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森
(溫州城市大學,浙江 溫州 325000)
2019年,在湖南衛(wèi)視《歌手》節(jié)目中,龔琳娜、石倚潔、王珮瑜三人同臺演繹的歌曲《武魂》,讓人耳目一新。該曲以古詩詞《六州歌頭·少年俠氣》與《垓下歌》為詞,通過現代音樂元素的編排,融合了以石倚潔代表的美聲男高音、龔琳娜代表的傳統(tǒng)民族唱法及王珮瑜代表的戲劇念白三種人聲表現形式,歌曲氣勢雄渾、曲風強勁有力,跨界演唱的表現形式讓觀眾印象深刻。
自1986年第二節(jié)青歌賽采用三種唱法分類之后,國內聲樂專業(yè)的教學約定俗成按照這三種唱法進行,在之后的三十余年里,我國從事美聲或者民族唱法的歌手在三種唱法分類的影響下,舞臺發(fā)展空間有限,加上先前我國尚未大量興起多種類的聲樂綜藝節(jié)目,這類歌手幾乎只能走向各大專業(yè)分類賽事。雖然在2005年湖南臺的《超級女聲》節(jié)目在播出期間造就了“萬人空巷”的成就,但彼時絕大多數的聽眾對于美聲、民族一類的唱法始終是抱著“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態(tài)度。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斷的提高,聲樂演唱逐步從20世紀時的小眾群體變?yōu)榇蟊娝囆g,特別是隨著信息化時代自媒體的發(fā)展后,青歌賽作為主流且頂尖的聲樂賽事,聲樂學習者雖然始終保持趨之若鶩的態(tài)勢,但面對電視受眾群體,各大線上賽事賽制也急需創(chuàng)新突破一些新形式、新載體去滿足人們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因此就涌現出了《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聲入人心》等一批優(yōu)秀的聲樂類綜藝節(jié)目,在各大節(jié)目的錄制過程中,也應運而生了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跨界聲樂作品。例如在2012年浙江衛(wèi)視錄制的《中國好聲音》中,歌手平安在演唱歌曲《我愛你,中國》時運用了美聲唱法與通俗唱法,將平日里的晚會歌曲搬上了綜藝舞臺;2015年上海電視臺錄制的《中國之星》節(jié)目中,流行歌手譚維維以其原本扎實的民族聲樂演唱功底,融合我國陜西省民間戲曲的元素——華陰老腔,又結合當代搖滾風格的元素,跨界演唱了歌曲《給你一點顏色》引起了觀眾及評委的好評;去年,湖南臺《歌手2019》中,龔琳娜、石倚潔、王珮瑜3位藝術家合作演唱了一首歌曲《武魂》,將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戲曲藝術三種不同的藝術表現風格融合在一起,當即引起轟動,雖然比賽成績稍有遺憾,但筆者認為,這不僅是一次大膽的跨界融合,也更像是為中國當代聲樂藝術發(fā)展做出的啟示。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莎拉·布萊曼與劉歡同臺演唱歌曲《我和你》,使大眾對他們獨特的演唱形式記憶猶新,也可謂開啟了跨界演唱的新大門,在隨后大量跨界演唱形式的影響下,我國有不少學者也針對這種演唱現象做出研究,再度讓上世紀唱法“土洋之爭”的記憶回溯于腦海。但回憶之際,或許也需關注到作為一名聲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到的一些事項。
跨界演唱狹義的理解可分為唱法之間的跨界、時期流派的跨界,廣義可理解為演唱過程中融入戲曲、朗誦等藝術門類的跨界,但無論是何種概念,豐厚扎實的聲樂技術技巧是演唱的第一前提。以歌曲《武魂》為例,三人在短短的5分鐘的演唱過程中,運用了輪唱、齊唱、重唱、領唱、對唱等演唱形式;融合了美聲、民族、戲曲等發(fā)聲方法;歌曲在和聲編排上根據三人的音色不同運用了大量不和諧的音程關系來凸顯歌曲的氣勢與意境;從開始的一字一音變?yōu)橐蛔侄嘁?,同時弱起拍、前后附點的節(jié)奏型比比皆是,體現了歌曲的難度,這都十分考驗歌手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而龔琳娜、王珮瑜、石倚潔三位老師憑借自身多年的素養(yǎng)沉淀和演唱經驗,營造了一個意蘊雄深、氛圍莊嚴、聲勢浩大的意境,將歌曲的聽覺效果與視覺觀賞性發(fā)揮到了極致,網友好評為“國家隊”登場了。眾所周知,歌手站在舞臺上除去心理因素之外,基本功是影響歌手發(fā)揮的主要原因,在傳統(tǒng)的獨唱過程中,歌手或許只用考慮到伴奏、自身演唱狀態(tài)等方面,但在跨界演唱的過程中,則要去關注到更多的部分,即音色是否融合、節(jié)奏是否準確、各方合作的表現狀態(tài)是否達到平衡點等,這就要求歌手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必須加強聲音的可塑性,在學習單一發(fā)聲技術技巧的同時,也要對其它發(fā)聲技術技巧做一定了解與學習,理想的狀態(tài)是做到融會貫通,運用身體的發(fā)聲技能對不同的音色做到張口即來;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強化節(jié)奏、音準、樂理等基礎技術方面的訓練,特別是在演唱形式豐富的當下,歌手有著更多的選擇去體現自己聲音的價值,但也只有在基本功穩(wěn)定輸出的前提下,才能表現出自身對歌曲的個性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
在過去的30年中,我國各大聲樂教學都嚴格按照三種唱法分類進行,各種唱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都有其自身科學的理論依據支持,學生在學習演唱技術的過程中也秉持“井水不犯河水”的態(tài)度,各大聲樂賽事的唱法分類也難免使得學生產生“偏科”的局面。隨著如今歌唱類的綜藝節(jié)目形式多樣,涌現出不少跨界演唱的作品,這也就要求到歌手在從學習走向舞臺的實踐過程中,應當轉變傳統(tǒng)局限于唱法的思維。聲樂藝術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是用具體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思維;對于欣賞著來說,需要調動自身的感官,去喚起某種情感與思維。音樂作為最高級的藝術形式之一,是因為它并不是一件具象的、但又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它需要人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及想象力去抓住它。這就要求歌手在表達自身情感的角度下,應該脫離任何框架的束縛,以最能體現情感的聲音及狀態(tài)去表現。例如早在2008年第十三屆青歌賽上,民族唱法中的常思思以一首《瑪依拉變奏曲》驚艷觀眾,也讓許多人記住了這個聲音不一樣的歌手,關于唱法的爭論又再次出現,一方面,許多電視觀眾和專家認為其聲音在聽覺上沒有民族唱法的清脆明亮應當歸為美聲唱法,而另一方面,有專家認為她在歌曲的“聲、情、字、味、養(yǎng)、表、象”中體現的又是中國特色的表演體系,還是應當歸為民族唱法。當然,作為賽事評分或許是會需要細分唱法來體現演唱技術技巧,但從藝術的本質出發(fā),最重要的目的則是通過聲音打動他人,以引起相同的共鳴及思考?!段浠辍芬桓枳钤绨l(fā)行于2013年,由龔琳娜老師獨自演唱,當時網評反響一般,網友理解為是龔琳娜繼《忐忑》之后的另一神曲。在去年《歌手》節(jié)目中,在融合多種演唱方式及豐富音樂織體之后,極為震撼地打動了聽眾,讓大家再次重新去體會《武魂》這首歌的文化內涵。筆者深思,在音樂表現中倘若仍以唱法分類的固化思維去理解音樂與表達,一方面是否會埋沒一些優(yōu)秀的歌手及作品,另一方面是否也會有悖于藝術傳播的本質。因此,在聽覺需求及演唱表達多元化的今天,歌手在學習思維上應突破單一的局限性,開闊學習思維,更加注重理解藝術的本質與內涵。
在當今唱法分類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者可以從美聲、民族、通俗等方向作為一個切入口來學習聲樂技術技巧,但隨著文化需求多元化、歌手發(fā)展道路多樣化的今天,學習者必須具備實踐意識,通過大量不同的專業(yè)平臺去相互學習與借鑒,創(chuàng)新嘗試多種演唱方式從中吸取經驗,從而更迅速地提高自身演唱水平。2007年廖昌永老師先后推出專輯《山丹丹花開》《諾言》,通過美聲唱法演繹通俗歌曲;2014年歌手韓磊融入爵士鼓、貝斯等樂器,以爵士風格演唱哈薩克族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2018年湖南臺推出以美聲唱法為背景的節(jié)目《聲入人心》,歌手通過融合現代音樂元素改編世界名曲來進行演繹,令觀眾陶醉不已。筆者通過觀察聲樂綜藝節(jié)目發(fā)現,不少跨界演唱的形式正慢慢出現在各大舞臺上,對觀眾的吸引力也逐步增強,如今跨界演唱的形式多樣,例子舉不勝舉,不管是以何種唱法為背景的歌手都有著大量的可實踐平臺,作為一名聲樂學習者與表演者,更需要利用這種平臺不斷實踐,去尋找當下聽眾的口味,以迎合這個時代音樂發(fā)展的需求。
隨著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日漸豐富,在自媒體發(fā)展的今天,聲樂藝術中傳統(tǒng)的三種唱法已經難以符合市場的發(fā)展需求,雖然部分走在音樂教育前言的高?,F已推出音樂劇專業(yè),對聲樂演唱有較大的理論與實踐突破,但面對幾十年的分類教學,似乎也難以有較大的改變。筆者通過持續(xù)觀察各大歌唱類節(jié)目,發(fā)現如今的跨界演唱現象也不再屬個例,相比單一音樂風格或元素的表達,存在跨界的音樂作品則更容易引起共鳴。因此通過龔琳娜、王珮瑜、石倚潔三名藝術家演唱歌曲《武魂》,想記錄一些啟發(fā)。歌者無論何種唱法,扎實的基本功是第一前提;歌者在學習過程中須有創(chuàng)新及突破意識,從而更好地理解藝術本質;歌者須通過嘗試多樣的實踐方式,來更好地展現自己。曲高不一定和寡,時代的方方面面都在進步,關鍵還是須在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中加強自身學習,在實踐中探索出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需求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