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
小學作為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初始階段,也是英語技能的啟蒙階段,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英語的聽說寫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由于以前的教學理念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只看重學生的考試成績和結果,從而忽略了很多東西。比如很多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卷面分數(shù)總體還不錯,但在聽力部分丟分嚴重,而且在實際運用中也不能聽懂英語,這和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所以現(xiàn)在教育工作者們也開始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英語聽力技能,本文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象,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從根本上讓學生主動地去提高自己所欠缺的技能。小學這個階段,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英語,小學生的思維和感知能力處于萌芽階段,面對未知的事物和知識,理解能力稍微強一點的學生,可能比較感興趣,能夠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來,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面對完全未知的新語言,可能會聽不懂也看不懂,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如果太過死板,那這部分學生可能會喪失學習興趣,導致上課的時候心不在焉,看不懂更聽不懂英語。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充分調動他們主觀能動性。
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的時候,要由簡及繁,循序漸進,讓學生能夠跟上教學節(jié)奏。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善于應用教具,學生只有理解并記憶了單詞的意思和讀音,才能聽得懂,在教授單詞的時候,教師通常會采取板書的方式,然后讓同學們跟讀,形成機械化記憶,但是很多學生根本不能通過這種方式形成長期記憶,所以在聽到相關的單詞時當然聽不懂句子的含義。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都是采取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在面對一門沒有接觸過的語言學科時,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老師要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課堂中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
語言本身就是一門感知和理解的學科,老師可以安排一些繞口令訓練、配音、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充分感受和理解、運用語言。而且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老師還要結合班上同學的實際情況,盡量照顧到更多學生的感受。比如在開展活動之前,可以將班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分配都要有英語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還要加入幾個英語能力稍微弱一點的學生,小學英語能力都要均衡,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提前準備,每個同學都要參與,并且臺詞分配都要均勻,讓組內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英語能力差的學生,有問題及時向老師尋求幫助。
對于語言學科來說,學習氛圍和語言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也需要學校和老師的共同努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盡量全英文授課,對于聽不懂的學生,可以多重復幾次,也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或者加入一些手勢和表情來幫助學生理解,實在是有學生聽不懂的時候,再進行漢語講述,全英文的授課環(huán)境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到課堂中來,聆聽老師的問題,當然,老師的口語水平也要不斷提高和加強,確保發(fā)音正確。學校也可以在課間播放一些英文童謠,鼓勵同學們在學校也要用英文進行交流,創(chuàng)造一個英文交流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聆聽和交流中掌握更多英語表達技巧,積累經驗,鼓勵學生開口說英語,并且老師也要引導和糾正學生的發(fā)音,讓學生敢于表達敢于提問,以此提高英語聽力水平。
提高小學生的聽力技能,本質上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聽說技能,老師可以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對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興趣,也可以通過全英文授課和播放英語歌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問題反饋,了解學生的問題所在,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