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先麗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義隆永學區(qū)中心校,內蒙古 通遼 028300)
樂感是人體對音樂生理以及本能的反映,是人類對音樂創(chuàng)造力、藝術美的綜合表現,也是模仿能力的總體表現。通常樂感好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音樂作品,也都是極其富有創(chuàng)造美和藝術表現美。因此,從小培養(yǎng)樂感是極其重要的,而且現在對小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成了音樂教學中一項重要課題。
當前在培養(yǎng)小學生樂感的工作中,音樂老師的教學方案以及教學模式存在一定問題,限制了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老師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有聽音樂的習慣以及對音樂感悟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效率和質量都難以保證。其次是很多老師對新課程改革理解錯誤,導致把教學重點都集中在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如果老師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教學,會對學生的樂感培養(yǎng)有很大幫助。
老師在教學時,需引領學生們主動鍛煉自己的樂感。如果老師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首先需要開設實踐課,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享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其次,老師在針對音樂曲目進行教學時,需要在課前分析該曲目的涵義,在曲中找出學生培養(yǎng)樂感的關鍵點。然后在正式教學時,老師先向學生表述該曲目的涵義,需要用什么方式進行演唱等技術上的指導。然后再讓學生通過聽、肢體動作、歌唱以及表演的方法來深入的欣賞音樂,從而獲得樂感的提升。
其實學習音樂的最佳時期就是小學,這個時期的孩子沒有任何音樂基礎,老師可以讓音樂藝術粘貼在這種“白紙”上。但我們目前所知道的音樂課,就是老師讓學生唱歌,利用歌聲來進行音樂教學,完全忽略了樂器對學生樂感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樂器種類繁多,學生在學習樂器時,需要掌握樂器發(fā)聲的技巧、特點以及演奏的方式。在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就會使自己的靈魂和樂器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提升樂感。例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葫蘆絲引入到課上,有了樂器的伴奏,會引起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演奏樂器的學習,體驗樂器的節(jié)奏及音律,在這過程中逐漸發(fā)現個人的興趣,在這興趣的引導下積極的學習樂器的使用方式,從而在反復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樂感。除此之外,樂器融入到小學生的音樂課上也是一種素質教育的體現。
視唱練耳的教學也是提升學生樂感的方法之一,所謂的視唱練耳就是通過學生進行聽覺以及視唱的兩部分結合。聽覺訓練最好是從小時候開始,它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但很多學生因為家庭條件或家長未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很多學生小時候沒有接受過專業(yè)訓練。如果進行過聽覺訓練的學生,他們的聽覺明顯比沒訓練的學生敏感,因此從小接觸音樂對樂感也是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傮w來說,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重點加強對模仿唱功的訓練,除此之外,視唱練耳的另一個部分是關于視唱的訓練,一個唱一個聽,它們兩個是形影不離,缺一不可的。視唱練習在有聽覺訓練的指揮下,并實行有效模仿練習演唱,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有邏輯性的練習。除此之外,在教學中,老師應鼓勵學生在進行相關模仿演唱時注意對應的總結,然后了解其中的規(guī)律,這樣在演唱任何曲目時都可以更加出色。
學生對音樂的喜愛也對樂感培養(yǎng)有著重要作用,因此老師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引領學生理解音樂的涵義,以此達到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除了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知識以及唱歌的技巧學習外,還包括了興趣的培養(yǎng),正因為很多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老師可以從這點出發(f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chuàng)造音樂的情趣讓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覺得音樂是很好玩的,讓他們把音樂玩起來。這樣才能更好的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
總結:樂感不全都是天生的,后天培養(yǎng)也很重要的,所以現在很注重小學音樂教學對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老師在對小學生樂感的培養(yǎng)不僅是在音樂課堂上的教學,更是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老師在教學時首先要豐富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從音樂的學習中感受到音樂給自己生活帶來了美好,從而提高文化素養(yǎng)。其次,老師還要讓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的實踐游戲,在參與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享受音樂帶給自己的愉悅。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訓練是學習音樂最基本的一點,然后作為小學生要積極參與音樂的體驗,在音樂的課堂上要隨著音樂動起來,享受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