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丹妮
溫州市第八中學,浙江溫州325000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義務教育階段7~9年級分別需要完成三、四、五級目標。根據(jù)五級目標描述,初中畢業(yè)生要具有較明確的英語學習動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和自信心;能聽懂有關熟悉話題的陳述并參與討論;能就日常生活的相關話題與他人交換信息并陳述自己的觀點。
然而,以本校為例,根據(jù)2019 屆畢業(yè)生課堂表現(xiàn)情況來看,仍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動機、態(tài)度、信心和聽說技能方面無法達到課程標準所制定的目標要求。在本校2019 級新生中,以某平行班為例,班級入學英語基礎能力測試得分低于80 分的學生占36.8%,低于70 分的占18.4%,在一學期聽說課的訓練后,班級仍有約有1/4 的學生在聽說課小組活動中無法表達完整的目標語。此外,近年來本校新教師入職比例高,在課堂教學上,新教師仍處于實踐和摸索階段,對課堂目標的把握、環(huán)節(jié)的操控上不及老教師熟練。
針對以上現(xiàn)象,筆者歸納可能導致學生聽說課目標語有效產出率低的原因如下:
(1)部分學生對課堂表達缺乏興趣和自信,拒絕參與課堂活動。
(2)部分學生能力弱,在有限的操練時間內難以表達完整的目標語。
(3)教師目標語提煉不夠簡潔明了,課堂操練沒有從一而終,導致學生對目標語不夠明確,操練不足。
(4)教師提供的腳手架不足或過多,學生沒有經歷逐漸擺脫腳手架的操練過程,無法自發(fā)地產出目標語。
在本研究中,筆者將通過構建班級英語學習共同體,為學弱生提供積極的學習氛圍和學習助力,教師將改變以往提供句型框架腳手架的方式,采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語言的產出單位。
東京大學教育學專家佐藤學(2010)指出,學習共同體是由學習者和助學者共同組成的關系網絡和學習型團體,團體中成員在共同愿景的導引下,于平等、民主、共享的氛圍中,彼此間相互對話、交流、協(xié)商、互助、合作,在完成愿景和獲得個體與團體共同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歸屬感。
學習共同體的合作活動可以體現(xiàn)在課堂、課后組內答疑、朗讀和背誦檢查等。相比于臨時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中成員的同伴關系更穩(wěn)固、互助需求更強烈、共同目標更堅定,學習在更平等、互惠的氛圍下進行。
思維導圖(mind mapping)是英國學者Tony Buzan 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所創(chuàng)建的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又叫心智導圖,是一種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思維導圖用一個中央關鍵詞或想法以輻射線形連接所有的代表字詞、想法、任務或其它關聯(lián)項目的圖解方式。
常見的思維導圖分為八種,分別為圓圈圖、樹狀圖、氣泡圖、雙重氣泡圖、流程圖、多重流程圖、括號圖和橋型圖。本研究中出現(xiàn)的案例使用的是樹狀圖。
筆者在班級中按照ABBC(A 為學優(yōu)生,B 為中等生,C 為學弱生)模式,建立四人小組的學習共同體。由于筆者是班主任,考慮到跨學科學習共同體的可能性,筆者統(tǒng)合學生各科成績,使小組內的學生各科優(yōu)劣互補。每個學科盡量呈現(xiàn)ABBC的組員模式,使學習共同體的合作關系更為平等、穩(wěn)固。
筆者鼓勵每個共同體中英語科目的A 生充當英語科目組長,每次聽說課的小組合作活動由A 生負責組織和分配任務,監(jiān)督共同體成員參與活動,在必要時為B 生和C 生提供幫助。在課前,由A 生檢查共同體成員的預習作業(yè)是否落實到位(如單詞朗讀、完成預習導學案)。在課后,A 生負責為B 生和C 生解答作業(yè)中的疑難問題,檢查朗讀和背誦作業(yè)。
借助班級優(yōu)生力量,構建學習共同體,先學帶動后學,學優(yōu)帶動學弱,能充分調動學弱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促進課中大活動目標語的有效產出,弱生的課堂參與度將會越來越高,在學習共同體的運行下,共同體內的平均英語語言能力將逐漸提高。
筆者在英語課堂上建立了一套積分卡獎勵制度,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對上課發(fā)言、優(yōu)秀作業(yè)、測試成績給予積分卡獎勵,累計達到一定分值可以兌換獎品。
在小組合作環(huán)節(jié),若組內有一人缺席,則整組不能參與表演。如此一來,C 生在責任感的驅使下也會參與活動。而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每組組員每人平均可獲得3-6 分的積分。學弱生在小組活動中分配任務輕,但也能獲得和學優(yōu)生一樣的積分獎勵,極大地激勵了學弱生參與課堂的“聽”、“說”和“練”的信心。學弱生在積分卡的激勵下也會“厚積薄發(fā)”,爭取在小組合作活動環(huán)節(jié)“好好表現(xiàn)”。如此一來,極大提高了班級中課堂目標語的有效產出。
積分卡制度與學習共同體相輔相成,由共同體組長統(tǒng)一保管小組成員的積分,而共同體合作活動將比個人發(fā)言獲得更多的積分,激發(fā)了組員們的團結合作精神。
學生在大活動環(huán)節(jié)能否有效產出課堂目標語,與教師課堂指令是否清晰、目標語是否前后一致地貫穿整節(jié)課有很大關系。如果教師呈現(xiàn)在板書或者課件上的內容既有課堂重點句型,又有無關緊要的句型,學生就會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產生混亂。
下面是外研社8AM10U1 的一個案例。本節(jié)課的話題是“天氣”,目標語是“What’s the temperature in Harbin tomorrow?It’s between...and...”和“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It might be/It’s probably...in...”兩個問答句式。
在聽前,筆者開門見山地用一張全國天氣預報圖引出兩個目標句式,讓學生初步了解目標語。在聽后,筆者引導學生以兩人對話的形式校對聽力內容,完成第一次“控制型”操練,讓學生在機械操練中熟悉句式結構。在文本分析結束后,筆者采用“看圖播報天氣”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第二次“半控制型”操練,簡單說出圖中城市的天氣、氣溫和出行建議。在最后的大活動環(huán)節(jié),筆者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采用“應聘八中電臺天氣預報員”的情境,讓學生進行第三次“開放型操練”,通過本次開放型操練驗收學生的學習成果。
通過規(guī)范“控制-半控制-開放”模式的操練,本節(jié)課小環(huán)節(jié)目標和課堂總目標達到高度一致,學生對目標語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在“三步”操練下對目標語的熟悉度更高,在小組合作的大活動中任務分配和操練速度更快,本節(jié)課的目標語產出更高效。
課堂目標語產出失敗可能由于教師沒提供腳手架,但很多時候,教師擔心學生無法產出目標語,為了課堂效果,而給學生搭建了過多的腳手架,學生在最后的大活動中,仍然像無法離開母親雙手的孩子,在母親的扶持下才能蹣跚前行。
筆者在上7AM8U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ities 時,在最后“角色扮演”的大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對話的句式框架。如此一來,雖然課堂的表演順暢了很多,但學生的表達空間受到了限制,有效語言的產出單位從“句”縮小到了“詞”,大活動并沒有反饋學生的真實學習效果,目標語有效產出率降低。學生一旦習慣了接受老師在大活動里提供的諸多“幫助”,長此以往,失去了挑戰(zhàn),學生也喪失了學習熱情,從而怠慢前半節(jié)課系統(tǒng)的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被動而低效。
在8AM10U1 It might snow 的授課中,筆者使用了樹狀思維導圖代替句式框架,以關鍵詞和圖形的上下級關系提示學生如何組織對話,在為學弱生提供腳手架的同時保留了難度,讓學生在關鍵詞的提示下“背”出目標語,而不是照著框架“讀”目標語,從而提高了目標語的真實產出率。此外,思維導圖靈活、有延展性的特點為學生的自由發(fā)揮保留了空間,學生感受到了難度,小組活動也更加有趣味性。
通過兩次授課的對比,可知,學生要在大活動中“說”出目標語,教師不能不提供腳手架,也不能提供太多的腳手架。巧妙利用思維導圖,精簡腳手架,能使學生從對著學習單枯燥“讀”目標語到可能不太順暢但真實地“背”目標語,同時滿足學弱生和學優(yōu)生的學習需求。
學生上完一節(jié)聽說課,如果仍然無法有效產出目標語時,教師要學會思考問題出在哪里,究竟是學生主觀不努力,想努力但是不知方法,還是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對于學習英語缺乏興趣的學生,教師要善于采用各種積極的方式激勵他們,利用同伴力量和小組競爭模式,激勵學生學習。而教師自身也要不斷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緊扣課堂目標設計活動,為學生提供恰到好處的腳手架,讓學習過程具有挑戰(zhàn)性,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關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筆者將嘗試研究在閱讀課型中運用思維導圖提高語言的產出,即在“以讀促寫”中運動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