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泉 (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軍樂團)
圓號的演奏技巧體系是由身體中的多個部位與多器官共同組成,是綜合演奏能力的體現(xiàn)。在圓號的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出技巧全面的學生,為圓號演奏事業(yè)在我國的發(fā)展輸送有用人才,想必是每一位圓號教師所期盼的。在圓號的眾多技巧的教學中,嘴部技巧的教學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huán)節(jié)。而學生也會因為某些技巧的欠缺而產生各種問題。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因為嘴部技巧分類過細且過于繁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會顧此失彼,如何將嘴部的相關技巧更全面的教授與學生,組織扎實的專項訓練是關鍵所在。
圓號作為泛音樂器自傳入我國以來便難以得到音樂學習者的青睞,其原因則是因為圓號高難度的演奏技巧而導致的,很多圓號的愛好者也會因為學習周期過長、難以掌握音準、無法吹奏出理想的音色等原因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然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國際間的交流加深,我國在圓號的教育方面獲得了理論與實踐的重大突破,完善的圓號教育體系也逐漸形成。于此同時,從圓號的學習群體也由此前青年、成年為主擴展到了青少年群體,這一里程碑式的發(fā)展意味著圓號已經逐漸被國人所接受,并逐漸從小眾樂器向平民樂器過渡。當然,若想使圓號真正成成為平民樂器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但筆者堅信,借助當下良好的音樂氛圍與政策的支持,圓號演奏事業(yè)一定會在原有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我國現(xiàn)階段的圓號教學較之前有了顯著的進步。具體來說,我國圓號教學已經在西方教學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了國人所能接收的本土化教學模式,很多難以理解的技巧經過文化轉換之后變得更加容易理解。但美中不足的是,因為教學時間的不充裕,教師往往無法將技巧講授的更加細致,很多衍生技巧往往需要學生在練習中自行領悟。如嘴部的技巧,教師在課堂上只會講授基本的口型與主要的唇部技巧,而唇如何震動、號嘴如何調節(jié)等細節(jié)性的技巧則需要依靠學生自行領悟。眾所周知,圓號嘴部的技巧以繁多而著稱,嘴部技巧究竟在技巧體系中占據(jù)怎樣的地位,筆者將在下文就嘴部技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進行教學進行具體論述。
音準是圓號演奏的第一要素,圓號的任何技巧都需要建立在準確無誤的音準之上才能得以展現(xiàn)。嘴部則是控制音準的關鍵部位。眾所周知,圓號屬于唇震動氣鳴樂器,顧名思義,圓號在演奏時的發(fā)音需要氣息震動唇部產生,而音準則需要控制唇部震動的頻率使之產生相應震動頻率的音高。換句話說,唇部震動只有形成機械記憶音準才能夠得意保持,如果在演奏中出現(xiàn)任何偏差,音準也會隨之偏離。音準也隨之成為了圓號學習的高門檻也是圓號入門的第一道關口,很多初學者也是因為無法控制圓號的音準,在第一道關口,在學習效率與學習時間與他人產生了較大差距。所以,在音準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嘴部的技巧細化,如果學生建立起扎實的基本功,此后的教學也會變得更加輕松。
若想在音準有保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音色的控制便是提高的關鍵。在嘴部技巧之中,與音色有關的是號嘴與嘴部的位置。雖然號嘴位置是最基礎的技巧之一,但在實際的演奏中確是非常難以調整的。如在吹奏低音時,口型的變化會造成號嘴原有位置的偏離,這樣氣息便不能從號嘴的正中間通過,音色便會隨之變化,如果號嘴偏差過大則會造成音準問題。再如吹奏中音區(qū)時,這一音區(qū)是圓號的特長音區(qū),需要利用上唇的中間部位的肌肉充分震動來產生圓潤、渾厚的音色,如果震動部位不均勻音色也會變得分散。所以,在圓號的教學中,嘴部技巧的教學應該層次分明,哪些技巧能夠控制音準;哪些能夠調節(jié)音色,亦或是其他方面的體現(xiàn),教師都應該予以講明,這樣學生便能夠在練習中將繁多的嘴部技巧進行分類,從而進行針對性較強的訓練。
每一首樂曲或是練習曲都具有著其獨特的藝術特征,這主要源于音樂中豐富的表現(xiàn)力,如音的強弱、力度與速度的變化等。在圓號的演奏中,若要將音樂中豐富的藝術特征展現(xiàn)出來,有效提升表現(xiàn)力,則也需要依賴嘴部技巧來玩成。在演奏的力度方面,圓號對于每個音區(qū)的吹奏力度都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如中音區(qū)的每個音都必須做到輕松且飽滿,而被稱為“魔鬼音區(qū)”的高音區(qū)也需要放松的嘴部狀態(tài)將高音吹奏得更加寬廣。同理,在演奏速度方面需要的是靈活的嘴部狀態(tài),如口型的轉換,振動頻率的變化等。在教學中,當學生基本技能均已熟練掌握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專項訓練來提升學生演奏的表現(xiàn)力。但切記不可與基本功教學相混淆,如果將基本教學與表現(xiàn)力同步進行,學生的學習進度也會因為知識點過多或技巧沖突而提升緩慢。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嘴部是身體與樂器發(fā)聲通道的唯一接觸點,圓號演奏中的所有技巧都需要通過嘴部的傳輸才能夠得以展現(xiàn)。在圓號的教學中,嘴部技巧的教學與音準、音色的教學同樣重要,而音準與音色技巧中的很多方面均包含嘴部的技巧。所以,只有熟練掌握嘴部技巧才能夠有效帶動整體技巧的發(fā)展。如何開展嘴部專項技巧的教學,首選需要的是一個完美的嘴部狀態(tài),而完美的嘴部狀態(tài)先要從嘴型開始。眾所周知,圓號演奏對于嘴型的基本要求嘴部的微笑與面部以及下巴的緊繃從而形成“謹慎微笑”的狀態(tài)。
在具體的教學中,不論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學生,筆者均會要求其在吹奏之前將號放下,待調整出標準嘴型之后再拿起號進行吹奏。正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建立在標準嘴型狀態(tài)的基礎上才能夠保持吹奏的穩(wěn)定。沒有鞏固狀態(tài),草率起吹也是很多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出現(xiàn)位置與狀態(tài)變換的主要原因。
無聲訓練是音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忽視無聲訓練的重要性,而很多學生的基本功不扎實很大原因也是因為沒有進行無聲訓練而導致的。在圓號的教學中,氣息的無聲訓練是教師在教學中常用的手段,如深呼吸訓練、“嘶”音訓練等。同理,嘴部的技巧也需要這樣的無聲訓練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形成肌肉記憶。如很多初學者在學習圓號時唇部緊繃的力度不夠或演奏中緊繃的狀態(tài)變得松弛,唇部狀態(tài)的變化容易使演奏出的音變得松散,同時也會影響到音準的保持。針對此類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無聲的唇部訓練來鍛煉學生的唇部狀態(tài)。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上唇貼在上牙之上,唇尖部位往牙內緊扣并向兩側拉緊,當保持一定時間后,下唇則進行同樣操作。與此同時,叼筷子訓練也可以有效解決唇部的緊張度與平衡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做到緊繃后將筷子放在上牙前,因筷子前細后粗的構造需要唇部保持緊張才能夠保持平行,這樣每天要求學生堅持練習便能夠穩(wěn)定唇部的狀態(tài)。當然,將上述方法反復進行嘴部的微笑拉伸以及平衡訓練也有助于學生掌握風口大小的變換,如果能在每個音區(qū)熟練地變換風口的大小,那么很多演奏的問題也能夠迎刃而解。
當嘴部狀態(tài)穩(wěn)定之后,教師可以加入有聲的“布”音訓練法鍛煉學生的對于振動的控制能力。眾所周知,圓號發(fā)音原來需要通過氣息沖擊唇部產生振動而發(fā)出聲音,而唇部振動甚至比氣息還要重要,即使擁有穩(wěn)定的氣息而無法較好的控制唇部的振動,同樣無法用圓號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
“布”音訓練法是由我國著名圓號演奏家孫大方老師率先提出并運用與教學實踐之中,其原理是在吹奏圓號之前先進行“布”音歌唱音階或旋律的訓練。而“布”音便是利用氣息的氣流推動唇部振動,從而發(fā)出類似中文“布”的聲音。實踐證明,“布”音訓練法的確能夠提升唇部振動的控制力,同時對于氣息的穩(wěn)定也具有著很大的幫助,是一種提升綜合能力的訓練方法。當然,“布”音訓練法不僅適用于圓號教學,在其他管樂以及聲樂教學中也有著廣泛的運用,很多人也將其稱為“打嘟嚕”訓練法。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訓練分為三步,第一部便是先讓學生能夠穩(wěn)定、有節(jié)奏地發(fā)出“布”音,然后再用“布”音吹出簡單的音階,當音階中的每個音的音準可以穩(wěn)定吹出之后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的訓練。第二步訓練是讓學生在此前的基礎上用“布”音吹出簡單的旋律,直至學生能夠將簡單的練習曲或樂曲則可以進行下一步訓練。最后一步便是將“布”音訓練加入到實際的圓號吹奏中,如果能在加入號嘴的情況下將“布”音吹奏正確,那么音準與音色也就能夠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本文從我國圓號教學的現(xiàn)狀出發(fā),進一步論述了嘴部技巧在圓號演奏以及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介紹了嘴部教學的訓練方法。從分析中可以看出,筆者采用的方法其實是一種由虛擬演奏到實際演奏的過程,這種方法也類似于我們常說的“分解式”訓練。當然,這些方法雖然看起來非常繁瑣,需要一步一步分階段進行,但卻能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嘴部基本功。正如孫大方老師所說:“一個演奏的全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小小的系統(tǒng),它涉及到物理聲學、演奏生理、演奏心理和音樂學的各方面?!敝挥邢到y(tǒng)的訓練與技巧的綜合把握才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而作為教師也應該為學生將來的發(fā)展做長遠的打算。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xù)總結教學經驗,分享更多有用的教學方法,為我國圓號教學質量的提升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