熞獙Φ闷疬@么高的盛贊,語文教師擔負著其他科目無與倫比的教育責任,語文教師更應是“工程師”的主力核心和中堅。不良習氣使孩子驕橫任性、叛逆不聽話、不誠實、上網(wǎng)成癮、打架、厭學、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等。我國古人就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論斷。不管是家長、老師還是整個社會,如此的引導孩子,只能引起教育的負效應。
教育負效應是教育拋給我們的復雜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不是靠某個簡單的方法或措施就能改變的,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努力來培養(yǎng)孩子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教育缺失所帶來的負效應。
筆者認為,此篇文章在主旨上再進一步的討論研究一下,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如何利用這篇課文達到我的教學目的呢?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如果你把有價值的東西送給你很在乎的好朋友,可你的好朋友轉(zhuǎn)手送給別人,你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你的心情會如何?
通過以上問題的設計,我把本文的主旨從指責父母,轉(zhuǎn)移到讓學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不當行為,教育學生養(yǎng)成寬容的胸襟,教育學生尊重父母的情感,以及必要的社會交往常識,從而認識到溝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學生學會怎樣生活,學會怎樣做人。
最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營造尊老愛幼、兼愛非攻、相親相愛、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社會風尚。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也要與時俱進,不能“照本宣科”,不能為了應試考試而忽略孩子的素質(zhì)教育,我們應針對孩子的興趣愛好,天賦秉性,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自由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