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娜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影響他們是否有效學習。品德教學中,蘊含著大量情感、道德、價值觀的目標,孩子在課堂中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教師無視他們的心理和情緒,教學的目標必然會大打折扣。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應如何切實讓學生感受到幸福呢?我想,除了要有幸福教育的意識和理念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是有差異的群體,在智力能力、生理因素、家庭環(huán)境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如果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勢必會有部分學生達不到要求,他們在學習中就體會不到學習的成就與快樂,從而影響他們的情緒,產(chǎn)生消極、失落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層。
新課程強調(diào)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尊重兒童的差異性和獨特性,進行全面的教學。因此教師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握住教材的中心觀點,并結合學生的學習可能性為每一層學生設置層次各異的教學內(nèi)容。
1.感受拼音學習的快樂
(1) 出示:拼音詞語、拼音句子、簡短的拼音段。(2)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其中的內(nèi)容。(3)學生小組內(nèi)或全班當眾展示、挑戰(zhàn)。(4)學生完成后,說說感受。
這道拼音題由易到難,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自由選擇。做口算題時,也根據(jù)孩子的差別設計了一、二、三星級的題目,既有數(shù)量上的遞增,又有難度上的遞增,讓學生根據(jù)自己能力選擇星級進行挑戰(zhàn)。由于每個孩子找到了自己發(fā)揮價值的平臺,因此都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都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在課堂中擁有了幸福感。
分層教學適應學生個性差異,滿足學生學習需要,設計靈活多樣、層次各異的教學內(nèi)容供學生選擇,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給每個孩子提供發(fā)展的平臺和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在學習中體會到成功,感受到幸福。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又是復雜多變的,總有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加之小學生年齡小,識別能力有限,因而不可避免的對他們的心理產(chǎn)生負面影響。作為教師,在預設教案時就應盡量了解這些情況。
例如:《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父母多愛我》一課,教師要充分預設學生家庭可能存在的特殊情況。比如,有的孩子,可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工作,平時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有的孩子可能父母離異,跟父母一方生活。如果沒有充分預設這些情況,那么,在教學時,聽到其他學生講訴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他們可能會傷心、自卑,覺得父母拋棄了他,不再愛他,在學習體驗中感受不到快樂,沒有幸福感。
人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愿望,因此,評價應注意學生的情感效應,以激勵為主。鼓勵性的評價,既贊賞了學生,也使學生在教師的激勵性評價中獲得自信,并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存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以鼓勵為主的評價,表達出對學生的充分信任,更要尊重學生,滿足學生成就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上《可愛的動物》這課期間,小航同學是照顧教室里小金魚的負責人。他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對小金魚的喜愛和好奇,為了讓小金魚享受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他頻繁地用剛接到的自來水替換魚缸里的水;因為怕小金魚挨餓,他一下子往魚缸里投進了許多魚食。結果,魚缸里的五條小金魚一下子死了三條。很多小朋友來告狀。我看到小航平日里金魚負責人的神氣全沒了,臉上滿是自責、委屈的表情。
如果此時,老師和其他學生一樣,只看重這一次養(yǎng)金魚的結果,以此評價他在喂養(yǎng)金魚過程中的態(tài)度和努力,那么這種評價是片面和消極的。這種灰色的評價很有可能會嚴重打擊小航喂養(yǎng)小動物的熱情和積極性,甚至產(chǎn)生厭惡小動物的情感。
于是,我安慰他,肯定他投入活動的欲望和參與活動的熱情,對他為此付出的努力表示贊賞,又幫他分析了“好心辦壞事”的原因。
可見,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其獲得學習的幸福感是促進學生品德形成的前提,也是學生在學習中獲取成功、體驗快樂的重要保障。教師要在品德課的教學中注意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學習是幸福的,從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